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教育政策與規劃專題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4-09-07 10:22
beplay2網頁登錄
作者:

  日前,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在京首次召開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教育政策與規劃專題研討會。會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師範大學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共同發起,來自域內五省三個直轄市20多個相關研究機構及有關研究區域教育的專家學者50餘人參加了研討會。

  會議圍繞貫徹落實三中全會關於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的要求,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製機製一體化改革入手,分享了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三大區域教育協同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入探討如何更好地貫徹三中全會關於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將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與強國教育戰略緊密結合,研究區域教育政策與規劃如何更好地服務於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效銜接;交流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在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方麵的新挑戰、新思路、新舉措,推動形成三大區域教育合作新機製,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係、支撐國家戰略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當前,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三大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到5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0%以上,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對全國其他地方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當前,三大區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教育資源結構配置、教育質量快速提升以及創新人才高質量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三大區域發展基礎、發展時間、發展定位、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不盡相同,迫切需要在國家宏觀戰略框架下對三大區域教育政策與規劃予以引領和支持,並能因地製宜地體現出教育區域規劃的適配性、前瞻性與創新性。大家一致表示區域教育發展要從戰略高度、係統思維切入教育政策與規劃研究,為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和教育強國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做好動員與落實工作。

  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三大區域相關教育政策與規劃具有顯著的創新態勢,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一是以政策規劃實現互聯互通。京津冀兩市一省在國家戰略框架下聯合出台《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簽署《“十四五”時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總體框架協議(2021—2025年)》等政策規劃;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協議》等合作協議;教育部和廣東省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等政策,形成了區域發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廣東省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陳淑偉等指出區域教育政策與規劃調動教育要素跨省市流動,推動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研共同體、職業教育集團、高校協同創新聯盟等學校集群發展,實現了beplay體育手機骨幹校長教師跟崗交流、高校幹部教師掛職交流等人才交流互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二是以智庫研究推動對話交流。各區域均舉辦教育智庫論壇、工作交流會等對話平台,推動各地專家共商教育互動的方案。例如,北京市教科院、天津市教科院、河北省教科院、北京通州教委、雄安公服局簽署《深化共建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研究中心總體框架協議》,共建區域智庫;安徽省聯合區域力量開展合作研究,積極推進國家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創新性探索建設安徽高等研究院,引領全國科技教育人才一體改革發展。三是以多中心網絡搭建治理平台。各區域紛紛探索建立包括各類政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科研機構在內的區域性綜合教育評估監測治理平台,推動區域高質量互動。例如,長三角地區成立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研究院等,有效促進了教育區域創新共同體發展。

  研討會也就三大區域所麵臨的轉型發展挑戰進行了深度交流。與會專家認為當前要跨越行政區劃壁壘,健全教育協同發展機製。區域間地方分割保護和行政壁壘影響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區域一體化發展機製不健全,存在零碎化、拚盤式現象,製度化、組織化程度不夠高。例如,高等教育學分互認製度仍待建立,信息共享通道亟待暢通,部分區域尚缺乏統一的發展評價指標與監測體係,致使有關政策規劃的凝聚力打折扣、執行效果難以驗證。在談及破解之道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研究所所長安雪慧指出,跨越行政區劃的區域教育協同發展需以教育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生產要素的主動適應性為基礎,在教育規劃與政策中轉變地方思維,以區域統籌、區域合作、區域互助、區域利益補償和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等為協調機製,建立起共同奮鬥、共同發展的理念。專委會副理事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熊紅提議,建立以教育、科技、人社、財政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運作委員會,形成推動三大城市群教育合作的有效合力。專家學者認為,針對區域內部差異較大,三大區域內各省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足,教育規模、經費投入、人口素質、師資力量、教育治理水平還不夠均衡的狀況需妥善處理。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張沁等認為,可組建教育專家和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建立健全協同研究機製,共同探索解決共性問題的有效途徑。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偉濤分享了長三角教育現代化監測評估指標體係建設經驗,為準確識別區域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提供了有效路徑,為推進區域治理的科學性與精準性、一致性與靈活性提供了新型治理工具。針對如何充分發揮區域教育多元主體協同聯動機製,激勵市縣、學校、市場、社會等主體多方參與的問題,河北教育科學院課程部主任閆春江認為,亟待將教育政策與規劃由宏觀推進到中觀、微觀層次,更加注重激發師生參與的熱情。大家就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特征明顯,不少區域流動人口仍處於高速增長態勢得結構性變化進行了趨勢研判。專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從慶指出,需要區域對學齡人口變化特別是流動學齡人口要有科學預判,探索建立區域學位資源不足或過剩的預警機製,建立學位動態調整機製,做好“十五五”期間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的規劃調整與政策優化。

  與會專家還就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教育資源的供需匹配和優化策略深度實證性研究進行了分享,形成了若幹重要發現。一是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和質量提升對於城鎮化2.0時代至關重要。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專委會副理事長、同濟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劉興華指出,當前中國城鎮化速度有所放緩,人口流動態勢將從過去的“鄉城流動”向“城城流動”“城鄉互動”轉化,城鎮化的各種資源要素也將重新組合配置,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從而呈現出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相互並行的新特征。我國超大特大城市共有21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有12個;到2035年,我國將形成7個大型城市群,集中我國60%以上人口,人數預計將達到9億。而這9億人口中,至少有6億人口在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格局最近十年來出現的明顯變化和未來的發展態勢,必然會對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反過來說,高等教育水平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中國城鎮化的走向。我國獨角獸企業369家,超六成集聚在“北上深廣杭”。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是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而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也大部分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特別是京津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國內外經驗表明,集聚性是區域高等教育空間布局的顯著特征,也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基本規律。而高等教育資源在數量、質量、類型各方麵上的差異以及地域條件,都影響著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布局的創新效應。二是以行政約束力、市場約束力、文化約束力、地理空間約束力等方麵為表征的區域約束力對區域教育協調發展至關重要,需進一步提升製度開放性。專委會副理事長、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院長盧曉中提出對於跨行政區劃形成的區域而言,需要從政策製度的角度建立起區域約束力,更多關注政策製度的銜接與對接以及自主與自願問題。三是當前人才培養專業學科設置與新興產業需求之間存在錯配問題,應通過產教融合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綜合改革。上海師範大學長三角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建鋒指出,部分區域先導產業和重點製造業在人才需求方麵存在數量、質量和層次上的差異,人才供需並不平衡,需建立全國性的人才供需對接機製。四是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滯後於產業發展要求,需結合產業需求推進研究生教育供給側改革。專委會副理事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馬永紅提出研究地區工科研究生培養整體上適應當前產業集群需求,但尚未形成明顯的引領局麵,建議結合產業需求推進研究生教育供給側改革。五是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布局之間存在錯配問題,應允許以產業資源置換科教資源,開辟創新驅動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哈巍指出,部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製約了創新驅動的引領作用,建議適當允許部分欠發達地區以自身的優質科教資源置換發達地區的產業資源,同時促進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產業升級轉型。

  專家們對三大區域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拔尖人才培養的規劃與政策上提出了諸多政策建議。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作為我國產業最為活躍、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優勢十分明顯的區域,一是要加強製度開放,促進生產要素、教育要素實現良性循環流動。專委會副理事長、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光明指出,要建設發揮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三位一體的區域體製機製。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塗端午,專委會學術委員、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展戰略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彭安華,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王嵩迪等指出,需推動國際國內、三大區域內外雙開放、雙循環,促進人才、科技等高級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最終實現各區域共同發展;引進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三個區域合作辦學,並且率先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製度。複旦大學複旦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虹、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陳先哲、浙江省教育現代化研究與評價中心助理研究員朱奕翾等指出,三大區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要樹立既著眼於區域本身、更著眼於服務全國需求的理念,妥善解決高等教育競爭與合作關係,研究同質性競爭與異質性競爭之間的關係,找到互利共贏的合作基點。二是要主動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劉興華指出,三大區域的高等教育要發揮自身優勢,不僅要助力推動經濟發展起“挑大梁”作用,更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上發揮引領作用。三大區域應探索如何構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發、產業化和金融市場完整的創新發展生態,形成“三核驅動”格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江蘇省教育評估院院長周明、江蘇省教育評估院副院長吳立平等指出,高等院校應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對接,通過科技展示、技術論壇等促進科研人員與企業交流,推動科研創新產生學校發展動力。三是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尖端前沿領域聯合攻關,推進區域創新聯動協同。專委會學術委員、安徽省教育評估中心主任汪開壽,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璐等指出,三大區域應率先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優勢互補性,加強科技創新協同攻關頂層設計,探索建立科技攻關新型組織模式,完善人員互訪交流機製、人才共育機製,推動大科學裝置、數據資源、創新人才、科研成果等跨區域共享。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政策與規劃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康寧指出,本次會議聚集專委會學術研究力量,堅持理論聯係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政策導向,以貫徹落實三中全會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中心,聚焦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三大區域教育在區域發展戰略中取得的顯著成果、優勢特色以及當前麵臨的熱點難點,探討三大區域高質量教育發展戰略如何適配服務支撐好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討中國式現代化在區域發展戰略中優先落地的舉措,力求真正落實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助力區域地方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形成以下三點共識:第一,各地要改變過去隻設計規劃本區域教育發展的理念,探索建立區域協同共同發展的理念,在國家宏觀戰略框架下根據不同區域要素稟賦、區位條件、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等特點因地製宜地製定區域教育政策規劃。第二,區域教育政策規劃要主動對接國家產業發展,研究好區域教育如何助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優勢產業鞏固提升、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如何為高質量經濟體製機製轉型與促進新質生產力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貢獻,如何讓三大區域真正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的原始創新動力。第三,區域教育政策規劃要麵向人民群眾高質量教育需求,研究好在新型城鎮化和人口形勢下如何科學合理地製定教育規劃布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增強教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願望。

  會議決定,第二屆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教育政策與規劃專題研討會將於2025年在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專委會學術委員、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陳婧主持。(陳婧、李璐)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3-12-25 15:10
beplay2網頁登錄 2023-12-20 14:01
zc.jpg
beplay2網頁登錄 2020-12-31 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