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身臨其境學習“非遺”知識 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將“非遺”課堂搬進了博物館
2022-04-19 15:27:00
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

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時憶寧)“這件瓷器叫《青釉跳刀紋菱口碗》,是國家級首批非遺龍泉青瓷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大師去年捐贈給浙江旅遊博物館的。這件作品非常好地展示了徐朝興大師的‘跳刀’絕活,在一個胎薄如殼的胚體上刻下上萬波線或印痕。”“這件作品《母愛》是東陽竹編作品,出自我省唯一的竹編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福禮先生之手。”

  4月18日,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的授課現場,浙江旅遊博物館講解員王飛鳳正在向20級國際導遊專業的同學們講解浙江工藝美術品。這節課搬進了博物館,該校導遊專業的同學們隨之走出課程,走向戶外,身臨其境地跟著老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據介紹,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國際導遊專業副教授、高級經濟師徐輝是該課程的負責人。談起課程設計和教學目的,他說:“‘非遺’內容的教學是個熱點,也是難點,難在‘非遺’形式多樣,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而老師在教室裏講課的傳統方式形式呆板,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徐輝對課程進行了多種嚐試和探索。

  一方麵,他在教學形式上突出了場景多樣化。“受疫情的影響,我們不能像往常一樣帶學生去校外景點實地參觀學習,但我始終認為,隻有‘走出來’課堂才能‘活起來’。我們學校就是國家4A級風景區,校園內還有全國首個以旅遊為主題的省級博物館——浙江旅遊博物館,副館遂園是遂昌縣人民政府捐贈給我們的清代徽派古建築,這麼得天獨厚的校內資源,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

  另一方麵,在授課師資上徐輝也充分利用了學校的人才資源,采用了“合作授課”的形式。“‘非遺’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大學問,術業有專攻,沒有老師可以做到樣樣精通。因此,在我的‘非遺’課堂上,我喜歡借‘外援’,曾經邀請過學校藝術學院的教授給同學們講‘非遺’中的音樂;此次我邀請了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出身的講解員王飛鳳為大家講‘非遺’。在這個過程中,我相當於扮演‘導演+主持人’的角色,設計策劃每個教學環節,把控整個課程節奏,讓更專業的老師來講授知識。”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是什麼?”“不同於古跡、建築群、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是指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儀式、節慶等文化。”在浙江博物館三樓的“浙江旅遊工藝品”展區,王飛鳳通過介紹蕭山花邊、東陽木雕、龍泉青瓷、佘族服飾、青田石雕等,引導同學們了解非遺中的傳統手工藝及其表現形式。在“原國家旅遊局捐贈品專題展”板塊,她通過“各國申遺之爭”熱點,結合韓國螺鈿漆器、“端午祭”咖啡杯、瑞士牛玲展品,講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及傳播特點。

  “遂園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正如徐輝所說,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校園內,還坐落著一座距今150多年清代徽派古建築——浙江博物館副館遂園。2013年,遂昌縣人民政府將清代上官育僑將軍故宅連同其緊挨的小民居捐贈給浙江旅遊博物館作為副館。古民居在遂昌當地被拆卸後根據建築圖紙邊上號碼,每個木頭、每塊石頭都被記上指定編號進行重組。授課現場,王飛鳳從徽派建築的精美“三雕”、門樓、馬頭牆、粉牆黛瓦、天井,講到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從遂園的文化曆史,講到如今遂園承接各類展覽,作為第二課堂活動場所的“華麗轉身”,這正是“非遺”融入師生和現代生活的範式。

  課程的最後,師生們圍坐在亭子裏討論非遺保護與旅遊開發的問題。來自西藏的它拉認為:“可以把非遺元素融入到旅遊線路中。在我的家鄉日喀則,我們都會彈紮木念,漢語就是六弦琴,伴隨著琴聲,我們翩翩起舞,向遊客們展示獨特的藏族文化,就是對非遺的宣傳和保護。”來自青海的學生蘆暢翔說:“從旅遊的角度談保護非遺,我認為除了在非遺旅遊線路設計、導遊詞創作中宣傳非遺外,還要加強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非遺旅遊產品的創新研發。”“我認為保護非遺與開展非遺旅遊不矛盾,關鍵在於掌握好度,不能搞過度開發。比如咱們壯族每年三月三的對山歌就是一種非遺文化,每年我的家鄉都會辦旅遊節和民俗文化節,在宣傳保護非遺和提升旅遊經濟發展方麵實現了共贏,”來自廣西壯族的學生戴家燁說。

  這節課的授課在流暢、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但對於徐輝來說,每一次“走出課堂”的體驗都需要前期大量的精心謀劃,反複的溝通。“看來這半個月的努力沒有白費!”雖然這些“看不見”的工作量耗費心神,但是他覺得這些教學的嚐試改革很有必要。

  “導遊是祖國山水人文之美的分享者和傳播者。導遊也是旅遊職業教育最傳統、最核心的專業之一。但是受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傳統導遊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標準已經不適應行業發展趨勢。‘適應性轉型’已經成為當前導遊人才培養迫在眉睫的問題。”作為擁有20餘年國際品牌酒店、五星國際旅行社管理經驗的資深國際導遊和全國旅遊教育名師,徐輝教授感觸很深。

  “近年來,旅遊市場中‘非遺+旅遊’發展勢頭不錯,但是很多導遊在給旅遊講解非遺項目的內涵和特點時比較吃力,更多的時候導遊是依靠個人興趣自發地進行信息搜集和學習,缺乏係統性學習。因此,在‘雙高’計劃導遊專業群建設中,我們學校重新調整課程體係,專門新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這門課,從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非遺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時代價值,探討非遺與旅遊在空間、功能、產品、市場等方麵的融合。我們應該對接產業需求變化,打破傳統導遊職業邊界,注重文化和旅遊融合,不斷為培養複合型的導遊人才搭建新平台,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有文化內涵的‘國際金牌導遊’。”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