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浙江站訊近日,一篇清華學子的匿名自白在網絡流傳,受到廣泛關注,被人民日報客戶端、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等百餘家新媒體平台轉發推送。發帖的作者,作為一名家境困難的清華學子,以樸實的語言,真誠分享了他的受助、自助、助人的經曆,字裏行間滿滿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直抵人心,感動了無數網友們,引起了讀者們的強烈共鳴,正如留言中所說:“身處困境,從井底窺見了天光,並照亮他人,值得敬佩沒聽到抱怨,隻看到堅強!”、“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動人之處,概括起來說有三方麵:
首先,麵對現實,在思想上他積極樂觀不抱怨。字裏行間,讀者看不到半點埋怨灰心,相反,充滿了樂觀與感激。沒有錢參加班級第一次活動,他說:“好遺憾,沒有和大家大一就一起出去玩。”班級同學對他的友善、愛心人士郭女士的資助、係裏老師的支持,這些看似平常的,都被他記在心裏。後來他擔任班長,積極組織活動、參與活動,彌補遺憾。大四畢業時,花2000元請同學吃了一頓散夥飯,和同學一起哭得稀裏嘩啦。每年手寫感謝信,是他真摯的表達。
其次,麵對困難,在行動上他自立自強不辜負。T35火車的車票、一年1萬3的獎助金裏,細細規劃到每天,成為精打細算的10元夥食費、140元是一整個學期應急的錢,舍不得買的西瓜......他將自己極其有限的費用精細管理到極致,他將清貧的生活規劃落實得那麼充實、有序、得勁。他的故事裏寫滿了青春的自律、勤勞、自強、堅持、頑強和不放棄不辜負自己的誌氣,有網友說他將爛牌打成王炸。可以說,他的故事是對我們當下內卷、佛係、躺平現象的一次有力暴擊。
再次,麵對選擇,在精神上他升華了自己照亮了別人。他大三擔任班長、兩份兼職,在自己本可以繼續申請獲得助學金時選擇主動放棄,將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進入研一,自己經濟上剛剛有餘時,便每個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4個孩子,並且每學期回家都會去看他們,給4個小家夥開一天的會,讓他們知道外麵的樣子。“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願意為他人撐把傘”。用網友們的話來說,“他這種精神就是自強奮鬥、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懂得感恩、向上向善、心中裝著他人的精神和情懷也正是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在平凡青年身上的具體體現。
從這位清華學子自白的故事裏,也引發了我們對資助工作如何做得更好的更深層次思考和啟示。
一方麵,經過70 多年的發展和探索,我國學生資助製度不斷健全,製定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補償代償、勤工助學和綠色通道等成熟的學生資助體係(這位清華學子接收的獎助金正是我國學生資助體係的其中一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資助學生超過6.2億人次,資助累計金額突破1萬億元,成為一項重大的民生支出,兌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在推動我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有學齡子女貧困家庭快速脫貧、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在扶貧脫貧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70多年來,學生資助取得了顯著成就,譜寫出一曲保民生、暖民心、促發展的民生樂章,彰顯了我國的政治優勢和製度優勢。這是我們資助工作者無比欣慰和驕傲的事。
另一方麵,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資助工作作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在學校人才培養、推進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助力實現共同富裕、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內涵更加豐富。從清華學生的自白中,不禁引發作為資助工作者的我更深層問題的思考,這就是:在新的發展階段,資助工作應該怎樣如何做得更好:
一、資助工作要更加綿綿用愛,聚焦在發展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培育德育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擔負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也理應成為資助的價值旨歸。新的發展階段,資助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育人導向,圍繞“了解學生發展現狀、關注學生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麵發展”這一主線,有智慧地創設豐富的資助育人情景、搭建個性化的成長平台與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發展內驅力,在物質上、道德上、能力上、精神上、心理上、文化上等各方麵給予支持,努力將受助學生努力培養成政治堅定、勵誌成才、感恩奉獻、勇擔使命的時代新人。
二、資助工作要更加久久用功,堅持係統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資助工作也是如此,絕不能有等一等、歇一歇的思想。作為一項複雜的教育係統工程,推進資助育人高質量發展,尤其要注重運用係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精細管理。一是要將資助體係從經濟型向發展型成才型育人升級,進一步完善與新發展階段相匹配的資助政策體係、製度體係、管理體係,規範標準、嚴格落實,確保資助公平公正。二是要注重協同育人,調動廣大師生積極性,健全教師、部門、學生、政府、企業協同育人機製,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讓受助學生接收到來自老師、同學、校友、社會愛心人士、企業的資助與善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全員資助育人格局。三是要拓展資助育人空間、場域、載體,與專業教學、科研創新、學生工作各條塊、校園文化活動有機融合。四是要注重資助全過程閉環推進落實,構建完善起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機融合的發展性資助長效機製,形成勵誌、感恩、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正如清華學子所言,“我遇到了這麼多優秀的同學、老師……我接受了這一切,那麼我就該做出相應報,去匹配我的德行,去資助像我一樣的孩子。希望未來有一天,我的能力能像清華的校友一樣,能成立基金會,去真正做一些實事”。
三、資助工作要更加細細用力,落實在精準上。資助工作要講精準,也貴在精準。受助學生在發展中既有共性的難題,也有個性的煩惱。好的教育尊重人的個性,激發人的潛能。首先,資助工作要深入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走訪和動態調查,要深入具體資助工作一線人員當中開展深入訪談和調研,深入走進受助學生家庭,了解家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及時全麵分析把握學生的實際困境和個性發展需求。其次,進入新時代還要積極搭建智慧資助係統,通過數據共享與集成,科學構建經濟預警機製,及時將最急需幫助的受助學生識別出來,立即啟動資助,如悄悄地在他們飯卡裏進行直接生活補助。最後,針對受助學生個體特點與個性發展需求,學校要運用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平台機會,做到長善救失、因人施策,個性幫扶,精準為其全麵發展賦能指路。比如給予設置獎助學金、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生活補貼等物質幫扶項目;或給予勤工助學、課外科技團隊指導、專業技能培訓、素質拓展、社會實踐項目等能力提升項目;或給予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勵誌講座等引導,或給予自助成長、誌願奉獻的平台等。總之,要將目標精準、對象精準、內容精準、方式精準、效能精準的精準工作理念與策略有機滲透到資助的每個細節中,才能做到雪中送炭,應助盡助,真正回應關照學生的真正需求,真正助力學生發展,真正將資助做到學生心裏去。
四、資助工作要更加深深用情,力求在育人上。教育舒展人的生命,潤澤人的精神。清華學子在困境裏的積極作為,在艱難中堅韌拚搏,平凡中的奉獻擔當,是可貴的誌氣和品質。所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資助工作尤其要注重“誌”的培育和弘揚。一是堅持思想引領,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受助學生誌存高遠,振奮精神,引導受助學生理性對待困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激發其內生動力,從“我需要幫扶”到“我要發展”。二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誠實守信、感恩與奮鬥、服務與奉獻精神教育、勞動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資助全過程。三是挖掘資助育人典型、講好資助育人故事。清華學子的勵誌故事,就是資助工作中極好的典型,要廣泛深入地宣傳,積極創新各類資助文化活動載體,廣泛宣傳資助育人中的好人好故事,彰顯學生資助的“精神激勵”價值。四是要注重對受助學生給予心理支持、人文關懷和心靈啟迪。要落實為每個受助學生的深入談心談話、鼓勵受助學生將個人積極融入到社會關係之中,引導受助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在個體發展過程中能動地、自主地進行自我建構、自我改進。在工作中堅持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相結合,注重資助的方式方法,保護好受助學生隱私。
本文係中國計量大學學生處副處長黃燕
(責任編輯 吳文建 陳顯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