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通訊員 陳勝偉)“在這個高科技時代,善於利用機器不僅可以解放人力提高效率,還可以提高茶的品質,避免傳統方法中一些不利於茶葉品質的因素,合理的利用機器炒出來的茶的品質也會有所提高……”聽著杭州市九曲紅梅技藝非遺承人馮讚玉老先生的介紹,浙江農林大學文化學院茶文化專業的學生們,對如何打響茶葉品牌、助力茶產業振興增加了不少知識。
連日來,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的師生們組成10多支團隊,分赴全省各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把課堂搬到車間地頭、田間基地,向非遺傳承人、景區規劃師、車間技術骨幹、農村種地能手學習各種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的方式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發展機遇和存在的問題,切實增強自己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情感,為將來更好的服務鄉村振興積累本領、奠定基礎。
在九曲紅梅技藝非遺傳承人馮讚玉的茶葉加工基地,浙江農林大學茶文化專業的何昕、何奧等同學,向馮讚玉老先生學習了九曲紅梅的製作流程,聆聽了老先生介紹的九曲紅梅的發展曆史和自己的經曆。九曲紅梅就和西湖龍井一樣,隻有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用特定技藝製成的茶才叫九曲紅梅,每年的產量非常少,雖然浙江是產茶大省,但是在諸多名茶當中卻隻有九曲紅梅是紅茶。
學生們還參觀了位於杭州九曲紅梅紀念館,通過學習調研大家發現:九曲紅梅的獨特魅力近年來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而且正成為當地民宿的一種特色,九曲紅梅紀念館也逐漸成為知名的旅遊景區。學生們相信:如果能將九曲紅梅更好的融入當地文化中,成為一個特色標誌,甚至與第三產業融合,可以更好的增加村民收入,成為鄉村振興非常重要的特點。
在金華市磐安縣尚湖鎮嶺幹村等地,周呈雪、張聖海等學生深入調研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情況。學生們采用紀實采訪等的方式對磐安趕茶場廟會進行記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迎大旗”進行訪問。嶺幹村的前任村書記倪誌華及具有幾十年迎大旗經驗的老村長倪成達,為學生詳細講解了關於“大旗”的曆史淵源、前期準備、活動過程等內容。此外,學生們還對當地有160餘年曆史的省級非遺項目“烏龜端茶”進行深度訪談,“烏龜端茶”的非遺傳承人羊榮地先生在玉山古茶場進行了表演,並接受了學生的團隊的采訪。
通過調研,學生們發現,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當地幹部群眾的高度重視,部分文化傳承人還融入了一些創新,在提高表演難度、展示效果的同時,也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如當地業餘愛好者組建起來的尖山民樂演藝團,在表演如《花頭台》、《銅鈿鞭》等傳統文化節目的同時積極創新,先後斬獲了許多表演獎項。學生們認為,大量散落在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是整個民族的瑰寶,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不僅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對於推進社會文明發展、推進鄉村振興都有著重要意義。
在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湖埠村,該校大二學生俞馮佳、黃曉燁等則深入調研當地生態景區的開發和建設工作。湖埠村四麵環山,風景秀麗,素有“西湖除去西子湖,還留湖埠十景圖”的美譽,轄區內有“靈山風景名勝”、“錦繡風水洞”、“江南生態茶村”等一批風景旅遊景點,預計規劃建設後的靈山風景區將成為景觀優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集溶洞觀光、主題遊覽、休閑度假、水上活動、民俗風情、遊憩懷古、綠色健身等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勝地。
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發現,前往當地參觀的遊客越來越多,而且當地村民也能結合市場需求,在景區周邊建起很多團建旅遊基地,如錦繡風水洞團建燒烤基地、風水洞戶外運動基地等,然而當地管理水平低、交通也不太方便。學生們認為,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生態旅遊的不斷發展,如果當地村民能夠因地製宜,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推進當地高質量民宿建設,打造集休閑、垂釣、娛樂、觀光為一體的觀光農業鄉村,將有助於推動當地“鄉村振興”。
通過十多天的調研和實踐,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紛紛表示:利用暑假時間深入農村基層,把課堂搬到田間基地,學習到的不僅僅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更多的是一個難得的實踐機會,對於增強自己對農村和社會的認知,增進對農業農村的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助於自己更好從事專業學習,為今後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社會發展奠定紮實的基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