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23寧波時尚節暨第27屆寧波國際服裝節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啟幕。
在本屆時尚節中,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紡服職院”)依托寧波雄厚的紡織服裝產業基礎,帶來數字時尚展、非遺文創周、旗袍動態秀等係列展示,打造了一場數字化、智能化、非遺化的時尚盛宴,進一步服務服裝產業,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具有紡織服裝特色的全產業鏈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體係,服務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東方濱海城市的發展。
作為本屆寧波時尚節的重頭戲,由浙紡服職院和寧波文創港聯合主辦的特別版塊“寧波非遺文創周”也於當晚開幕。本次的非遺文創周以“濱海印跡”為主題,以寧波金銀彩秀、餘姚土布製作技藝、紅幫裁縫技藝等國家級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類非遺項目為基礎,旨在挖掘和發揚寧波非遺文化,培育民族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
啟幕當天,beplay2網頁登錄記者就浙紡服職院27次深度參與寧波時尚節的經曆,專訪了該校校長鄭衛東,聽他講講學校的特色發展之路。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校長 鄭衛東
記者:浙紡服職院始終堅持走時尚紡織服裝專業之路,您認為多年來深度參與寧波時尚節,對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有哪些重要意義?
鄭衛東:在今年的教師節期間,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彭佳學來學校調研和慰問,對學校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我們對此做了一個梳理,相信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今年已是學校第27次參與寧波時尚節,為寧波和行業產業服務的同時,極大推進了學校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這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有三方麵的意義——
一是成為技術引領的高地,服務好寧波地方經濟和時尚產業,提高學校紡織行業技術引領水平。具體來講就是要特別關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紡織服裝的智能製造,另一方麵是紡織服裝的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本屆寧波時尚節中,在6號館的“時尚數字”展區展示了我們校企合作共建項目成果,展廳名為“紡服時刻”。該展廳除了展示服裝設計軟件、麵料設計軟件、訂單係統、場景設計、試衣設備、織造設備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外,還靜態陳列了針織成衣服裝、品牌電商、創意設計等作品。
學校也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一,不斷探索專業建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行業創新發展。比如學校與浙江淩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3D服裝設計應用與推廣中心,模擬先進的智能製造技術和設計,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了服裝產業從設計、供應鏈管理、生產製造、銷售到品牌運營的全生命周期的技術提升,圍繞著產業的智能化發展和數字化發展,助力轉型升級後的服裝企業培養數字孿生與設計創新的跨界新型人才,服務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成為時尚服務的高地,通過舉辦時尚節、國際服裝節、時尚秀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形成多維度的時尚服務展示平台。
比如說將學校打造成一個屬於寧波時尚界的“金色大廳”,不僅麵向年輕人,還要麵向兒童、老人等不同群體,舉辦相關的服裝秀、文藝展演、文化活動等,將係列活動“串”起來,讓時尚、創新、設計等“活”起來,呈現一個開放性的時尚校園,體現專業的時尚服務和文化傳播的高地。
學校還積極服務寧波時尚名城建設,與寧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共建寧波時尚經濟研究所,與寧波市社科院共建寧波市時尚研究基地,同時也為學生的就業創業、師生的可持續發展等搭建產教融合平台,為學生走上社會贏得先機,讓每個人都成長成才,更好地發展。
三是成為紅幫文化研究的高地,通過服裝設計和對時尚元素的運用,傳承和發揚紅幫文化和精神。在今年新生的開學典禮上,我給同學們上了“傳承發揚紅幫精神,共創共享美好生活”的開學第一課,傳遞了“敢為人先,精於技藝,勤奮敬業,誠信重諾”的“紅幫精神”。紅幫文化是我們學校獨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基因,曆久彌新、永不過時,因此,我們要去研究其背後的文化和精神,並且發揚和傳承下去。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記者:“非遺文創周”是本屆寧波時尚節的特別板塊,而且是由浙紡服職院領銜主辦,其中的用意何在?
鄭衛東:對於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大家都表示要重視,但是怎麼去做這是我們不斷思考的。一方麵,非遺文化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良好載體,而推進非遺文化能夠實現我們現在常提到的“五育並舉”。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能夠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提升審美能力,提高人格修養,還能夠通過對非遺文化和非遺技藝的認識和理解、傳承和發揚,樹立工匠精神,是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實踐平台。此外,非遺文化還能夠與廣義的勞動教育相結合,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相互促進。
傳承非遺文化,核心力量是年輕人,不論是作為傳承人還是受眾,非遺文化和技藝首先要抓住年輕人的眼球,讓他們有興趣,這就離不開創新,離不開時尚和現代,做到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我們要讓“非遺文化”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非遺文化的氛圍,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麵,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我們學校致力於非遺教育傳承創新研究工作,通過深入挖掘和研究非遺文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同時,利用寧波獨特的文化土壤,我們積極探索“大美育”路徑,組建“寧波紡織服裝院非遺傳承創新中心”,構建起以非遺傳承創新為主線的服飾文化研究與實踐傳承體係。
在“非遺文化周”上,學校策劃推出了百人漢服遊園會、十裏紅妝非遺秀、傳統文化旗袍秀、少兒創意服裝秀、兒童原創漢服秀等多項非遺印象動態秀,演示非遺技藝,樹立匠心精神。不僅如此,我們組織植物染藍印花布工坊、寧波泥金彩漆融創工坊、繩結藝術品工坊、皮雕非遺技藝工坊、金銀彩繡活化工坊5個非遺工坊的教師團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為切入點,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時尚元素,將非遺技藝應用於現代生活,與時尚集市相結合,推出1000餘件非遺展品,全方位展示寧波文化的魅力。
無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抑或是一個地方或者學校,它最終的核心競爭力聚焦的一定是文化引領,這是最持久的,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
記者:浙紡服職院每年多層麵、多維度、多角度參與寧波時尚節,承辦多場展演活動,這種底氣來源於哪裏?
鄭衛東: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是與寧波這座東方的時尚名城相融共生的,學校的發展伴隨著城市的發展。
第一個底氣來源於辦學多年的積累。辦學40餘年來,學校累計為行業和地方培養了6萬名技術技能人才。
第二個底氣來源於專業鏈的建設和發展。學校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時尚紡織服裝職業教育為特色的高職院校,是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最全的行業特色院校,是全國同類別專業體係最完整、規模最大、舉辦曆史最長的高職院校之一。
現有浙江省“雙高校”高水平A類專業群招生專業,如現代紡織技術(智能製造)、數字化染整技術、環境藝術設計(軟裝設計)、紡織品設計(設計與貿易)、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設計與工藝(時裝管理)等,還有教育部高職骨幹專業2個,浙江省現代學徒製首批試點專業2個,浙江省特色專業7個,浙江省優勢專業3個,時尚類主體專業和支撐專業占總專業數的70%。
第三個底氣來源於教師隊伍的建設。我們認為,一個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教師隊伍的建設。三年來,學校建立博士人才引進基地49個,引進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人才1人,高層次人才25人,獲全國技術能手7人,柔性引進中國服裝設計大師、中國美院博導吳海燕等知名專家6人。
第四個底氣來源於校企合作辦學。學校與雅戈爾、太平鳥集團合作開展服裝新零售人才模式改革,我們主持的《標準引領、課程重構、真崗實戰:依托頭部企業培養新零售人才的創新實踐》教學改革項目獲得了2022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實現了學校在國家教育教學領域最高獎項的曆史性突破。這個獎項四年評一次,相當於高校教學界的“奧林匹克”,含金量非常高。
2012年,雅戈爾投入1500萬元與我們合作共建雅戈爾商學院,校企合作探索新零售人才培養改革。在合作中,企業全程參與辦學,學校根據企業新零售人才需求和崗位分析,校企雙方共同製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推動課程改革,並把企業真實項目引入學校基地供學生運營。
十年磨一劍。這次獲得的國家級一等獎的教學成果立足寧波地方優勢產業,對接產業鏈人才需求變化,依托與頭部企業合作,圍繞新零售崗位群變化,率先開發了新零售人才培養標準,構建了“平台共享+模塊共融+拓展自選”的遞進式課程體係和“基地實操+公司實戰+園區頂崗”的培養路徑及多元評價機製。
職業院校的發展要堅持產教融合,而且要始終如一,因為沒有產教融合就沒有職業教育。所以,良好的校企合作關係,對於學校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和實力,並且能夠越辦越好,是相當重要的。
第五個底氣來源於社會各界。高職院校的發展,少不了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支持,更多的企業、大師、專家來關注和參與,才會讓職業教育的路越走越寬。(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頻道;作者:陳顯婷 王國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