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藝術學院創作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話劇《消失與重現》 在長春市水文化生態園上演
為紀念盧溝橋事變八十五周年、方大曾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由吉林藝術學院創作的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資助項目話劇 《消失與重現》,於7月7日—7月16日在長春市水文化生態園下沉雨水花園上演。

話劇 《消失與重現》改編自馮雪鬆著作,由吉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張東航任總策劃,院長蘇威任出品人,副院長鄭藝任總監製,項目負責人、副院長鄒毅任藝術總監,吉林省作家協會主席金仁順擔任編劇,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教授陳曉峰擔任導演,主創團隊為吉林藝術學院師生。該劇演出采用環境戲劇的手法,讓觀眾更近距離地走進戲劇人物。從兩代記者的視角出發,展現他們在交錯時空中相遇的故事,折射出跨越時代的年輕人對曆史、對生活、對生命的尊重,對責任、對擔當、對初心的理解。











該劇緣起於2018年“尋找方大曾校園行——走進吉林藝術學院”的演講,馮雪鬆與方大曾的因緣際會深深打動了在場的師生。方大曾被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他鮮為人知的生命曆程與留存於世的近千張曆史底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馮雪鬆先生對方大曾的發現與尋找,不僅是一個記者的職業素養,更是一個了不起的媒體人幾十年如一日傳遞正能量的堅守。方大曾和馮雪鬆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和還原曆史。是不是可以用藝術的形式將25歲的戰地記者方大曾與29歲的央視記者馮雪鬆的紀錄精神與家國情懷讓更多的人知曉、讓青年學子思考,用戲劇講一個中國好故事是項目的最初動議。吉林藝術學院與馮雪鬆先生進行了反複磋商後,雙方約定馮雪鬆將著作《尋找方大曾》的話劇使用權獨家授權給了吉林藝術學院,於是有了這次曆時四年多的創作。










該劇講述了在1999年的盛夏,中央電視台記者雪鬆(劇中人)接到了一份傳真,方大曾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他和人們的視野裏。筆名“小方”的他是第一位報道“七七盧溝橋事變”的中國記者。在戰爭爆發之初,他用青年人的一腔熱血和作為一名記者強烈的使命感,多次不顧安危赴前線拍攝,用自己的作品讓公眾看到了曆史和戰爭最真實的景象。可是不久,年僅25歲的小方就消失了......


或許是因為同為記者,或許因為他們同樣肩負使命敢於承擔,雪鬆決定,他要尋找方大曾。這一找,便是二十多年。如果沒有方大曾,也許當年日軍侵華許多史實照片、報道時至今日仍舊不為人所知;如果沒有雪鬆,年輕的小方可能就會隨著滾滾的時間巨輪漸漸湮沒於曆史的大潮和人們的視野,再也不會出現。所幸,方大曾出現過,所幸,雪鬆從未放棄。當他們在紛飛的戰火中“相遇”(劇中),當雪鬆緊緊擁抱住小方的時候,胸膛裏傳出有力的心跳,便是他們給予時代和我們最好的答案。
一部由兩屆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獲得者聯袂奉獻、吉林藝術學院師生傾情演繹的話劇;一個需要用心和腳步丈量才能完成的故事。
今年夏天,走過兩個世紀,共赴一場跨越山海的尋找……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