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長安大學定點幫扶案例獲評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2023-12-12 15:11:00
長安大學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推選結果,經過學校申報、現場展示和集中評選,長安大學申報的精準幫扶項目《數字賦能—金蠍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和鄉村振興育人項目《“紅綠結合” 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入選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數字賦能—金蠍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是建築工程學院黨委針對湘河鎮蠍子養殖產業痛點,研發“湘河鎮蠍子基地無線遠程監控係統雲平台”,實現遠程監控、處理大棚內金蠍的生長環境和情況,促進蠍子產業豐產增收。《“紅綠結合” 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是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組織思政課教師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將思政育人“紅”的底色與鄉村振興“綠”的特色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雙向賦能、協同發展有效路徑。

精準幫扶項目

  數字賦能—金蠍養殖有科技,“指尖農業”添動力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強農離不開科技,要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長安大學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數字化賦能幫扶縣產業發展,將幫扶縣地域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走出了“數字+產業”科技興農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01 鄉村振興 數字賦能

  商南縣湘河鎮湘河社區是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結對幫扶單位。湘河鎮一個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鎮,耕地麵積不多,自然經濟條件較差,林地條件差,群眾致富項目少。長安大學作為中央定點幫扶單位,發揮二級分黨委結對幫扶優勢和學科力量,充分結合湘河鎮資源稟賦和自然條件,通過投入幫扶資金,謀劃產業發展,以及爭取政策支持等方式,全力推動湘河鎮發展特種養殖業。其中的蠍子、五步蛇等養殖業已成為該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而蠍子養殖最具代表性。

  2016年以來,蠍子養殖為農戶帶來了收益,但發展也遇到了瓶頸。一方麵,在養殖過程中對溫濕度的控製精度低,而溫度和濕度,尤其是濕度,對蠍子的質量和產量都有較大影響,如果蠍子養殖全部依賴人工投喂,無法保證溫度和濕度的精度。另一方麵,蠍子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蠍子市場供不應求的供需不平衡狀況迫切需要得到破解,蠍子的產量和質量需要提高。

 02 指尖農業 科技助農

  針對蠍子養殖產業痛點,學校專家教授團隊多次前往商南縣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產業發展瓶頸,經過不斷地研究測試,成功研發“湘河鎮蠍子基地無線遠程智慧監控係統”,實現遠程監控蠍子大棚環境,打通科技助農“最後一公裏”,促進蠍子產業豐產增收。

  湘河鎮蠍子基地無線遠程智慧監控係統可實現環境監測、定時控製、閥門水泵控製以及溫濕度預測等功能,實時監測蠍子大棚內溫濕度,記錄曆史溫濕度數據,為神經網絡預測提供依據;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高效預測未來大棚內的溫濕度情況,為提高蠍子產量提供智控信息。小小手指,能夠產生大大的能量,這就是“指尖上的農業”。

03 幫扶與人才培養同題共答

  長安大學始終堅持產業幫扶、科技幫扶與人才培養同題共答。通過組織師生共同參與蠍子智慧養殖項目,既提升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又強化了學生在鄉村振興大舞台中貢獻“小我” 的使命擔當。在2023年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長安大學作品《興蠍鄉榮——遠程AI智控大棚養殖環境的“指尖農業”》獲得紅旅賽道省級銀獎的好成績。長大師生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探求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的“真學問”,解決“真問題” ,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科,力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把課題做到田間地頭。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一個落地解決方案,項目將在商南縣木耳、靈芝、茶葉等方麵進行積極探索,對未來商南縣智慧養殖的標準化體係構建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未來,長安大學將繼續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拓展育人資源,突出合作共建,推動幫扶工作走深走實,助力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育人項目

  “紅綠結合” 雙向賦能—長安大學探索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協同發展新模式

  長安大學在定點幫扶商南縣的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立足當地實際,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深挖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以點帶麵,將思政育人“紅”的底色與鄉村振興“綠”的特色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與思政育人雙向賦能、協同發展有效路徑,形成了“高校+鄉村”共建共享共贏的育人新格局。

 01 挖掘+保護,建設好一個陣地

  位於商南縣清油河鎮的“劉家花屋區蘇維埃遺址”是共產黨在商南縣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曾是紅25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指揮所。學校分兩期建設改造“劉家花屋”,從資金、人力、規劃設計、史料完善等方麵給予全方位保障。修繕建築,保留其徽派風格;走訪革命烈士後代,搜集先烈事跡,創作劇本、書寫詩歌、拍攝紀錄片,建成“劉家花屋紅色文化陳列館”。以紅色文化陳列館建設為契機,拓展到商南縣全域,搜集當地紅色文化資料、影像,出版《紅色商南》革命事跡口述史,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建成後,先後接待400多個黨組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定期舉辦駐村“第一書記講黨課”等活動。陳列館如今已成為商南縣紅色教育示範基地。

劉家花屋區蘇維埃遺址

02 傳承+融合,激活鄉村振興動力

  根植“紅”文化,做好時代“新”傳承,學校組織思政課教師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及其背後的曆史價值、精神價值、時代價值,以短視頻、紀錄片、講座、紅色知識故事化解讀、紅色故事多媒體呈現,更加豐富立體地展示紅色文化內涵;以現場教學、深度體驗、理論宣講、政策闡釋等形式,把思政課上在紅色土地上。紅色資源逐步“熱”起來、紅色精神更加“火”起來!如今,陳列館及其周邊已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發展紅色旅遊、繁榮群眾文化、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建設成效被學習強國等核心媒體報道10餘次,為鄉村文化振興貢獻了長大智慧與力量。

探訪優秀老黨員

基層政策宣講

 03 創新+實踐,拓展育人深度廣度

  在學校的號召下,廣大青年學子紛紛走進鄉村振興一線,利用所學知識,通過規劃設計、走訪調研、資料收集整理、理論宣講、鄉村支教等,在實踐中感知中國精神、感悟中國力量。十二年來,學校研究生支教團130多人輪流堅守在基礎教育一線,累計支教服務時間超過8萬小時,直接教育學生超過6000餘人,幫扶困難留守兒童超過1200人,已經成為當地教育力量的有效補充,成為留守兒童第二個家,支教團成員也被孩子們親切的稱呼“大學生媽媽”。學生結合鄉村振興的各類項目也取得豐碩成果:獲“挑戰杯”等科創競賽、社會實踐項目國家級獎項20多項,廣大學子在鄉村振興實踐中也提升了能力、實現了價值。

研究生支教團堅守基礎教育一線12年

 04 共建+共創,促進共享共贏

  以紅色文化陣地為依托,學校與當地搭建了5個共建共享平台:支部共建平台、文化產業開發平台、幹部教育和技術培訓平台、理論宣講平台、誌願服務平台。這些平台,成為長安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學生校外實踐的主陣地、立德樹人的大舞台,通過與當地深度合作,把長大豐碩的教育成果寫在商南的大地上,高校教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也得到充分激發,達到了以思政育人帶動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反哺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

長安大學大beplay體育手機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基地在商南縣揭牌

  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動“黨建+鄉村振興幫扶”深度融合,組織開展27個分黨委、黨總支與商南縣10個鎮(辦)黨委、25個村黨支部結對幫扶,充分發揮分黨委、黨總支黨建引領和學科資源優勢,通過支部共建、黨員聯育、活動聯辦、項目支持、“一村一品”創建等,推進黨建結對幫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此次申報的2個項目就是各分黨委、黨總支中幫扶過程中總結出的典型做法和優秀案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SRC-1163381385 2023-10-25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