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學院學子鏡頭中的“新農人”
有這樣的一些群體,他們或是駐村幹部,或是返鄉青年,或是鄉村手藝傳承人,他們不竭餘力守護鄉村文化,為家鄉建設貢獻一己之力。自2019年起,西京學院傳媒學院的學子們在近四年的時間裏,為126個家庭,1367名群眾,拍攝近四千餘幅照片,他們用手中的鏡頭定格鄉村 故事、淳樸的風土人情,記錄鄉村振興中的新變化,講述著美麗鄉村的動人故事。

杜雲,80後女青年,現在是藍田縣焦岱鎮鮑旗村村委會副主任。2014年返回家鄉後,杜雲投身村務的同時,和其他村幹部探索建設“騰訊為村鮑旗寨平台”,尋找新媒體產品代銷新方式,引導、幫助村民銷售農副產品。她積極倡導鄉村文化活動,豐富村民農閑時間娛樂生活。對於因照顧老人和子女而留守的“閑置”人員,想方設法尋求適合他們的產業工作,讓“閑置”人員動起來,使他們足不出戶也能掙到錢。

同村的譚立田在2018年初繼承家中傳統小吃——甑糕製作手藝。每一次製作甑糕,譚立田都提前備好食材,洗米蒸棗忙碌至晚上10點多,蒸好兩大盆甑糕,然後在次日天剛擦亮跟會趕集。沒有集會的時候,譚立田依托村裏的農家樂,支起燒烤攤,尤其是夏天,燒烤攤生意“火”的不得了。同時,譚立田借助短視頻平台推廣甑糕,使譚氏甑糕聞名遐邇。四年時間,譚立田憑借手藝,蓋起了二層小樓,日子過的紅紅火火。

代仲琴,紫陽縣東河村人,2016年,她從城市返回家鄉,帶領當地15個貧困戶,籌建東河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為擴大知名度,她開始在直播間賣土雞,銷售額達數萬元。在她的影響下,村裏不僅開辦養殖場,還開辦了茶葉坊、農副食品售賣等實體,村裏貧困戶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群眾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寬。

長安區周家莊的民間泥塑手藝人苗春生,20多年來,用雙手捏製了數千件具有關中特色的黃土泥塑,真實反映粗狂又樸實的關中平原百姓生活,用匠心守護著具有中國人文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黃的麥浪、整潔幹淨的鄉村道路、樸實的笑容,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在西京學子的鏡頭中,鄉村舊貌換了新顏,春風春雨潤了心田,社會大發展,生活越來越好,新時代的農民正在通過幸福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袁創)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