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劉思敏 高文卓)時隔20年,今年暑假,浙江傳媒學院組建的“築夢鴉兒川”團隊深入大山,再次來到鴉兒川村,調研鴉兒川村二十年的變遷發展,用影像書寫新時代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村新生活的麵貌,用紀實手法展現村民們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奮進與向上的精神麵貌。
2002年底,一支來自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現浙江傳媒學院)的師生實踐團隊來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西海固地區的鴉兒川小學開展支教,讓那裏的孩子有了第一次接觸外界的機會,也為這裏的村民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屬於他們的影像。自那時起,西北大山裏的鴉兒川村便與西子湖畔的傳媒學校結下良緣。
2002年浙傳誌願者小分隊為鴉兒川村村民拍全家福
今年暑假,浙傳師生曆時一個月的時間,實地走訪4座村莊,拜訪5個家庭,共計行程2000公裏,書寫超過60000字的調研成果冊,記錄原鴉兒川村20年的歲月輪轉與變遷。
實踐隊來到原鴉兒川小學前合影
實踐隊實地采訪拍攝
實踐隊與當地村民交流拍攝
實踐隊在原鴉兒川村拍攝農村收割場景
辛勤付出:麵朝黃土背朝天
陽光灑在山裏,野花被暖暖地照著,映出金色的光。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和草叢,從高處俯瞰到山野間稀疏地空置著廢棄窯洞和土坯房,這裏是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六盤山邊的鴉兒川村原址。
二十年前鴉兒川村的黃土高坡
如今的鴉兒川村被綠樹覆蓋
二十年前的村民
二十年前鴉兒川小學的小學生們
二十年前的原鴉兒川村,降雨稀少,沒有河流,也總是很難打上地下水。
“從十幾裏外那井裏拿桶打著呢,有水了就打,沒水了就去‘官廳’或者‘劉店’拉水”(原)鴉兒川村村民海文貴說道。村裏打不上水,村民們就隻能翻山越嶺幾十裏路去隔壁村裏打水。山路難行,隻能用“架子車”靠人力拉水。辛苦拉回來的水卻是渾濁的泥水,要沉澱一會才能用。放一會,一層厚厚的沙土沉下去,沙土上麵含著浮沙的水便是要供給村民們一家老小,吃水、做飯、洗漱、喂養牲口甚至灌溉農田的生命水。
二十年前村裏唯一一口水井
20年前村民都要排隊打水
重大決策:退耕還林,涵養水源
水,對於鴉兒川村所處的西海固地區來說,實在太珍貴了。這裏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年蒸發量卻是年降雨量的10倍。提及“西海固”,總是因為“貧瘠”而“甲天下”,並且這裏曾經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二十年前鴉兒川地區的冬季裸露的土地
沒有水,就難種地,糧食歉收就意味著吃飯和生活都是問題,曾經(原)鴉兒川小學學生尚紅娟說:“給兩個兒子講,那個時候,有時都吃不上飯,沒有水洗衣服,孩子們都不相信,都沒法想象。”她的兩個孩子有記憶時,一家人早已搬遷了,居住在“十二五”規劃統一生態移民村--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
現如今的弘德村(攝於2022年7月24日)
在水電供應無憂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法相信父輩們的童年生活在沒水洗澡、沒水洗衣服的時代裏。吃水已經很困難了,更不必說用多餘的水再去洗衣服。那個年代裏除了夏天,村子裏總是地皮裸露,顏色單調,放眼望去,隻有光禿禿的黃土色。(原)鴉兒川小學校長馬應貴回憶道,“當時,學生們一直都穿一件的衣服,隻有新年能穿上新衣服”。在尚紅娟的記憶裏,家裏兄弟姊妹四人的“新”衣服都是城裏親戚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哥哥姐姐穿到長高了,穿不下了,再給弟弟妹妹穿。她說:“那時候,不像現在,哪有那麼多錢買衣服啊。”
二十年前(原)鴉兒川小學最後一任校長馬應貴老師(左)
退休在家的馬應貴老師
退耕還林是改善生態環境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投資大、政策性強、涉及麵廣、群眾參與程度較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十二五’期間,固原市原州區移民搬遷後,啟動了近15年的封山禁牧,固原市山地綠化率逐年上升。(原)鴉兒川村所屬地區采取‘封、造、育、管’等措施,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修複生態。據統計數據,原州區現已完成移民遷出區生態修複麵積為32.6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5.5萬畝,封山育林7.1萬畝。生態改變了,水源涵養了,移民搬遷了,生活改善了,鴉兒川村搬遷了,村民們開始走上了一條美好生活的通衢大道。
改變方式:走出鴉兒川,擁抱新生活
2001年,(原)鴉兒川村村民海小梅到(原)鴉兒川小學任教,代語文課。她一直對學生很負責很嚴格,要求每一個孩子認真學習漢字,仔細背誦課文。
一次,一個學生把“鞠躬”的“鞠”字的字形寫反了,她便懲罰學生抄寫十行。學生覺得委屈,不願意寫,回家之後就向爺爺哭訴老師的“罪狀”,爺爺心疼孫子,以為老師欺負孩子,來到學校找海小梅老師理論。
一個個子嬌小的女孩站出來保護老師,製止老爺爺,對他說:“我們海老師是為了我們好,老師雖然嚴厲,但是嚴師出高徒!”這種學生感動她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海小梅知道,學生喜歡她。
“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管教那個犯錯的孩子,就算他恨我,我也要做到教師的責任。”即使不被學生家長理解,海小梅還是依然堅持作為教師的初心。2002年年底,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的支教誌願隊來到鴉兒川村,她當時是鄉村小學的代課教師,也是屬於第一批離開鴉兒川村的人。
2002年浙廣高專(現浙江傳媒學院)誌願者小分隊到達鴉兒川村
2003年末,因為家裏的一場變故,海小梅離開了鴉兒川小學。為了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結婚後一年後,海小梅一家搬到了固原城裏。
留在城裏,就要靠雙手和智慧創造財富。從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從農村裏的土房搬到現在的樓房,海小梅一家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再提起那段不容易的日子,海小梅顯得雲淡風輕,像是在訴說其他人的生活。現在,海小梅是一名醫藥代理,丈夫是一位出租車司機,為了成為孩子的榜樣,夫妻二人工作努力認真。
2002年鴉兒川小學代課老師海小梅(右二)和浙傳師生合影
2022年海小梅(左二)一家人的合影
任教三年,即使離開,與(原)鴉兒川小學的感情卻沒有斷,短視頻興起,海小梅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自己帶過的學生取得了聯係。
當年維護她的那個小女孩馬曉紅,就是其中之一。少年時代的馬曉紅總是作為學生代表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上發言。在老師們的印象裏,那個梳著短頭發的小姑娘總是很幹練,學習成績也優秀。
2002年馬曉紅作為學生代表在儀式上發言
馬曉紅一家離開鴉兒川的契機是當年寧夏提出“勞務移民”,馬曉紅的父母作為勞動力輸出,一家人搬到了固原城市裏。
馬曉紅是家裏的獨生女,父母很疼愛她,母親為了彌補自己沒有好好讀書的遺憾,供她一路讀書,念到了大學。
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她還是很努力地讀書,不負眾望,2014年,她作為從鴉兒川村走出來的第一個大學生,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學。
2022年馬曉紅和父親合影
異地定居:北上吳忠市,紮根紅寺堡
2009年10月,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正式設立。
2012年,鴉兒川村的村民根據規定,通過“生態移民”搬遷到這裏。紅寺堡區的“弘德村”是村民們移民地之一。弘德村給搬遷來的農民分了地皮和移民住房,一戶兩間,通了水電。
尚紅娟和丈夫也是隨村一起,在這一年搬遷到弘德村的。
有了定所,“靠天吃飯”的農民就要看看周圍的環境。但是,推開門望去,黃沙漫天,這裏的天氣甚至比老家鴉兒川村的還要惡劣。“剛來的時候這個地方全是一片沙土,也沒個樹也沒個林子,風一吹那沙子滿房子到處都是”,尚紅娟回憶稱。
尚紅娟說:“剛來,這裏啥都沒有,冬天燒個爐子都沒有柴火。”紅寺堡地處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與毛烏素沙漠三麵環繞處。這裏的荒漠氣候終年少雨或幾乎無雨,氣溫變化劇烈。曆史上,這裏被稱為“旱海”。
2002年鴉兒村小學全體學生合影(左數第二排第二位是尚紅娟)
尚紅娟一家人的合影
“好日子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用雙手奮鬥出來”,尚紅娟說道。剛搬來的一兩年,弘德村生活條件不好,村民普遍貧困。後來,國家對紅寺堡的開發力度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入駐弘德村,附近的工業基地建設起來。尚紅娟的丈夫在村裏的葡萄養殖基地工作,尚紅娟除了照顧兩個兒子,也會去附近工廠打一些零工。
日子越過越紅火。2018年,尚紅娟家房子翻新,一家四口住進漂亮寬敞的磚瓦房裏,家裏也有了自己的車。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的第一站,便是紅寺堡區弘德村。
據弘德村黨支部書記任軍介紹,這裏從搬遷的第一年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到2019年,弘德村整村脫貧,再到2021年人均收入增至125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益達到142萬元。這裏,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一村全貌
弘德村黨支部書記任軍向“築夢鴉兒川”團隊介紹村裏畜牧業養殖情況
現在的弘德村總是熙熙攘攘。村裏基礎設施完善,晉江市場附近有很多小餐廳,中午總有很多下工吃飯的人們。傍晚,市場裏的攤位和道路兩旁的小攤開始熱鬧起來,下班的工人們買菜回家,準備做飯。街道西麵空置的營業房前聚集著十幾位乘涼下棋的村民,有說有笑。太陽更靠西邊時,小朋友的遊樂場“童心園”要準備鎖門了,家長帶著剛上小學或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們依依不舍地走出來,路過文體活動廣場,廣場上打球的青年多了起來。整個村莊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到處是質樸平凡的快樂。
實踐隊成員拍攝“童心園”裏玩鬧的孩子們
20年過去了,浙傳學子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以影像為筆,為家鄉發聲、為祖國記錄、為時代立言。親身體會到了國家的“一枝一葉總關情”,也終於明白我國脫貧政策的實施是讓所有像鴉兒川村一樣“麵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農民們真正過上好日子,不以“脫貧摘帽”為終點,是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為新生活而奮鬥。
(責任編輯 餘新花 趙洪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