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綠色建築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加平,和北工大師生們一起來到CCTV-1綜合頻道《開講啦》節目探索新時代民居,如何更加舒適、綠色和經濟地生活,解鎖鄉村振興的“綠色密碼”。


采光通風不佳的“傳統窯洞”
取暖不達標的“高原民居”
高溫潮濕的南海“高腳屋”
生活條件落後、環境嚴苛的三套“房子”
不免讓人望而卻步
然而經過改造重建
“新”誕生的三套“房子”卻讓人讚歎不已
黃土高原兩層帶陽光間的新式窯洞
雪域高原太陽能采暖的全新房屋
……
這些兼顧了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的鄉村生態民居
繪製出了鄉村振興的底色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發展綠色建築既要提高人居環境整治標準,又要滿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劉加平院士走進《開講啦》,精彩講述鄉村綠色民居設計建造背後的故事,揭秘鄉村振興中的“綠色密碼”。

兩層帶陽光間的窯洞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陽光充足的青藏高原為何會受采暖問題困擾?
太陽能如何與高原民居相結合?
新地域的綠色建築要讓老百姓
住得起,住得習慣,住得舒適
在讓鄉村變得越來越像城市的同時
又怎樣留住鄉愁?

劉加平院士表示:目前,我國城鎮建築已具有了一套完整的建設體係,是世界上對於綠色建築研發推廣比較好的國家之一,然而,我國鄉村建築由於保溫、隔熱性能較差且能耗極高,故對於適應農村地域特征,且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綠色建築研究十分重要。
“二十二年住戶依舊滿意的房屋”

1995年9月,劉加平院士團隊來到延安棗園村,對當地傳統窯居建築進行改造。

為改善建築後部通風和采光不良的問題,團隊把建築的局部改成雙層,使得采光效率大為提升;同時,通過在後部設立通風采光井,既彌補了建築內後部光線不足的問題,又改善了室內的空氣品質。

改造後的窯洞,經過二十二年也能達到良好的采光效果,令居住的村民們十分滿意。
“未來三十年不落後的房屋”

2008年5月,劉加平院士帶領團隊來到成都彭州市通濟鎮大坪村進行災後重建。

在設計方案時,團隊充分考慮了當地生態環境與文化習俗,對於火塘的位置,甚至吃火鍋的位置,對室外喝茶嘮嗑聊天的位置都進行了特殊設計。通過與居住的村民們不斷討論,並根據提出的意見進行反複修改,最後團隊設計的災後重建方案,讓全體村民都很滿意。
“在高寒地區不借助設備也很溫暖的房屋”


2005年,為改善西藏傳統高原民居供暖問題,劉加平院士邀請了十位教授和博士生,一起從西安坐火車到拉薩,共同設計一種超低能耗,且以利用太陽能供暖為主的房屋。

團隊經過大量實地調查,確定了相應的設計標準,使得建築在沒有任何供暖設備的情況下,也能保證室內溫度達到10到20攝氏度。

同時,團隊采用村民自建的方式,由現代工匠作為指導,使房屋建造工作得以迅速順利完成,既節約成本又保證質量。

最後,劉加平院士表示,未來希望大家一起,為達成中國十四億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六十的目標,不斷努力與奮鬥。
在現場提問環節中,來自北工大城市建設學部的青年教師張曉靜,結合自身職業向劉加平院士進行了提問。
“要讓所有人記住我們從哪兒來
更要明白我們的未來要往哪兒去”

劉加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熱工與節能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大荔人,1956年11月生,1982年獲西北大學物理學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重慶建築大學建築技術科學工學博士學位。1992年晉升副教授, 1996年破格晉升教授,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2012年6月受聘為北京工業大學雙聘院士。
劉加平院士主要從事建築節能和綠色建築領域的教學、研究和工程應用。出版《建築物理》、《城市環境物理》等學術專著和教材8部,發表論文百餘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世界人居獎優秀獎2項。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7年全國模範教師,2009年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西部建築環境與能耗控製》學術帶頭人,201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
本期《開講啦》還有北工大師生們的“驚喜助陣”,用最大的熱情參與每一個環節的互動,認真思考,積極提問,為劉加平院士加油。




所有美麗的鄉愁
都以最溫暖、最幸福的姿態留在我們的記憶裏
而所有美麗的鄉愁
也應當以最舒適、最安全、最宜居的狀態
真實地刻畫在每一片祖國大地上
書寫在那些生活在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北工大人也將繼續跟隨劉加平院士的腳步
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
為綠色建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工業大學 張宇慶 供稿)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