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這個古書畫修複展,主角全是00後
而此時此刻,和她相遇的地點不是在煙波江畔,也不在錯落有致的亭台樓閣,而在鼓樓展覽廳舉行的“古韻新生,寧波財經學院古書畫修複團隊的作品展”上。
歲月斑駁的書箱、古韻典雅的紅木案板、曆久彌新的古瓷……一進展廳,仿佛行走在時光機裏。
“這幅是《清代瓢廬居士潘寶沂書對聯》,也是我們團隊修複的曆時最長、工序最繁瑣的一幅作品……”大三文管專業的路佳美正落落大方地在場館中為來往遊客講解。
如果沒有看到修複前後的對比圖,外行人也許看不出端倪。
“這件文物由清代清代瓢廬居士潘寶沂所書,為隸書字體,筆法樸厚俊秀,方整多變,對聯的內容為‘石紫天青朝雨後,華儀月表莫川旁。’……其畫心折痕多,導致書畫變形嚴重,天頭局部有黴爛,周身水漬也較多。”
路佳美介紹,為了修複這幅作品,團隊光是接裱、清洗、打薄、補洞,貼折條、上牆就用了四五天。等畫幹燥後,進行調色,對畫一些缺失的地方進行補色,要盡量與畫的原色相近。可以補的淡一些,但是不可過濃。再將畫下牆,進行裝裱。“我們三四個人一起大致修了2個星期,才有了現在這幅完整的作品。”
路佳美帶記者來到了古籍修複展示區,團隊成員潘逸正在現場演示古籍修複過程。
“這些是清代善本的殘頁,主要是因為蟲蛀問題所導致的破損”潘逸端坐在紅木椅,熟練地拿著鑷子向參觀者展示古籍修複的過程,“我們首先要將它從一整本書當中拆下來展開,為了便於檢查是否完整,放置在顏色比較明顯的紅木桌子上。接著我們用清水,將紙張平整地鋪在案板上,為了避免氣泡的出現,我們需要用毛筆進行調整。”
潘逸將破損的善本紙張正麵向下,用毛筆蘸取稀糨糊均勻地塗在破損洞口的邊緣,選取顏色相近的竹紙利用針錐和鑷子修補洞口。
看著書頁殘破處被一點點修複,圍觀者發出嘖嘖讚歎
古籍修複有拆書、編號、整理、補書、折頁、剪頁、噴水壓平、捶書等十餘道複雜工序。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所用的補紙,一般都是老師傅幾十年前買的老紙。“殘頁修複的材料比較難找,主要靠平時的搜集和積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形成儲存‘紙庫’思維,為往後修複做準備,有備無患。” 潘逸說自製糨糊,也是為了保證古籍的“可離性”,方便後人再次修複。
白大褂、口罩、手套……每次修複都像是給古籍“做手術”。一把鑷子、一支筆、一碗漿糊……一本本原本破碎的古籍,在他們的手中起死回生。
在寧波財經學院古書畫修複團隊中,像路佳美、潘逸這樣的“古書畫修複醫生”有21名,均來自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修複工作需要靜心、耐心和細心,更要耐得住寂寞,這群平均年齡隻有20歲的年輕人選擇了與曆史對話。
2019年1月寧波財經學院成立了文化財產保護中心,依托學校專業學科資源和書畫修複實驗平台,以“實驗室+工作坊+師徒製”的形式,開展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未來我們將繼續舉辦古陶瓷、青銅器的修複展,讓更多人關注到文物修複這個行業。文物保護與修複是為了延長文物的生命,是保存和傳承文化的必要手段,修複過程是提煉文化基因的過程,也能讓我們的學生更認同、熱愛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團隊指導林雷傑說。
正如路佳美所說,“修複古籍是‘因愛結緣’,延續古韻是匠人精神的傳承。沉下心,打破時間的限製,以手編織時光,從而發現歲月的意義。”
(作者:胡穎 潘玲玲 攝影:吳哲萍 視頻:葉詩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