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加強耕讀教育 踐行愛農興農使命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作為一所涉農高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以服務鄉村振興為使命,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從加強頂層設計入手,形成“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一體化推進的耕讀教育體係,不斷提升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一、強化頂層設計,夯實組織保障
耕讀教育踐行“亦耕亦讀”,是加強勞動教育、傳承中華優秀農耕文明的重要途徑。學校全麵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要求,深化耕讀教育改革創新,發揮學科專業、人才資源、活動陣地等特色優勢,切實為賡續農耕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充分賦能。成立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耕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分別由校黨委書記和分管教學副校長任組長,黨委宣傳部等相關職能部門和各二級學院(部)為成員單位,在統籌協調、通力合作中推進耕讀教育工作取得紮實成效。積極完善學校耕讀教育體係,緊密結合辦學實際,印發《山東農業工程學院關於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具體措施,推動課程體係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重點工作任務,做好保障服務,強化督導考核,持續探索新時代耕讀教育新內涵、新模式,釋放耕讀教育同思想教育、專業教育、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的活力,激發教育教學與農業生產實際相互促進的無限潛力。立足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通過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理論宣傳宣講等方式,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引導廣大師生深入領會耕讀教育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培育更多始終心係“三農”、躬耕“三農”、紮根“三農”的知農愛農高素質人才,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麵推進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強化課程育人,厚植愛農情懷
愛農情懷是使命所在,更是價值追求,它源於對“三農”的深刻認識和全麵了解。學校加強耕讀教育課程體係建設,緊密結合農村農業發展實際、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融入專業課程、思政課程和日常學習中,形成以耕讀為核心的價值引領教育、以知農愛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麵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加強新農科建設,開設農業生態工程、農業政策學、農村社會學等專業課程,擁有中國農耕文明、中華農耕文化中的音樂之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文化與政策研究、中國茶文化等多門體現農耕文明和耕讀教育元素的課程,在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並自然融入農耕文化的內涵,同時大力推進勞動教育課程和思政課程協調發展,不斷增強耕讀教育的實效。選派教師赴行業企業和農村基層掛職鍛煉,連續舉辦“知農愛農”課程思政教學比賽,依托鄉村振興研究院、綠色農業工程創新研究院等校內科研平台,聚集農耕文明、鄉村振興、綠色農業技術等領域深耕細作、鑽研創新,編寫《智慧農業》《中國傳統農耕文化英語教程》等教材,提升耕讀教育整體水平,努力打造專兼結合的耕讀教育師資隊伍。獲批《農耕文明與鄉村文化振興》《農耕文明“兩創”進社區誌願服務項目》等省、市級課題項目,更好地實現以理論研究反哺教育教學。
三、強化實踐育人,練就興農本領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堅持專業教育、理論學習同勞動教育、生產實踐、農事實踐相融合、共促進,各學院結合專業特色和優勢,借助農業工程訓練、勞動周、第二課堂等主要載體,以及農業專業合作社、農耕示範園、農耕文化博物館、山東農村改革發展博物館、生態園等校內外耕讀教育實踐基地,尤其在中國農民豐收節、“五一”勞動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大課堂”和鄉村“大舞台”,了解鄉情民情,學習鄉土文化,錘煉興農本領。學校師生赴淄博三月三生態農場、長清農耕示範園、山東鄉憶民俗文化博物館等地,開展農業認知實踐、農耕工具整理、農業調研等活動,真正把“農耕小課堂”搬入田間地頭、農業基地、生產一線,有效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大力推進校地行企合作,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建設多個專家大院、現代產業學院,組織成立新農人創新創業團隊,打造形成以學院學生銜接鏈與農業產業生態鏈融會貫通的大學生雙創團隊,鼓勵參加中華經典誦讀大賽、“魯青園藝杯”山東省大學生智慧園藝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等各類實踐活動,將更多文化知識和科技創新的種子播撒在廣袤的鄉村大地。現有新農人好蟬團隊、興農社、鄉村振興“篤行計劃”專項行動隊“溯文傳承小隊"等校內社團和實踐團體,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開展“百萬大學生進社區”社會實踐、寒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進行實地調研、農耕文化知識宣講、鄉村環境美化,增強傳承農耕文明、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拓寬耕讀教育實踐平台、提升耕讀教育效能。
四、強化文化育人,賡續農耕文化
校園是傳承文化的主陣地,作為涉農高校更有責任傳承發揚農耕文明,不斷加強耕讀教育的文化浸潤。以文化陣地建設為主要抓手,發揮校史館、山東農村改革發展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的育人作用,增設“二十四節氣”等農耕文化校園景觀,幫助師生近距離感受耕讀文明的魅力和文化價值。創新耕讀教育活動形式,組織開展“追憶百年農史,築夢時代未來”農史舞台劇彙報演出、“以農史為畫筆,譜寫時代篇章”農史彙報、農事詩會、農知農史趣味競答、“心係鄉村,品讀經典”讀書會、情景劇《豐收的瓜 》表演等活動,用心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內涵、有趣味的耕讀教育活動。用好用活校內經緯講壇、明德講堂、新時代大講堂等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活動,麵向師生講解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農耕文明等方麵的理論知識。主辦或承辦“九間棚現象與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研討會、學習貫徹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學術研討會暨祝陽農耕文化大講堂、“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論壇、“鄉土文化與傳承創新” 課程導引學術報告等學術活動,打通理論學習、理論研究與理論運用的橋梁。建強用實融媒體中心,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探索“互聯網+思政+耕讀教育”網絡育人新路徑,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台開設“節氣山工院”“屸院生態小貼士”等專欄,推送宣傳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相關知識,增強耕讀教育的生動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讓“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學校將牢牢抓住“耕讀文明”這個軟實力,深刻把握、持續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構建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愛農興農新型人才培養體係,推動耕讀教育走進美麗校園、浸潤師生心田,實現以知農愛農賦能強農興農,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耕讀教育貢獻“山工院”力量。(通訊員:盧文婧)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