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1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F CSP-J/S 兩輪測試中,重慶市兩江巴蜀初級中學校表現優異,共計17人次獲獎,其中9人次獲一等獎,成績在全區獨占鼇頭,在全市名列前茅。
(王予婷 攝)
重慶市兩江巴蜀初級中學校校長陳學智表示,取得如此成績,離不開學校智慧教育全麵實施。自2017年創校以來,兩江巴蜀中學始終秉承“挖掘潛能、張揚個性”的育生理念,圍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智慧教育,以“智慧”元素引領學子走進科學世界、打開思維殿堂、激發創新意識。
提升學生“智慧”素養
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一直以來,兩江巴蜀中學高度重視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的培育。在課後延時服務,兩江巴蜀中學開設包括三維創新設計、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信息學奧林匹克等信息領域課程。
以信息學奧林匹克為例,其學科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多學科,能夠充分發掘邏輯、創新等多種能力,有效全麵提升學子的綜合“智慧”素養。
兩江巴蜀中學現代信息技術中心主任唐鑫告訴記者,幾年來,參加信息課程學習的學生不僅在各項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學生的邏輯思維、創造力、自信心等綜合素養也都得到了充分鍛煉。
在本次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CCF CSP-J/S 兩輪測試中,兩江巴蜀學子徐愷分別在入門級(初中水平)、提高級(高中水平)連拿一等獎,深受評委青睞。
“信息學編程要求我們進行算法設計,所謂算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算法規律、構建算法,這比單純地歸納問題、尋求解法高了一個層次。”徐愷表示通過算法學習,他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日常文化課學習中也更加遊刃有餘。
兩江巴蜀中學還創先設立了AR虛擬實驗室,學生可通過交互沉浸式學習,進一步深入理解抽象立體概念。在生物課上,學生隻需在AR設施上放入心髒卡牌和旋轉卡牌,便可選擇刨麵選項,沉浸式觀察心髒的內部結構。增強現實的技術積極引導學生投入到複雜的課程學習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
一直以來,兩江新區致力於全麵推進機器人編程、3D創意、創客教育、STEAM教育等課程開設工作,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今年7月,兩江新區教育局印發《重慶兩江新區智慧教育發展規劃(2021-2023年)》,把師生信息素養提升作為十大工程之一,以開展教師信息素養提升任務,實施學生信息素養提升項目為抓手,踐行兩江新區“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育人理念,著力培養麵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
打造校園“智慧”環境
“智慧”校園是智慧教育環境的具體承載者。兩江巴蜀中學高度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組織成立“智慧校園專項建設小組”,力求打造一個“無處不智慧”的智慧校園生態環境。
(兩江巴蜀中學大數據教研中心)
在智慧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上,兩江巴蜀中學已實現辦公、數字監控、物聯三張網絡覆蓋全校,無線網絡覆蓋所有辦公、教學區域。在智慧校園管理建設上,學校建立起以一卡通係統為核心的多個業務模塊,功能覆蓋師生用餐、消費、電子門鎖、圖書借閱(含自助借閱櫃)等場景。在精準教學實踐上,學校與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件學院深度合作,運用科大訊飛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從年級、班級到學生個體的學情動態監測體係,為每一名老師和學生提供“針對性教”和“個性化學”的智慧學習場景。
(兩江巴蜀中學智慧班牌)
“無處不智慧”的兩江巴蜀中學智慧校園正是兩江新區實現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設施現代化、教學模式創新化、教育資源共享化的一個縮影。
兩江新區打造的“智慧校園強環境”正體現在新區教育的方方麵麵。
兩江新區智慧教育雲平台正助力推動區域教育信息係統數據和服務集成,實現國家、市、區、學校四級數據彙聚融通。交互式班班通、人臉識別、無線校園、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智慧教育基礎設施已全麵覆蓋新區各學校。智慧門禁、智慧閱讀、智慧體育、智慧書法、智慧美術、智慧音樂等“智慧元素”已全麵進入新區校園。行遠小學“家校社三空間融合”、星辰中學“依托智慧教育的精準教學”、星光學校五育融合智慧學習“星空間”等智慧教育品牌先後形成,推動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今年8月,新區打造了10個100精品課程資源,並通過兩江智慧教育雲平台,共享教育部“一師一優”、渝教雲、智學網等上億條優質資源,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優質資源供給體係。
兩江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兩江新區將繼續以創建“全國智慧教育示範區”為引領,以建設基礎教育強區和智慧教育新區為抓手,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持續推進兩江智慧教育進一步實現深化發展。
(文/王予婷 兩江巴蜀供圖)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