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率不等於就業率,1076萬大學畢業生並不是都需要找工作,一部分繼續上學了,不宜過度放大就業焦慮。在當下,大學生需要有清醒的定位:隻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先幹起來,在工作中尋找發展機會,絕不能居家啃老,否則就可能成為一輩子也走不出去的“蟄居族”。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比上年大漲167萬,創下曆史新高。再疊加疫情衝擊、美國圍堵,用人需求不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竭盡全力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
日前,中央美術學院的書記、院長親自到網上直播,推介自己學校的畢業生,讓人唏噓不已。
央美院長範迪安線上講解優秀畢業生作品。圖/直播截圖
就業難題需要客觀看待,但不宜過度放大。
雖然有1076萬大學畢業生,但他們並非全都會進入市場找工作。比如4月被曝就業率不足20%的華東政法大學,其情況絕沒有大家想的那麼不堪。
根據該校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本科畢業生30.37%去向為升學,也就說,這些孩子是不需要就業的。假定升學比例不變,加上已就業的數據,那麼50%的學生已經有了去向,而不是80%沒有去處。
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量超過120萬,出國留學人數預計不會低於70萬。此外,還有專升本、第二學士學位等等。繼續升學深造是今年這批畢業生一個主要去處之一。
同時,和以往不同,更多的同學選擇了自由職業,而不是找一個單位去工作。比如中央美術學院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就顯示,52%的本科畢業生選擇自由職業。藝術類學校中選擇自由職業比較多,但這類同學占比在各高校越來越高。
其他還有自主創業、參軍等等。
在高校畢業情況的統計中,林林總總大約有近10種去向,簽約就業隻是其中一種,所以不能簡單把簽約率等同於就業率,更不能把簽約以外的去向都等同於失業,這是一個基本常識。
作為畢業生與家長,對自己需要有合理的定位與就業預期。
日前有媒體報道說,即便就業艱難,但中職與高職簽約率普遍好於本科學校,我熟悉的一些招聘平台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主要原因可能並非高職學校教育質量高,而是職校孩子們的期望值低,有一個工作崗位就去了,但本科生、研究生就不同了。
我們的就業期望值往往隨著學曆水漲船高,孩子覺得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怎麼能再去做一些服務業或者流水線上的工人?即便一些孩子願意去,一些父母還嫌丟人百般阻撓。
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學曆的標簽價值在降低,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對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1999年大擴招,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時代。時至今日,考不上大學幾乎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人,本專科招生1001萬人。本科線最低僅有280分,而專科線實際上幾乎形同虛設。以高考報名人數第二高的廣東為例,最後一次專科征集誌願,13000多計劃隻征集到720餘人,分數線僅有100分(滿分750)。
對比一下1998年,即大擴招前一年的數據,全國本專科招生僅有108萬,研究生更是隻有7.2萬人。而如今光是研究生招生量,已經超過了當年本專科招生總量。
今年國內一千多萬的大學畢業生,加上回國就業的留學生,占到我國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這意味著,今天的大學生不再是精英教育時代的金疙瘩,大部分人隻是市場上普通的求職者。家長們絕不能用自己過去的經驗衡量今天的大學生,那個考上大學就是天之驕子的年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大學畢業生有較高的期望沒什麼錯,但我們還是需要對自己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如果回到精英教育時代,現在很多人連專科也考不上,更不要說本科、研究生了,就業預期盡量理性務實一些。
事業是幹出來的,要敢於離開舒適區,在奮鬥中尋找機會。
曾和一個朋友談起大學生就業難,他反駁說:哪一年又不難呢?即便是精英教育時代,不都遇到這些問題嗎?就業的困境,是一個常見的社會問題,每一個時代都不容易,都有其艱難。可以預見,明年的大學畢業生會更多,就業仍將繼續難下去。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存在悲觀情緒,對此我充分理解。但是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長征”,怎麼辦?我們務必要明白,事業與成就是幹出來的,是奮鬥出來的,不是挑選出來的,更不是等出來的。先幹起來,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尋求發展的機會,絕不能以就業難,工作不滿意為由,在無限的挑選與等待中空轉,空耗。
任何人在工作初期都是艱難的。待遇低、工作辛苦是普遍現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也恰恰是我們成長的寶貴機會。為培養黨的後備幹部,來自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的選調生一律先到農村一線工作2-3年,其目的也在於此。
我至今還記得當年工作初期,為了節約5分錢公共汽車費,步行一站地才敢坐車的過往。但遺憾的是,現在一些年輕人,更希望一蹴而就,否則寧願繼續等待。這就是所謂的“慢就業”、“緩就業”,甚至“不就業”現象愈加普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其中積極一點的學生,選擇二戰三戰beplay中心钱包体育钱包、考公,但也有部分人是以各種理由變相居家啃老。
我想特別提醒家長與同學們,雖然現在有了啃老的條件,暫時不工作也餓不著,但是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有的孩子一旦開始居家啃老,大概率會成為“蟄居族”:常年呆在家裏不願出門,像蝸牛一樣,遇到一些挫折就會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裏。若如此,於已於家,都是一場悲劇!
(原文刊載於中國青年報2022-06-24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