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訊(記者 趙小倩)2020年4月28日下午,杭州市江幹區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在二樓階梯教室舉辦了杭州市江幹區國際理解教育“種子教師”培訓之概覽與管窺:《我與世界》課程解構。這是2020年第一次集中研修課程,以線下展示+線上直播混融的形式開展。
會議由南小副校長毛建和主持。毛建和副校長介紹了出席本次研修活動的專家有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係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黃忠敬、杭州市凱旋教育集團理事長、特級教師嚴國忠、杭州市江幹區教育國際交流指導中心主任楊春英、杭州市江幹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指導部主任、杭州市江幹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汪湖瑛,杭州市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校長、書記林霞,杭州市采實教育集團校長助理、小學部執行校長夏明。此次研修活動麵向全網直播,南小教師線下參與研修,線上觀摩的除了江幹區16所學校的“種子教師”之外,還有長三角國際理解教育聯盟20餘所項目學校的代表。其中,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學1500餘明師生參加。此外還有浙江教育報、杭州日報、都市快報、beplay2网页登录浙江站等媒體的記者朋友也參與了線上觀摩。
【借助雲端 開班致辭】
活動伊始,黃忠敬主任由於疫情無法蒞臨現場,並通過視頻的方式對南小此次課程做了開班致辭。首先黃主任肯定了南小此次培訓的主題緊緊圍繞《我與世界》這本書,傾注了南小教師大量的心血,內容豐富,視野開闊,為江幹區下一步學校國際理解教育發展的參考。其次肯定了此次會議線上線下混融的創新形式,既簡便、易行又高效。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黃主任肯定了南小在疫情全球大背景下反思國際理解教育,意味著國際理解教育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帶來新的思考,挖掘好的素材、活的教材。最後黃主任表達了日後能有機會親臨現場與大家共同交流後疫情時期如何開展國際理解教育主題的期望。
【我與世界 專題報告】
研修第二個環節,課程主編、杭州市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校長林霞做了《我與世界——基於學科滲透的國際理解教育》的專題報告。林校引用了英國詩人多恩的一句話:“沒有誰是個獨立的島嶼。”表達了在全球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沒有誰能跳出這個圈獨立存活。各國間援助與被援助的行為也能成為“國際理解教育”的新“教材”。 這就要求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國際化競爭的視野,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培養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人才。
南小從2013年開始就開展了國際理解教育,在探索和實踐中首先理清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國際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國在國際社會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教育理念而開展的教育活動。培養孩子認同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國家、地區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分數習慣,初步學習掌握和其他國家地區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處的修養與技能,探討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教育實踐。
其次,確立三個基本觀點。 觀點一,國際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公民。觀點二,國際理解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培育。觀點三,國際理解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學科滲透。林校以《我與世界》的編寫為例,分享了南小基於學科滲透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途徑。《我與世界》讓學生從課堂走向世界,像一個小小的窗口,讓南小這所具有109年辦學曆史的城區百年老校煥發出亮麗色彩,標誌著南小教育國際化走向了一個新樣態。為南小發展、為江幹教育、為長三角國際理解教育聯盟,乃至為我國beplay体育手机教育界貢獻一個國家課程校本化的新樣本與新樣態。這些年來,南小接待了美國、英國等各國學校客人友好來訪,成為千結友好學校。每一步踏實的邁出,都獲得各位領導、專家的支持和助力,期待南小全體教職工的努力,能讓學生聯結世界,讓世界融入課堂。
【反思疫情 課堂展示】
研修第三個環節是南小道德與法治教研組長、江幹區骨幹教師鄭海英老師和602班的學生為大家進行課堂展示《公共場所的“規矩”》。遠在1200多公裏外的恩施市逸夫小學三至六年級1400餘名學生也借助互聯網進行同步學習。鄭老師通過談話導入的方式指導學生了解公共場所規矩的概念,繼而通過小組彙報、小組演繹的形式呈現了各個國家公共場所都有自己的規矩,最後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揭示了在全球疫情之下,各國的公共場所防疫措施受當地法律規定影響會有所不同,因此人們在不同的國家必須遵守不同的規矩,做一個文明的中國人。
【線上線下 互動點評】
研修活動進入第四個互動點評環節。首先,磨課團隊代表老師陳虹老師介紹了鄭老師的課堂背景源於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我們的公共生活》,鄭老師在原課的教學目標上進行了延展和提升,公共空間擴大到了不同國家,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逐漸養成全球意識。教育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變化。就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戴口罩問題進行深挖和對比,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相信學生內部經曆的有了一種跨文化的理解。
接著,學員專家代表杭州采實教育集團夏明校長點評。一:這是一堂實實在在的課堂,來源於生活,用後疫情背景下各個國家的不同的防範措施來教學,讓學生收獲頗豐。並表示教育是一種靈魂的交流,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二、有趣的情景展示,鄭老師這堂課各個環節場景中的學習有別於平時的課堂教學。層層遞進,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尊重民族的習慣,和各國文化的不同,要學會換位思考,課堂讓學生做到了真真正正的理解。
線上觀摩專家楊春英主任點評:鄭老師的課堂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和引領,南小的《我與世界》為整個區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可參考的範本。讓老師和學生更加全麵和客觀的了解世界。一:恰當融合教學目標,滲透國際理解教育。不偏離學科本質,不生硬。二:有效利用疫情素材開展課堂,通過實例幫助孩子理解差異尊重差異。三:巧妙設計教學環節,通過多種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循序漸進地分析差異歸納差異,小組展示活動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本課堂上真真正正為孩子們打開認識世界的一扇大門,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最後楊主任也留下了思考:後疫情時代,當我們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麼?倡導教育要從數量轉向質量;保護環境,避免浪費;關愛孩子,在精神成長上多花時間,以國際理解的理念為指導,更多更好地開展教育國際化交流。
觀課老師通過掃描二維碼留下自己的點評。例如點評代表譚舒園老師表示鄭老師充分將疫情北京融入了教學環節中,在一係列認知引導、展示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需要用發展的眼光認識事物和思考生活。從中國疫情的變化到世界疫情的發展,鄭老師吧公共場所的規矩熟悉又自然地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和介紹,課堂層層遞進,這堂課讓學生對公共場所規矩有了更多的思考。
【創編理念 主編在線】
點評結束後,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指導部主任曾宣偉為各學員解讀了《我與世界》的教學思考和使用建議。一:關於方法論:為什麼要從學科滲透出發做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形態的思考,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二: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連接、滲透。三:以國際理解教育為連接,輔助實現國家課程實質細胞功能。四以學生視角實施學科滲透和整合。曾主任表示《我與世界》教材彌補國家教材內容的“空缺”,必須具有清晰的觀點,踐行的能力。
【頒獎合影 總結講話】
最後,嚴國忠先生為鄭海英老師頒獎,合影留念。並為學員總結指導。嚴理事肯定了此次研修內容的豐富飽滿,特別是鄭海英老師的《公共場所的“規矩”》課堂緊跟社會步伐,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堂課不僅僅是傳承以往,還聯係當今——疫情,更指向未來。
本次研修後續還有三次培訓,參加研修的種子教師和參加觀摩的各位單位代表都可以獲贈《我與世界》課程一套,也將快遞給外地的兄弟學校代表。讓我們共同期待五月!相約五月!雲端再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