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教育熱點的背後,我們必然會遺漏一些教育的大事,比如懷進鵬部長“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相關論述,是所有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深刻領會的;也會忽視一些彌漫性的重要發展趨勢,比如3年在線教育遇到的挑戰。
不得不更多兼顧輿論熱點,梳理了過去一年值得關注的教育熱點事件,給大家提供一份並不完整的2022年教育記憶。
《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
對提高和促進家庭教育,加強家校協同有著標誌性意義
1月1日,《家庭教育法》正式實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在習慣養成與三觀的培養上肩負重要責任,是育人的重要環節。雖然“促進法”往往比較軟,但《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對於提高和促進家庭教育,加強家校協同有著標誌性意義。
長期以來,一些家長忘記了自己的責任,把孩子的教育簡單歸責到學校,家庭教育促進法也在法規層麵提醒了家長的重要責任,但很顯然,提高家長的“家教認知水平與能力”,任重而道遠。
第二輪雙一流名單公布
強化學科概念,國家不再定義一流高校
年初,第二輪雙一流名單正式公布,和第一輪分為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不同,本次雙一流名單隻強調學科概念,不再有一流學校概念,淡化學校等級概念意向明確。
和第一輪相比,新入圍7所高校,其中廣東成為最大贏家,有3所高校新入圍,位居各省市第一,顯示了廣東在高等教育上迅猛的發展態勢。同時,有15所高校的16個學科被黃牌警告,“緩刑”一年,也就意味著部分學校麵臨“摘牌”的風險。
與此相關,大家翹首以盼的第五輪學科評估結果,歲末悄悄下發至各高校,不再對公眾公布評估結果,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教育評價改革的複雜性、艱巨性。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
強調職業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的定位表述做了較大的調整,強調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中等職業教育也不再強調就業,而是以升學與就業並重。在辦學方向與方式上,更強調企業的參與,鼓勵上市企業、頭部企業參與辦學。但我想提醒的是,這種鼓勵不是鼓勵上市牟利,想歪了,最後一定會被糾偏的。
部分大學退出國外排行榜
重審中國大學辦學方向問題,不追排行榜辦學是共識
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人民大學,對於大學的辦學方向提出不能“依樣畫葫蘆”,隨後,媒體報道“部分高校退出國外大學排行榜”,但實際隻點名了3所高校,而且缺乏足夠的信源支撐。對於媒體退出排行榜的報道,相關高校既沒有公開確認,也沒有公開否認,顯示了高校與排行榜之間敏感而複雜的生態關係。對於排行榜,關鍵不是退不退出的問題,而是不能以排行榜來辦學的問題。
退出大學排行榜的熱議背後,真正的原因還是中國大學辦學方向問題、“不依樣畫葫蘆”的問題、衡量標尺的問題。
上海高考延期,第五批8省市高考改革啟動
高考綜合改革暫時劃上句號
因為疫情影響,上海高考延期一月舉行,這也是繼2020年全國高考延期一個月後,再次出現高考延期。與此同時,陝西、河南、四川等地宣布啟動新高考,至此,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告一段落,除新疆、西藏外,全國所有省市均進入新高考改革。相比第四批地區,第五批省市的改革方案與第四批完全一樣,從一個側麵反映新高考改革通過8年攻破了所有的明碉,基本進入穩定期,但一些暗堡,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破解。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替代中考,高分泛濫
在仍然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情況下,這種升學考試既不科學,也有違公平
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學業水平測試替代中考,所謂兩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脹現象,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西方發達國家在升學考試中普遍采用水平考試,所以將水平考試用於升學考試不是不可以,但是前提必須是在錄取上配套施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不惟成績。但在目前我們仍然以分數為核心(甚至是唯一錄取依據)的中考製度下,這種以粗顆粒的水平考試簡單替代中考的做法,顯然存在更多的弊病,既存在科學性問題,也存在破壞和危及中考的公平公正的問題。
高校畢業生超過1000萬
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變成大學生就業問題
今年高校畢業生大幅增長167萬,達到破紀錄的1076萬,這個數字已經逼近政府工作報告中的1100萬就業目標,如果加上回國留學生,大學畢業生占新增勞動力超過75%。2023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158萬,再次創下曆史新高。
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國的就業問題基本變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對此,在管理上,就業的事權需要做必要的調整,尤其是相關資源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扶助傾斜。另一方麵,眾多畢業生也需要認識到,自己隻是一個普通勞動者,合理定位;對於高校而言,則需要明白,靠“賣”文憑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最後社會認的是質量,需要在清晰的定位基礎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雙減一周年
如何在校內最大程度滿足差異化教育需求,成為雙減成敗的關鍵
雙減除了減負,即把校內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降下來,一個更重要的出發點就是保公平,即不允許讓金錢左右教育質量的高低,尤其是基礎階段,希望政府承擔主體責任,讓學生學習回歸校園,而不是輔導機構。
如何提高校內教育質量,最大程度滿足更高教育治理追求、差異化教育需求,就成為雙減成敗的關鍵。如果無法滿足,大量的教育需求必然外溢至校外,衍生更多的“變異”培訓。在這個問題上,“堵”很難完全根除,還需要“疏”,如何通過提高課堂教育治理,分層教學,如何通過課後延時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差異化教育需求還是關鍵,也是難點。在這方麵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課後延時服務的質量與資源支撐仍有待製度化解決。
高校批量訂製菲律賓“水博士”
海外學曆認證遭遇新挑戰
北大陳春花教授學曆事件延燒多日,最後以陳主動辭職落幕。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事件中引發了邵陽學院“批發訂製23名菲律賓水博士”的事件。事實上,國內類似水博士不止這一所高校,也不隻是菲律賓的亞當森大學,還涉及馬來西亞、韓國等高校濫發文憑。
國外“水文憑”的泛濫,直接觸及教育基本的公平公正,是無法回避的。如何解決水博士、水碩士的問題?可能需要在目前學曆隻做真實性認證的基礎上,推出必要的質量認證,至少在某些關鍵行業,委托第三方進行質量認證了。否則,我們永遠無法杜絕國外一些大學濫發文憑的做法:人家是市場化的,我們又如何約束和規範?
勞動課進課堂課表
作為“五育並舉”的重要措施,家長的重視至關重要
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一直是我們教育方針,但勞動課因為其複雜性,是五育中唯一未能獨立進課表、進課堂的,一般和其他合並為綜合實踐課。9月新學期,作為“五育並舉”的重要措施,勞動課落地,正式走進課堂成為一門“課”,具有重要的宣示意義。
但真正要落實好勞動教育,還需要家長與學校、社會各界共同重視、協同作戰。勞動教育是一個理念,是一個過程,不是靠考試可以評判的,這其中,家長的重視至關重要,可讓孩子從家務做起。
二十大報告中教育位置前置
我們不能陶醉於教育地位的提高,更需要認識到急迫的責任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教育從民生板塊遷移至高質量發展之後,並把教育和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論述,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同時要求全麵提高自主人才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顯然,這一定位與當下國家麵臨的宏觀形勢直接相關,對於教育為解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才支撐,寄予厚望。我們務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從國家戰略需求角度深刻認知這一變化,這不僅僅是陶醉於教育地位的提高,更需要認識到是急迫任務。
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大規模異地借考
2023年研究生考試成為曆史上最艱難的考試,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的高利害性日趨逼近高考
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報名人數雖然繼續增加至474萬人,但與去年21%的增長率相比,今年同比僅增長3%,出現大幅回落。在國考延期的背景下,2023年研究生考試堅持按原時間舉行,帶來了各種爭議。為最大程度減少疫情風險,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第一次開啟了大規模異地借考模式,並根據考生核酸情況,開設“陰陽考場”,大幅增加了考務組織的艱難性。
躺平推遲考試是容易的,堅持正常進行實際上需要付出更多,此次考務的複雜性就是一例。公共政策的決策往往是艱難的,不得不考慮大局與大多數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