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濱研等你來| 中西醫結合學院2021年碩士學位授權點一級學科簡介來嘍!
2021-03-05 08:35:00
beplay2网页登录
   中西醫結合專業遵循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係,運用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方法,對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中藥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中藥複方的藥效學及作用機理等方麵進行了廣泛、係統、深入的研究,對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目前擁有三個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藥防治消化係統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現有專業教師33,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講師20人;教師中博士學位者2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1人。“中西醫結合臨床學科”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為國家“十二五”中醫藥重點學科。近年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15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培育計劃1項,青創人才引育計劃1項。其他各級各類科學研究課題項目30餘項;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廳局級獎勵20餘項;學術論文400餘篇,SCI或EI收錄100餘篇。現有山東省中醫證候研究重點實驗室1處,中醫藥研究所1處,中醫學實驗教學中心1處,研究所儀器設備總值700餘萬元,每年可接收20餘名研究生開展實驗研究。
  招生谘詢聯係方式
  地址: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觀海路346號
  郵編:264003
  聯係部門: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教學科研辦公室
  電話:0535-6913187
  郵箱:78075669@qq.com
  聯係人:劉老師
  學科方向1:中西醫結合臨床(100602)
  研究方向:中藥治療疑難雜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方向帶頭人簡介
  鄭秋生,1967年10月生,山東壽光人,北京大學博士後,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證候物質基礎與中藥有效成分網絡靶點研究。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現任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網絡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心功能研究會健康與養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疆特種植物藥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蘭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教兼職教授,石河子大學特聘教授。醫藥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計劃技術管理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國家“863”計劃專家庫成員,西北天然藥物(中藏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與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研究項目30餘項,申請相關專利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11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現為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約稿人或特邀審稿人。
  導師簡介
  
  鄭秋生,1967年10月生,山東壽光人,北京大學博士後,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證候物質基礎與中藥有效成分網絡靶點研究。2006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現任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網絡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山東省心功能研究會健康與養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疆特種植物藥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蘭州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海洋大學教兼職教授,石河子大學特聘教授。醫藥領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二五”計劃技術管理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國家“863”計劃專家庫成員,西北天然藥物(中藏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技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與國家“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研究項目30餘項,申請相關專利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6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110餘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現為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約稿人或特邀審稿人。
  
  葉蕾,1979年3月生,博士,副教授,中西醫結合學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省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會委員、山東省心功能研究會養生康複專委會委員。主要從事中藥治療神經係統疾病基礎及臨床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廳局級項目4項,新型抗癌靶點的發現與治療創新團隊成員,青創人才引育計劃團隊成員。2014年獲山東省研究生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2018年獲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參編教材多部。
  
  王斌勝,中醫內科學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山東中醫藥學會基礎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心功能研究會首屆健康與養生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煙台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煙台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齊魯內科時病流派主要傳承人。研究方向:複方中藥的臨床應用與功效機製研究。專業特長:內科、婦科雜病的中醫診療。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0人,均從事醫學相關工作、就業於三級以上醫院。
  
  林海燕,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基礎理論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營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山東老年醫學會神經損傷與修複專業委員會常委。主要從事中藥治療消化係統疑難雜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主持山東省自然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2018年度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廳局級課題4項。以主要成員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SCI收錄2篇,中文核心期刊近20篇;主編《中藥學》、《中藥學實驗教程》等教材三部。首位獲得山東省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濱州市青年科技獎、廳局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多項。為山東省一流本科課程《中醫飲食營養學》的課程負責人,《中藥學》、《方劑學》等多門校級一流或精品課程負責人。獲得第三屆“中醫藥社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三等獎。
  
  王科軍,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青年委員,主要從事中醫證治規律研究,主講《中醫診斷學》、《中國醫學史》等課程,主持省級科研項目2項,廳局級科研項目1項,發表核心論文10餘篇,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3部。
  
  於曉飛,女,1983 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現任濱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中醫診斷教研室負責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青年委員。研究方向:中醫證治規律研究、中醫證候規範化研究、循證中醫藥、中醫脈診研究、中醫古今文獻研究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廳局級科研項目2項;參與北京市重大科技公關項目、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教材1部,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優秀博士論文,山東省優秀教育教學論文二等獎等。
  
  於東林,1984年6月生,醫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在站,現為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主講《中醫基礎理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中醫學導論》等課程。主持中國博士後基金麵上項目、山東省高校科研計劃項目、山東省中醫藥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各1項,出版《中醫學導讀》(主編)、《中醫症狀學研究》(副主編)等教材及科研著作,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獲得濱州市優秀社會成果獎、山東省醫學會優秀論文等獎勵。
  
  孫長崗,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八年製中醫專業少年班。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學科負責人及帶頭人,山東省中醫藥協會血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中醫醫師分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TMR-Theory and Hypothesis》期刊主編。
  長期從事惡性腫瘤與血液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家重大疑難疾病及國家中藥臨床研究基地課題各1項,首位完成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50餘篇(單篇最高IF:47.661);獲得國家級專利四項,參與編寫《王永炎院士薪火傳承集》,主編教材《中西醫結合腫瘤學》等,共培養各類研究生90餘人。
  先後獲得“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特聘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議專家”,首屆 “山東省十佳青年醫師”,首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突出貢獻獎”,“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青年科技獎—“山東省委組織部高層次人才庫”專家稱號。
  
  莊靜,1980年01月生,博士後,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2019年獲“濰坊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齊魯衛生與健康傑出青年人才”等榮譽稱號。現任山東中醫藥大學、濰坊醫學院及濱州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並兼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中醫醫師分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濰坊市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參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20餘篇,申請專利2項,主編教材《中西醫結合腫瘤學》、《實用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治療學》2部,並多次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
  學科方向2:中西醫結合基礎(100601)
  研究方向:中藥治療疑難雜症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中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方向帶頭人簡介
  李德芳,博士,教授,中西醫結合學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省屬優青”獲得者,煙台市“雙百計劃”創新人才,黃河三角洲地區引進急需人才,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新型抗癌靶點的發現與治療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美國骨與礦物質研究學會“青年學者獎”獲得者,第十五屆“煙台市十大傑出青年”獲得者,第十三屆濱州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山東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主要從事於中藥化合物和非編碼RNA在防治腫瘤、心肌缺血等疾病中的分子機製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青年基金、以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8項,總經費達1000萬元。發表9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收錄論文62篇,分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materials、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等期刊,影響因子總和達300。曾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1項,申報發明專利10多項,授權4項。
  導師簡介
  
  李德芳,博士,教授,中西醫結合學院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山東省“省屬優青”獲得者,煙台市“雙百計劃”創新人才,黃河三角洲地區引進急需人才,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新型抗癌靶點的發現與治療創新團隊學術帶頭人,美國骨與礦物質研究學會“青年學者獎”獲得者,第十五屆“煙台市十大傑出青年”獲得者,第十三屆濱州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山東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主要從事於中藥化合物和非編碼RNA在防治腫瘤、心肌缺血等疾病中的分子機製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青年基金、以及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8項,總經費達1000萬元。發表9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收錄論文62篇,分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materials、Free Radical Biology & Medicine等期刊,影響因子總和達300。曾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1項,申報發明專利10多項,授權4項。
  
  付建華,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科研處處長。研究方向:中藥藥理學研究和中藥新藥研發工作。專業特長:心血管藥理學。目前帶教學生3人,在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國家重大新藥創製課題3項。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五攻關課題、973課題、863課題等十餘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和多項中藥新藥的研發工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獎6項。擔任中國中藥協會醫院與企業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藥理學會心腦血管藥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實驗動物學會中醫藥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世中聯老年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實驗藥理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老年藥學分會委員,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第三屆、四屆編委會委員,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獎、北京市新藥審評專家,北京市、廣東省新藥注冊核查專家,《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編委。 
  
  李敏敬,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腫瘤細胞信號轉導及分子靶向治療。近三年共發表通訊或第一作者論文1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近50分;主持國家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及“青創人才引育計劃”等項目,目前累計經費200餘萬。
  
  劉曉娜,女,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係統科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委員。主要從事中藥抗腫瘤的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1項,作為核心成員參與2019年度“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1項。以第一作者論文或共發表通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6篇;《中藥分析學專論》編委(人民衛生出版社)。
  
  於燕,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睡眠呼吸團隊骨幹成員,從事OSAS認知障礙相關病理機製的基礎研究。目前主要致力於揭示CIH模型中脂代謝異常的發生機製,明確脂滴堆積與OSAS認知障礙的關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多項。在Int Immunopharmacol, Fish Shellfish Immunol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
來源:濱醫研究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