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為青春插上圓夢的翅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調查
2024-04-25 10:48
光明日報
作者:

  畢業,是最美的樂章;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就業,關係個人發展,牽動千家萬戶。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79萬,再創曆史新高。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哪些變化?如何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光明日報記者會同中國人民大學調研組,深入北京、四川、浙江等20餘個省區市的政府部門、高校和用人單位,麵向近百名高校畢業生、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開展專題調研,深入分析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並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對策建議。

  “恭喜你,可以簽三方協議了!”窗外的玉蘭花開得正盛,貴州大學應屆畢業生文心(化名)接到了某中學招聘負責人的電話,這所學校她向往已久了。

  “之前一天麵試過四五個崗位,各種行業都嚐試過。”文心告訴調研組,自己一度被這樣的“連軸轉”搞得焦慮不已,幸好學校組織了職業性格測評,使自己明確了就業方向。“老師還幫我聯係往屆校友,介紹了很多不錯的崗位。”

  眼下正值招聘旺季,各大高校畢業生紛紛進入求職市場。調研發現,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正穩步推進,穩就業政策持續顯效。

凝聚合力:各顯身手千方百計促就業

  浙江杭州,一所高校引進了“AI麵試官”係統,為畢業生進行麵試技巧培訓;山東濟南,一場“春風行動”帶崗直播間裏,線上互動量達20萬人次;甘肅蘭州,一批高校教師組成專業就業指導團隊,通過“簡曆門診”為畢業生提供精細化就業輔導……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就業是穩發展、惠民生的要事,也是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的心頭事。

部門協同“一盤棋”,有聲有色——

  “這學期忙得腳打後腦勺,我和同學都是一邊準備畢業論文,一邊找工作。”中央財經大學應屆畢業生餘沛時告訴調研組。

  “那怎麼兼顧?”調研組問道。

  餘沛時掏出手機,打開了“京企直聘”線上求職小程序。“用這個小程序,在線就可以投遞簡曆,還能隨時查看進度,節約時間精力,論文答辯與企業春招兩不誤!”

  “京企直聘”小程序是北京市國資委積極盤活市管企業崗位資源,開展校園專場招聘工作的一個縮影。北京市國資委通過統籌市屬企業提供2.8萬餘個應屆崗位資源,為高校畢業生打造國企求職“直通車”。

  這樣的校園招聘活動多種多樣。今年以來,教育、人社、國資、共青團、工商聯等部門和團體全方位聯動,多方協調促就業。

  “昨天的‘軍工係統專場招聘會’,好多崗位都跟我專業對口,找工作不用‘大海撈針’了。”西北工業大學畢業生魯璐高興地說。

  今年3月以來,由共青團陝西省委組織的“千校萬崗·就業有位來”青年人才招聘會已經舉辦了三場,魯璐口中的“軍工係統專場招聘會”就是其中之一。

  四川、重慶人社部門聯合舉辦的第四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就業創業活動周還未啟動,就吸引了不少畢業生的關注。

  “在成都就能找重慶的工作,這一點最吸引我。”宋佳祥是四川輕化工大學的畢業生,老家在重慶,畢業後打算回渝工作。“就業服務越來越‘到家’了!”他難掩興奮。

  近年來,全國工商聯牽頭開展的“百城千校萬企”民企高校攜手促就業行動,為高校畢業生鋪設了到民營企業就業的“快車道”。

  “對企業來說,這樣的活動既可以招攬人才,又降低了公司組織招聘活動的成本,可以說是企業和人才雙向奔赴。”北京某科技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高思儀表示,“近幾年,民營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希望借助政府的好政策,建好我們的人才庫。”

校企聯動“一體化”,創新顯效——

  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信息的不對稱,影響了求職招聘效率的提升。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主動走近市場對接需求,實現就業渠道和崗位的雙拓展。

  “我也當了一回‘推銷員’,很有成就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輔導員萬勝說。不久前,萬勝所在的學院專程到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利勘測設計院等單位上門走訪,主動推銷人才。

  “通過麵對麵交流,一下子解決了好幾個學生的就業,還加強了與企業的聯係,了解了市場需求,以後培養學生更有針對性了。”萬勝高興地說。

  調研發現,不少地方在探索“政企校”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新模式上新意頻出,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協同,對口培養出更多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2023年年底,中國計量大學發起成立“量大精聘”政產學就業育人共同體,推動市域層麵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通“高校育才、學生成才、企業得才、地方留才”全鏈條。

  “就業育人共同體的效果已經顯現,今年畢業季願意留在杭州錢塘科學城的畢業生明顯增多了。”中國計量大學就業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調研組。

  越來越多的新模式也漸次落地。“學校教的技能在實習時都特別好用,就像提前掌握了通關‘秘籍’。”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鄭嶽寶說。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從當地企業用人需求出發,以“產業”布局“專業”。得益於此,鄭嶽寶一畢業就入職了當地一家與他所學專業對口的企業。

  調研組了解到,目前市場對技能人才需求旺盛,部分技術工種崗位缺工突出。為更好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一些職業院校探索形成了“校長圍繞廠長轉、專業圍繞產業轉、教學圍繞生產轉;學校像工廠、教室像車間、老師像師傅、學生像徒弟”的“三轉四像”辦學模式。

就業服務“百花開”,暖心到位——

  就業不斷線、服務不打烊。湖南長沙把“校聘小屋”開進了學校,將崗位信息、政策“寶典”、求職指導送到畢業生身邊,全天候為學生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廣西來賓依托大型商業機構打造“招聘夜市”,請來高校就業指導老師現場坐鎮,提供個性化服務和指導。

  有的高校搭建起集政策谘詢、數據分析、手續辦理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慧就業係統,以數字技術賦能畢業生就業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自主開發設計了國內高校首個智慧職業發展中心平台——不僅可以在學生入校之初就提供一人一策的“規劃圖”,還能自動生成記錄成長軌跡的“日記簿”;不僅能根據專業和實踐情況精描就業“路線圖”,更能因人而異提供個性化的技能“練兵場”。

  簡曆優化、智能匹配崗位、一對一模擬麵試……平台上,智能小夥伴“小艾”一直“在線”。“修改簡曆、麵試都可以通過平台實現,好像有一個專屬職業規劃師一直陪伴、鼓勵自己。”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葉哲楷說。

找準症結:打通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堵點難點

  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在技術飛速迭代、產業迅速轉型的背景下,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還麵臨哪些堵點難點?

供需矛盾呈現“新特點”——

  調研發現,當前先進製造業、生物醫藥、能源環保、現代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市場對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高質量勞動力和新興技術人才短缺成為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新特點。

  “我們公司很喜歡應屆畢業生,他們學習能力強,樂於接受新事物。”北京市某環保設備公司負責人博龍介紹,然而一些大學生對環保領域相對前沿的新理論、新技術掌握得還不到位,從課堂知識到工程操作還有不小距離。

  在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業人才不足越來越成為掣肘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由於生產工藝的特殊性,對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專業技能要求較高,我們在用工上一直比較緊缺。”一家主要經營光學電子元器件的公司負責人告訴調研組,盡管政府在崗位對接、實習見習、人才職稱申報等方麵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高層次人才還是更青睞大公司,中小企業對他們的吸引力相對有限。

就業新觀念催生“新現象”——

  “我不想隻做一個打工人,還想要一點詩和遠方!”在一家知名求職平台上,這條評論的點讚量很高。

  調研發現,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就業心理發生了新的變化,除了考慮收入前景,還綜合考慮工作內容、文化氛圍、個人與社會價值等諸多因素。

  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7個省區市的14所本科院校、4所專科院校,覆蓋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類群體,隨機抽樣的1829份調查問卷顯示,除工作穩定性、薪資待遇外,工作生活平衡、職業成長、所在城市、興趣愛好等,也是高校學生就業選擇時看重的因素。

  不少畢業生一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於是選擇等等再說。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崔盛說:“有的學生就業預期比較高,還有少部分學生以此延緩就業壓力。”

  “‘海投’簡曆投到人都麻了。”“有沒有什麼工作錢多活少離家近?”調研發現,少數畢業生求職目標比較模糊,既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又在能力素養和心理準備上有所欠缺。

  “總有同學問我,大家都在考公務員,自己也需要試試嗎?”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創業中心主任蘭建華經常遇到有類似困惑的學生。“找工作之前應充分了解自我和市場需求,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破除盲目從眾、隨大流的就業誤區。”

就業多樣化呼喚“強保障”——

  小程序開發員、互聯網營銷師、直播帶貨員……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自由的工作狀態、潛在的發展機遇,使這些新興職業越來越受到高校畢業生的歡迎。

  “又是一個點讚超出預期的視頻!”“這期視頻讓我漲粉1300多人呢!”這是中國傳媒大學大三學生芙蕖(化名)的“創業日常”,作為一名嗶哩嗶哩視頻平台的博主,他創作的二次元動漫作品圈粉無數,幫他掙了不少零花錢。

  “畢業後我打算繼續發揮個人優勢,做自媒體創業。”但芙蕖也坦言,幹這行最擔心收入不穩定,缺乏足夠保障。

  目前,就業形式多樣化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顯著特點,但不少靈活就業者卻在社保覆蓋範圍之外。“後顧之憂”讓不少學生打了退堂鼓。

  “新就業形態引發傳統勞動關係的變革,組織方式、就業觀念都亟須更新。相比之下,在從業者權益保護、社會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麵還有短板,相關配套服務有待加強。”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孫立會說。

統籌施策:護航高校畢業生就業之路

促發展,打造高質量就業崗位“蓄水池”——

  當前,新質生產力正在引領就業市場發展新方向,以“低碳化”為代表的綠色經濟、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和以“品質化”為代表的新消費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崗位需求和就業機會。

  “應加快推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引導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到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地區施展才華。”北京市教委高校學生處處長王棟建議。

  西部計劃誌願者唐懿飛目前正在新疆塔城地區從事基礎教育誌願服務工作,他在當地開展的“送課到校”“特色社團”等活動,受到師生好評。像唐懿飛一樣,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通過“三支一扶”、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大學生鄉村醫生等項目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梁豔告訴調研組:“基層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人才支撐,勞動社保、社區管理、農村電商、養老服務、農業科技、社會工作等很多領域都是大學生的用武之地。”

  “應暢通高校畢業生在基層的成長路徑,構建下得去、留得住、幹得好、流得動的長效機製。”曾多次赴北京高校招募畢業生的四川自貢榮縣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祁思越建議,應創造成長成才的有利條件,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拓寬晉升渠道,健全激勵保障機製,引導高校畢業生心向基層、紮根基層。

  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應發揮好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在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麵的作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晨認為,一方麵要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通過就業補貼、擴崗補助、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穩崗拓崗,釋放活力;另一方麵要引導畢業生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作用和貢獻,轉變擇業觀。

強教育,優化高水平人才供給“產業鏈”——

  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

  “高等院校應加快構建‘招生—培養—就業’聯動機製,推動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新業態、職業崗位新要求、就業工作新動向相掛鉤。”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黃晨建議,依據招生形勢、就業需求、人才培養優勢來優化辦學資源配置,推動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匹配。

  目前,不少地方探索形成了高校與科研院所、高水平企業聯合培養模式,通過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秦皇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輔導員陳琳表示:“對於職業院校來說,需精準把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定位,構建以培養技能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主的教學體係,主動融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

優環境,完善高效能就業服務“大循環”——

  今年畢業求職季,除了傳統的線下雙選會,各種新形式新舉措輪番亮相。

  在廣東廣州,“春風送崗促就業,精準服務助發展”專場雲招聘活動一次性發布了2400多個崗位需求;浙江寧波推出了校招獵頭服務,扮演就業“紅娘”角色,對接聯係高校二級學院,在畢業生、用人單位間主動架起“鵲橋”……

  “應繼續在強化就業供需匹配上下功夫,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做到線上線下協同發力,讓就業信息更精準暢通。”寧波人才發展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孟雪說。

  此外,調研組還發現,不少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遭遇過虛假招聘、違約金不合理、模糊勞動報酬等問題。共青團杭州市委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部部長陳楠表示,就業工作涉及部門條線、工作板塊多,應加快健全統一領導、分工負責、部門聯動、高效運轉的就業協同配合機製,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維護畢業生求職就業的合法權益,幫助畢業生走出求職權益“小白”的困境。

  畢業生就業服務不是就業部門一家的“門前雪”,而是需要全社會協力演奏的“交響樂”。

  “就業服務不是單純的服務,而是在大育人格局中讓學生體會到黨和國家、學校、社會等各方用心用情引領、保障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方式。”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輔導員楊小麗說,學校、老師要做好畢業生思想觀念的引路人、能力提升的鋪路人、政策服務的對接人。(作者: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中國人民大學調研組:丁莉婷、任昊晨、王詩龍、李博洋;本報記者肖人夫、盧重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