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陳勝偉)9月24日,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掛牌成立,這也是浙江首個碳中和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翔等一大批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會見證。
據悉,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主要由5個本科專業和1個微專業組成,分別是正在申請的碳彙科學與技術專業,“雙碳”理念升級改造後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測繪工程專業,以及已經開設的碳中和與農林固碳減排微專業。
碳中和學院成立後,將對接落實“雙碳”戰略目標,在本科教育中全麵融入碳達峰碳中和理念與實踐,著力培養具有碳中和與農林固碳減排的綜合科學素養,具備跨學科視野與跨領域減排增彙能力,能在碳核查、碳計量、碳監測、碳管理、碳交易、碳減排、碳增彙、碳轉化、碳利用等崗位上發揮雙碳專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浙江農林大學校長沈希教授表示,作為我國最早開展碳中和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學校在碳中和研究領域起步早、成果豐,建有國家林草局竹林碳彙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森林生態係統碳循環與固碳減排重點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在林業碳彙、碳交易、減汙降碳、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質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成效顯著,林業碳彙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為相關行業培養了300多名農林碳彙碩博人才。碳中和學院成立後,學校將優化碳中和相關的學科、專業布局,積極推進碳中和領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為浙江省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院長、全國優秀教師薑培坤教授介紹說,學院重點將在生態係統增彙與減排、林業碳彙計量與監測、農業環境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減汙減碳協同增效等領域,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為牽引,以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台、創新團隊和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支撐,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交叉融合,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需要,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為浙江乃至全國碳中和事業發展培養具有基礎紮實、產業認知、多學科交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碳中和應用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水平的碳中和學院。
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浙江農林大學“林業碳彙”教師團隊,是碳中和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力量。團隊帶頭人、浙江省特級專家周國模教授表示,“林業碳彙”團隊深耕林業碳彙領域20年,係統解決了竹林“如何固碳”、“如何測碳”、“如何增碳”和“如何售碳”等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係統澄清了竹林是碳源還是碳彙的國際爭議,創建了竹林碳彙精準監測和經營增彙關鍵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竹林碳彙理論與技術體係,還開發了《我是吸碳王》等由科普讀物、科普短片等組成係列碳彙科普“網紅”產品。團隊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獎,在竹林碳彙領域論文發表量及影響力指數排在全球首位。團隊的科研成果積累、人才培養基礎、科普推廣經驗,都將為碳中和學院的人才培養提供堅強的師資和科技支持。
據介紹,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雙碳工作,人才是關鍵,推進相關領域人才培養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國已成立近百家碳中和研究機構,主要開展雙碳戰略智庫等關鍵技術研究,無法滿足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的成立,將為浙江乃至全國碳達峰碳中和事業發展培養一大批具有基礎紮實、產業認知、多學科交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碳中和應用研究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一流水平的示範性引領性碳中和學院。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