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王國海)10月19日,在寧波時尚節非遺文創周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下簡稱“浙紡服職院”)文化研究院發布紅幫文化係列叢書之一《探尋“浙”裏的絲綢之旅》。該著作由教師茅惠偉、徐錚、方舒弘編著,由“蠶絲之源”“兩宋衣冠”“絲綢之府”“染繡名品”四塊內容組成,以浙江為中心,梳理和挖掘了浙江絲綢文化。
據悉,該校文化研究院從2020年起每年發布一本著作,現已推出《紅幫發展史綱要》《寧波傳統服飾文化》《風從海上來——寧波服飾時尚流變》等,此次發布的是紅幫文化係列叢書的第四本書籍。
“作為時尚紡織服裝行業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又地處寧波,打造校園紅幫文化品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和社會責任。我們做這樣一套叢書,除了宣傳紅幫文化,提升紅幫文化的社會影響力之外,也是為了把校園文化、產業文化、職業文化與地方文化做一個‘最佳結合’,推介給廣大教師和學生,供文化通識教育教學使用。”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鄭衛東說。
據作者之一茅惠偉介紹,絲綢與時尚,是一個跨越曆史與物質的永恒話題。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絲綢都代表著高貴、雅致,同時引領著時尚。早在公元前,中國的絲綢就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的羅馬,並一度讓歐洲貴族為之迷戀。意大利龐貝遺址出土的公元一世紀經典壁畫《花神芙羅拉》,花神所穿著的薄如蟬翼的衣衫就是中國絲綢。而浙江素有“絲綢之府”之稱。唐代白居易《繚綾》一詩中所吟唱的“繚綾”這種精美的絲織品,正是產自浙江。
“寧波井頭山遺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的桑木槳,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蠶紋牙雕,這些都揭示了浙江的先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已經學會了栽桑養蠶。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距今4000年前的絹片,同樣讓我們窺到了浙江絲綢的曆史之久。”茅惠偉說,近年來,浙江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南宋絲織品發現出自浙江黃岩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服飾是浙江曆史上最為集中和頂級的南宋絲織品,體現了南宋古人豐富的服裝形製、多樣的絲綢紋飾和齊備的絲織品種,堪為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重要見證。
南宋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絲綢生產重點南移,以明州(寧波)作為始發港之一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寧波)、溫州、台州等地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浙江真正成為了“絲綢之府”。
與現有成果偏向專業人士不同,該著作以活潑生動的描述,實現內容和形式的雙項創新。在內容上,注重知識準確性的基礎上,力求使文字敘述生動、規範,深入淺出,引人入勝;集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於一體。在形式上,選配較多圖片,結合部分手繪作品,並且在每個章節附有趣味十足的小貼士,幫助讀者更為真切、生動地貼近曆史,了解絲綢。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附的浙江絲綢遊覽手繪地圖是一大亮點。該地圖選取了具有地標意義的浙江各處的絲綢文化遺址、博物館等,讓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尋絲脈、閱古今”,對浙江的絲綢和絲綢之路元素的傳承、傳播和變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社會影響。
(責任編輯 吳文建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