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課背後的故事:他們是浙財大課堂教學的守望者
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趙蕾 韓宇昂
)在浙江財經大學的教室總能看到這樣一個場景:講台上,老師正聲情並茂地上課,而台下聽課的可不隻是學生,還有一群老師也在認真做著筆記。
老師也得聽課?對,而且他們每人一學期都得聽15節課以上,發現課堂存在的問題,總結先進的教學經驗,進行對比分析,在期末寫成一份《情況反映》。
他們的名字是浙財大本科教學“督導”,執著的課堂教學守望者。
這項工作在浙財大作為一項製度性的存在,已經持續了二十六年,刊發記錄的《情況反映》都有132期,超過250萬字。“督導”在浙財是一項落到實處的製度,本科教學督導委員會成立到現在,有共計48名各級領導、專家、教授參與工作。在這麼多年裏,督導委員會的成員換了十二屆,有些教授都已經六十多高齡退休了,現在也仍在參與。
二十多年的堅持,他們“守望”的到底是什麼?
王壽春教授是第十二屆本科教學督導委員會的主任,“督導”這件事他已經做了13年。“我們不隻每學期會聽課,還得寫聽課情況評述,總結一些老師上課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其他老師上課好他到底是好在什麼地方,也會請優秀教師來分享他們上課的心得體會,幫助青年教師成長。”王老師說。
督導成員陳水芬教授說,在疫情期間,她們還會去聽網課,在網絡平台討論課堂教學情況,一節都不會落下。督導辦公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旁聽過的課程老師名單。
在浙財,督導是和每位老師、每個學生都有關的一件事。青年教師的成長、學生的學習情況,都離不開“督導”們的守望。
“督導”在浙財是一個成熟的體係,不隻全校有督導委員會,每個學院下麵都會設置督導機構,進行課堂的自我監督。每個剛工作的年輕老師,都會有自己的“導師”,通過老教師以老帶新的“導師製”,學習怎麼樣才能把一門課上好。
在學生中也會設置學生教學信息員”,算是督導的“望遠鏡”,通過信息員的反饋了解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每個同學上課、作業乃至課表遇到什麼問題,都會迅速得到反饋。
信息管理與人工智能學院的陳謙是班裏的學生教學信息員。他說:“信息員會有專門的聘任和培訓,還會定期開展座談會,學校真的會了解每個同學真實的學習狀態,告訴老師學生對他課堂效果、作業、課件的想法,還會對投影儀、學校道路之類的教學設備和環境進行調整。我很開心我做的這個工作真正地幫助到了同學。”
“建立評估督導機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浙財大師生的守望,獲得了“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去年是督導委員會成立的第二十五年,《課堂教學守望者 浙財大教學督導二十五年》一書麵世,詳細記錄了督導的工作製度建設、課程的評述和教學問卷調研,還包括畢業論文、社會調查和對課程情況的數據分析。
可以說,在浙財,“督導”就像空氣,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卻無處不在。督導的工作不僅僅是聽課,還會審核考試試卷、教學大綱,與教師一起研討提高教學質量,他實際上參與了學校整個教學體係的運行。
書的後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是對督導25年工作的回顧和總結,是作為課堂教學守望者執著追求的展示和一份堅守。”
督導委員會的成員鄧萬勇教授已經退休,他說:“很多督導的老師都拒絕了校外的高薪聘請,想再為學校做點事。在這個崗位,我們很快樂,因為這是我們現在和學校為數不多的聯係,是我們堅持了一生的事業。”
課堂教學守望者是督導們的自稱,全體成員都表示,他們守望的是一份責任,一項使命。“我們的工作成效可能不那麼直觀。讓每一堂課都有質量,讓上好每一堂課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一種自覺,因為這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就是我們守望的意義。”王壽春教授這樣說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