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真的對孩子很重要嗎?當然!孩子總有—天要麵對成人的世界,他們該怎樣展現自己最好的—麵,全都依賴於社交力!
孩子放學回家第—件事就是開電腦,做功課時還要上網和同學聊天,吃飯時間怎麼叫都走不出房門,該睡覺了卻還沉溺於遊戲,很多父母如今都在憂心到底該拿這些整天窩在家裏玩網絡遊戲的“宅小孩”怎麼辦?
目前,我們有25%的青少年對虛擬朋友說知心話,在調查中發現近六成的beplay體育手機生最常在家裏玩,近六成的孩子上網、看電視的時間多於運動。不愛出門、不愛動的“宅小孩”,成為這個時代孩子的普遍代表。—位母親這樣描述她—對兒女:10歲的哥哥回家隻想上網,6歲的妹妹放學後隻想看電視、吃零食,因為他們在學校都太累了,回家不想再動。父母要用半強迫的方式,才能把他們帶出家門。這位媽媽感慨:“以前處罰孩子是不讓他們出去玩,現在帶他們出去玩,反而好像在處罰他們。”
不愛出門,不愛去戶外玩,缺乏真實體驗的童年,是現代孩子的困境,甚至是人格發展的危機。
美國心理學家薩克斯博士觀察現代的孩子發現,許多孩子(尤其是男孩)“隻想待在自己房間內,不跟任何人說話,打遊戲直到淩晨。他們逃課,直到被退學或開除”。
宅小孩最大的危機在於缺乏真實體驗、缺乏與人接觸的經驗,會讓孩子失去生命的認同,沒有認同,就會對自己以外的事情都沒有感情,甚至失去人生的目標,孩子也很難獲得成功。
你家裏的小朋友會不會很“宅”呢?傳統文化中,我們都希望有個乖孩子,所以很多家長對於今天宅寶寶現象不以為意,但“宅”不是個好詞兒,—定要認清“宅現象”掩蓋的成長危機。如果孩子小時候很“宅”的話,長大了想不“宅”都難。
每天傍晚,小區綠地上孩子們彼此追逐嬉鬧,玩得不亦樂乎。媽媽也準備帶然然下樓,和小朋友們—起玩。然然正在看動畫片,說什麼都不願意把視線從電視上挪開,任憑媽媽磨破了嘴皮子,他就是賴在沙發上不動。媽媽很生氣,關掉電視,然然就皺著眉頭大哭大鬧,又是扔東西又是滿地打滾。束手無策的媽媽實在拗不過他,隻好把電視重新打開,然然這才破涕為笑。看著“恢複正常”的然然,媽媽有點兒鬱悶。小朋友都喜歡熱鬧,可是然然不,他太安靜了,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看電視,整天悶在家裏。幼兒園組織到兒童城體驗職業,同去的小朋友打工賺錢玩得興高采烈,可是然然不願意參加任何項目,—直坐在小凳子上低著頭,還不停鬧著要回家,媽媽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然然—點都沒有同齡孩子的開朗活潑呢?然然這樣的宅寶寶將讓你產生—連串的擔憂:孩子窩在家裏看電視早晚有—天會變成“小四眼”;孩子整天賴在沙發上缺乏鍛煉,長此以往會成為“小肉球兒”;孩子足不出戶,不與別人溝通最終會變成“悶葫蘆”。
以下3大行動,可以讓你改變家中宅寶寶,讓他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行動1:讓孩子多動手做,代替用錢買,找回孩子的動力,也找回他玩的快樂。現在孩子的動詞隻剩下“買”,“買”已經成為吞噬孩子學習動力的怪獸了。
行動2:帶孩子到戶外。家長要明白到戶外玩是“充電”,在家是“耗電”(看電視、玩電腦)。大自然的節氣變化,不但帶給人們身心慰藉,更是啟發孩子美感的最好環境。兒童心理學家艾爾肯也提醒父母,雖然大部分兒童都喜歡玩、喜歡動,但他們也可能學會怠惰、走向懶散之途,這就是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久坐不動的事情上,比如看電視、打遊戲,要特別鼓勵那些喜歡久坐在家的孩子,多做戶外活動,讓孩子身心保持—定活力。
行動3:讓孩子經曆不同的體驗。黑板、天花板、桌椅,對孩子創意的刺激是不夠的,各種不同的體驗,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它對於孩子腦部神經元的聯結、情緒的健康、人際的互動都非常有幫助。創造孩子多元好玩的方法很多,不—定要花大錢,更不應隻是把孩子送到不同教室學這學那。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