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帶智能手機進校園
全麵封殺VS合理引導
建議培養孩子多些“不插電”的愛好
“經過學校和家委會充分討論決定,自十一國慶假期以後,全體學生在全校範圍內禁止攜帶智能手機,隻能使用‘老人機’(僅具備短信和通話功能),且在教學區域內不得打開手機。”日前,本市某中學向全體學生下發的這張通知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對於這一新規,有人拍手稱快,認為終於可以通過人為幹預,讓學生遠離手遊和社交媒體的誘惑;也有人質疑,智能手機在生活中扮演著拍照、查找信息、付款甚至啟動共享單車的功能,和智能手機絕緣不就意味著和現代生活方式絕緣?
學生
也是一種學習手段
當閘北第三中心小學心理教師陳來秀把這一話題拋在她的微信公眾號“來秀說”後,立刻有同行表示支持,“校方的做法雖然‘簡單粗暴’了一點,但是目的明確,確實現在去圖書館看書的學生少了,還有學生的QQ空間顯示更新時間是淩晨”;也有家長坦言,現在中學孩子的眼裏,手機是形影不離的小夥伴,別說孩子,就連自己似乎也離開手機就“失魂落魄”。果然,這個話題和孩子進行討論後,孩子的回答直讓她把話噎了回去,“要我戒了智能手機?可以,你們和我同步。”
在高中生們眼中,雖然身邊確實有同學見縫插針拿出手機來刷遊戲、聊QQ,但是,當手機成為一種學習和生活工具後,一紙禁令還是會給生活帶來不少麻煩。高三女生小鄭表示,自己之所以帶手機,一是可以隨手拍一些風景,尤其是晚霞、校園即景等轉瞬即逝的鏡頭,這些是她做學校公眾號的素材來源。二是因為學校離家遠,又時常要外出學習。上車之後,和家長保持語音聯係,然後發個定位,讓家長放心,也是給自己的安全加了一重保障。高一男生小張告訴記者,許多同學喜歡放學去圖書館做一會作業,有時還要完成一些小組合作任務,需要查找信息,一部智能手機如今已經是一台小型電腦,是學習的工具。他認為,自律的習慣不是靠沒收或者禁帶手機養成的,曾經,他有個同學上課偷玩手機,被家長沒收了5部手機,還是沒有辦法忍住遊戲癮。
校方
柔性管理更有效果
在某寄宿製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負責人吳老師眼中,要讓現在的學生服氣,柔性管理不可少。
吳老師介紹,她所在的高中規定,上課期間學生不能使用手機,但具體操作辦法,由各班班主任自行管理。有的班級設置了手機存儲櫃,上課期間由專人負責管理,回到宿舍至熄燈前可以使用;有的班級管理得嚴格一些,周日返校後即交給老師統一保管,周五離校時再返還給學生。鬆緊尺度,由老師根據班級情況自行掌握決定。“不能將智能手機視作是學生管理的敵人,要將其視作是我們的朋友,與其‘堵’,不如‘疏’,引導學生使用優秀手機軟件,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習效能。”吳老師說。
吳老師介紹,入學伊始,學校就與學生簽訂了手機使用協議,明確規定,學生攜帶手機來校,須家長知情並簽署同意書;須如實告知班主任並在其他教師有疑問時如實告知;攜帶手機進宿舍,須如實告知宿舍生活老師,並在每個寢室門口的人員名單上及時、如實地標注。手機使用地點則為“教學區域除外的校園內其它適合使用手機的區域,以及保證不影響他人學習、休息的區域”。這份協議也列明了手機禁止用途,包括參與遊戲、網絡直播、網絡賭博、觀看色情文字影像等影響身心健康與學習的活動,與不合適對象通訊,發布虛假或侵犯他人隱私等負麵、違法信息,借給他人進行以上違規使用等。
班主任
攻克手機癮需巧思
“上課偷看手機,走路在看手機,吃飯在看手機……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確實越來越嚴重。”在本市一所知名高中任教的高三班主任方老師認為,對學生手機使用有所限製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限製,還是考驗教育者的智慧。強製性地一律地禁止,未必是最好的辦法,反而容易激起這個階段學生的逆反心理。受到禁止越重,事後補償的心理也會越重,還得多管齊下,共同引導。
教育者需要合理地限製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地點,與學生約法三章。他所在的學校,一些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steam課程中,老師許可學生帶入手機,輔助學習。在他的班上,有一個男生總是愛躲在寢室玩遊戲,除了時不時用開玩笑的口吻“敲木魚”,方老師還邀請這名男生一起打籃球,和他一起吃飯聊天。在方老師的引導下,男生漸漸發現,生活中除了打遊戲,也可以有很多“不插電”的愛好,捧著手機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