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第40個教師節:致敬教育的引路人②周瑤:鼓圈,用音樂鏈接心靈
2024-09-12 13:10:00

  編者按:金秋九月,丹桂飄香,第40個教師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充滿感恩與敬意的日子裏,我們開啟了這次特別的采訪之旅。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有一群人的身影宛如燈塔,照亮前行的路。他們是靈魂的工程師,是文明的傳播者,是經驗與智慧的傳承者,是學生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無論身處何方,無論教齡長短,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用教育改變世界,用愛心培育未來。

  此次采訪,我們把鏡頭對準藝術“點燈人”、音樂“療愈師”、課堂“變革者”這些教育引路人,深入挖掘他們的教育理念、創新實踐、成功經驗、育人心得,以及背後的感人故事,展現他們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頭,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感受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

  希望通過與他們的深入交流,展現教育的多元魅力和教育工作者的風采,展示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傳遞教育的力量與價值,同時,引發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以及對教育工作者的理解與尊重,激勵更多人投身神聖而偉大的教育事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鼓圈,用音樂鏈接心靈

  在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廣為人知的課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寧靜祥和、自由安樂的“桃花源”讓人神往。而在杭州市采荷中學,同學們也有自己的“桃花源”——心理輔導站,一個心靈的棲息地。

  “走進其他辦公室時,學生常常感到緊張,但走進這裏,會有種安全感,身心也隨之放鬆了。”采荷中學心理教師、心理輔導站站長,注冊音樂治療師周瑤說笑著。

  這個被同學們稱為“桃花源”的地方,不僅是心理輔導站,還是周瑤日常辦公的地方,裏麵隨處可見各種鼓類樂器,環境還氤氳著香氣。其隔壁的教室,就是她平時上課的地方——以音樂鼓圈為載體,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放鬆心情,增強抗壓能力。

  鼓圈課從無到有,周瑤始終在路上。在她的課上,同學們總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快樂,有學生說,那是讓人開心的“魔法”。十多年前,她“無心插柳”將音樂融入心理教育,又加入鼓圈元素,沒想到竟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如今,她還有新期待。

懂“心”的音樂老師

  周瑤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音樂係,2001年成為采荷中學的音樂教師。此時的她,就對心理學產生興趣了。於是,工作初期,她利用空餘時間自費學習心理學,在2006年通過了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的考試認證。“學習心理學就像接觸了另一個世界,像站在一麵特殊的鏡子前,看到了全麵的自己和世界。”

  這時,身邊接觸過音樂治療的人跟她說,音樂和心理學“混搭”,也不失為一條創新的路子。周瑤說,想想好像能做,但嚐試後她發現,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融合”。

  2014年,周瑤找到了突破口,在學校的支持下,她師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教授,在隨後的兩年裏,從理論到實踐,係統地學習了音樂治療的理論知識,並拿到了注冊音樂治療師的資質。

  2015年,周瑤還跟隨鼓圈創始人Arthur Hull學習了鼓圈引領方法。隨後,她正式接手采荷中學的心理輔導站,負責音樂治療及鼓圈項目,讓自己音樂治療的專業技能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直到如今,周瑤也始終致力於鼓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實踐與推廣,以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踐改革與研究,她希望將音樂即興演奏與鼓圈結合,並運用到中學生心理課堂和活動中,通過學生在與音樂的交互體驗中,用節奏表達情緒,釋放壓力。

屬於學生的“桃花源”

  幾張廢棄的課桌椅,一鋪坑坑窪窪的地板,這是心理輔導站最初的全部樣子。周瑤笑著形容,這些年,她像燕子築巢一樣,“銜”來“樹枝”一點點布置、營造,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心理輔導站。

  去年三月,采荷中學心理輔導站獲評杭州市優秀心理輔導站。這基於采荷中學探索已久並建立的學生健康監測預警機製和數據庫。學校分層開展健康課程,包括心理健康課、音樂鼓圈、學法指導。其中,以校本課程形式開發的鼓圈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是周瑤依托心理輔導站進行的,從預警、幹預到轉介,機製完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長需求,解決心理困惑。

  同學們心中的“桃花源”,總能讓人豁然開朗。

  在這裏,進門就能聽見音樂,還能聞見令人舒適的香味。角落裏擺放著小茶桌,窗邊柔軟的小沙發上“趴著”各式各樣的抱枕,窗台上、書櫃上擺著或掛著各種新奇可愛的小擺件;沙發旁的幾個邊幾實際是幾麵鼓,其中還有能發出海浪聲的海浪鼓,隨時可以拿來敲一敲。


  “當學生踏進這裏,他的困惑或問題可能已經解決了一半,大家隨時可以在這裏傾訴,家長也可以在這裏與孩子來一場不一樣的溝通之旅。”周瑤笑著說。不論是安靜地待著,還是同她隨心地聊些什麼,甚至放聲大笑或大哭,都被允許和接納。“孩子們喜歡來這裏,哪怕隻是過來聊幾句,哪怕隻是過來哭一會就趕著上課鈴聲跑回去。”

  根據多年的經驗,周瑤發現,比起常規的心理治療,音樂療愈更能發揮出對學生的保護作用,也更能快速直擊他們的內心。“鼓圈其實跟語言、繪畫、沙盤等一樣,都是輔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手段或工具”。因此,她把音樂看作“工具箱裏趁手的工具”,將其廣泛運用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例如,在學生心情低落但不想說出原因時,她通常會播放學生想聽的歌,通過聊音樂或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修改歌詞,以緩解緊繃感,慢慢地借音樂表達出想法。


  不隻是音樂,鼓圈也是周瑤“工具箱裏趁手的工具”,她利用鼓圈這個特色載體,不斷深入探索將音樂融入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百分百的學生說“開心”

  沒有事先的排練,沒有專業的演奏技巧,一個班40個學生在百餘種低中高音鼓、色彩樂器、金屬樂器、散響等不同類型的樂器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圍坐一圈,目不轉睛地看著鼓圈中心的指揮者周瑤。這便是鼓圈課的場景。

  在她的帶領下,同學們敲擊手鼓,從模仿節奏到熟悉節奏,再到嚐試即興創作屬於自己的節奏,慢慢形成一個“能量場”。隨之,三角鐵、響板、雙響筒、沙錘等樂器接連加入,並隨著周瑤的引導變換節奏,交織成美妙的旋律。到了第二輪,周瑤鼓勵大家參與“節奏接龍”,讓同學們發揮想象和創意,創編出自己的節奏,並慢慢融入整體的演奏,相互配合,相互成就,完成一場心靈音樂會。


  在周瑤的引導下,人人都能利用手中的樂器,創造出以節奏為基礎的音樂。“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但每個人又都可以自我表達,像在內心開了一場演唱會。”周瑤找了一個非常貼切的詞來形容鼓圈課——“和而不同”。這或許就是鼓圈獨有的魅力。

  周瑤說,鼓圈教室裏的樂器都是她精挑細選來的,具備音色好、使用門檻低、種類豐富等特點。鼓圈課很特別,它能夠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同學們能在演奏的同時感受手指與樂器的接觸,觀察領鼓人的指揮,聆聽自己的節奏與周圍的聲音,全身心投入當下的氛圍中,不用擔心會亂了節奏。”

  “太有魔力啦”“真是不一樣的課”“開心”“喜歡”......學生們常在鼓圈課後,用這類詞來概括自己內心的感受,高頻詞便是“開心”。甚至不少老師在體驗過鼓圈課後也會激動地說:“我的學生能上這樣的課,真好。”

  學生的感受與周瑤接觸鼓圈時的感受並無不同,而讓學生開心的課堂效果也與她開設鼓圈課時的初心和預期完全契合。為何鼓圈會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她解釋說,自古以來,鼓都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再加上節奏的誕生先於曲,更直擊人心。

  所以,鼓圈能夠讓人瞬間被節奏包裹的特性,使其極具感染力。

讓人驚喜的“神奇力量”

  “我不對學生做硬性要求,允許他們做自己,允許他們有情緒,甚至不想參與進來也行,這時我會告訴他,休止符也很重要。”不止鼓圈有著神奇的力量,周瑤也總能利用鼓圈巧妙地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與集體的鏈接,感到被接納與被尊重。

  一次鼓圈課,一位男生生氣地坐在圈外,在周瑤詢問後依舊一言不發,不願參與,甚至想砸掉樂器。“我告訴他樂器是公共財產不能砸的規則後沒有勸他融入,而是在上課過程中時不時地觀察他。”周瑤學著他的動作笑著對記者說,其實他一直在跟著大家有節奏地晃著身體,一會兒就主動融入了。

  在畢業之際,這個男生仍對這堂課上周瑤的處理方式記憶猶新,他坦言,當時以為自己會被訓斥,但並沒有,這讓他又意外又感動,就像烏雲散開,陽光灑下。周瑤說:“當聽到他說‘在那堂課後我不再那麼容易發脾氣了,那道陽光也還一直在’,我深受觸動。”

  除了這個男孩,她還看到很多喜人的變化:內向的、不擅長社交的孩子能勇敢開口了;不善於看見他人的孩子,變得更願意傾聽和接納他人的想法了;脾氣大的孩子開始自我觀察、了解並控製情緒了......“鼓圈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感染人的力量,學生在上過鼓圈課後會有更強的情緒管理能力、聆聽能力、合作能力等,也能更自信地做自己。”周瑤感歎。


  剛開鼓圈課時,周瑤享受站在中心的感覺,但漸漸地,她開始觀察學生,觀察全局,“觀察全場是作為鼓圈老師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即便是最不引人注意的孩子,我也要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這樣的感悟源於一次戶外學習經曆。當時,她的老師告訴她,看星星時不要隻看最亮的,也要看看那些比較暗的,“這句話看似很隨意,其實非常有哲學深度。”周瑤每每想起當時的場景都很有感觸,“不是隻有最亮的‘孩子’在發光,我要看見每一個‘發光’的孩子。”

  鼓圈課在采荷中學推廣了近十年,周瑤不僅看見並保護著每個學生的“光芒”,為他們帶來了身心的療愈,她自身也在進步,並深受其益,“我感覺自己的能量被激發出來了,能量變大了,更開心了。”

讓音樂成為“良藥”

  如此神奇的音樂治療方式能否進一步推廣?能否培養更多的鼓圈老師,以開設更多的鼓圈課讓更多人受益?

  對此,周瑤表示,能廣泛推廣下去肯定是件好事,但麵臨的問題是,有資質的專業音樂治療師並不多,且大多集中在醫院,或服務於特需兒童,像她這樣能專注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音樂治療師”屈指可數。

  近年來,周瑤也在有意當中不斷拓寬“音樂療愈”之路,通過開展講座、授課、分享經驗、指導相關活動等,分享音樂治療的相關知識與經驗。


  前段時間,在由杭州市教育局、浙大兒院與浙江音樂學院共同打造的醫療人文項目“醫心樂護”中,身為注冊音樂治療師的周瑤作為指導誌願者,與大學生一起給患兒開展音樂療愈,用音樂祛除病痛,療愈身心。

  “生病的孩子讓人很心疼”,周瑤說,走進醫院的燒傷整形科,當她看到因燒傷全身包裹著繃帶隻露出眼睛和嘴巴的孩子,內心充滿心疼。“那可能是個女孩,她靠在媽媽懷中,露出的眼睛中全是渴望。”


  當時,周瑤走到孩子身邊蹲下,邀請她加入團體,並拿了一個雨聲筒帶她用聲音加入音樂活動,“我清楚地看到,病房裏的音樂活動讓孩子們從一開始的眉頭緊鎖到慢慢舒展,又到笑容滿麵,我當時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做音樂治療的意義。”

  周瑤認為,孩子身心健康是頭等大事,這是能夠好好學習的前提。但如今教育內卷嚴重,就光學習這件事,幾乎花光了孩子們所有的精力,“一直這樣學習,確實很枯燥,焦慮感不知不自覺就來了。所以現在很多孩子喜歡來心理輔導站找我聊聊,也盼著上鼓圈課。”


  一直以來,采荷中學都十分重視心理教育,並始終大力支持周瑤發展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目前,學校正在大力推進“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將健康素養融入“五育”之中,成立了以趙誌英校長為組長,德育副校長為副組長,德育處、年級組長、心理輔導站老師們和班級任課教師為組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並依托“荷樂論壇”“荷美論壇”和“荷韻論壇”三大論壇進行具體實施,開設常規團體心理輔導課、學法指導課和音樂療愈課三類心理健康課程。

  “遇到好的東西,我就喜歡與人分享,讓大家受益。”周瑤坦誠地表示,她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推廣音樂治療這種方式,特別是以鼓圈為特色項目的心理健康教育。

  她說,盡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並不容易,但值得慶幸地說,她已堅持走了一段。她堅信,能做出彩不容易,但隻要肯花時間學習和實踐,鼓圈項目音樂治療的更顯著成果將在不遠的將來出現。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我想讓更多人知道,也希望感興趣的人能加入進來。”周瑤說。(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頻道;作者:陳顯婷 占塵雪)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