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電子信息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全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教融合發展大會暨全國職業院校電子信息係主任年會開幕式上發布2022-2023年產教融合優秀實踐案例。此次案例發布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更好支撐服務經濟社會全麵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為導向,重點聚焦深化機製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建設實訓基地、拓展融合模式、落地創新載體等方麵。入選案例共10個,分別來自8家職業院校和企業,由工信行指委電子信息分委會秘書處組織委員推薦和專家評議產生,具體如下。
案例一:電子信息專業群產教融合創新與實踐
推薦委員:張曉娟,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
案例摘要: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積極響應國家“雙高計劃”的政策和要求,創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校企聯合育人機製,踐行現代學徒製育人體係,創新“三環六步兩重五結合”教學模式;深化校企合作,牽頭成立吉林通信行業職業教育集團;對接產業鏈,創建“開放共享型”教學資源平台;校企師資“雙向流動”,互聘互用,打造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培養體係。通過開展一係列項目建設,完善了電子信息專業群專人才培養體係建設,學院人才輸出質量大幅度提升,服務行業產業能力進一步增強,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麵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發展之路。
案例二:創新中國特色學徒製培養體係,打造5G現場工程師育訓高地
推薦委員:王磊,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
案例摘要: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作為國家級現代學徒製改革試點專業、河南省首批現代學徒製示範點專業,近年來與浙江八方電信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創新中國特色學徒製培養體係,在健全校企協同育訓製度體係、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創新“個性化”“全人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1+X”課程體係、打造“結構化”教學團隊、共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開展社會服務等方麵開展實踐探索,培養了一批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5G現場工程師,為國家“新基建”戰略和經濟社會全麵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撐。
案例三:“信創”引領機製創新,打造產教融合新模式
推薦委員:彭勇,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智能工程學院院長
案例摘要:響應國家“信創”戰略,以“信創”引領機製創新,打造產教融合新模式,培養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一是構建信創校園治理模式,深度推進產教融合。構建數字校園雲基座,集中管理、共享和優化校園信息化資源;製定治理製度,明確目標、策略、工具、資源、利益、監督和評估。二是改革體製機製,實施信創人才培養。依托中國電子集團,設立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創新產教融合工作機製;構建中國電子係列產品和技術的信創三層架構課程體係;打造信創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特色化示範軟件學院、企業教師流動工作站等平台;開展現場工程師培養;組建跨專業教師團隊,設立研究所,推進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融合校園和企業“信創”文化,促進專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機結合。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學校治理安全、效率和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獲獎、促進就業等方麵成果豐碩;學校在“信創”產業人才培養領域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教育環境和職業發展機會。
案例四:南山職教集團-優必選公共實訓基地
推薦委員:李曉明,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教融合總經理
案例摘要:為了切實貫徹國家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政策,優必選科技和深圳市南山職教集團從2021年開始進行公共實訓基地方麵的合作,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逐步深入。通過校企聯合製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專業方向及人才培養;校企聯合開發課程資源,並共同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開展1+X證書認證培訓及考核,指導學校學生參加智能機器人賽事活動;引產入教,開展企業相關技術服務;政校企聯動,規劃南山區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基地。旨在共同構建職教、培訓、實習、就業一體化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輸送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案例五:揚州市江都區職業教育集團-優必選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基地
推薦委員:李曉明,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教融合總經理
案例摘要:結合揚州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及機器人+行動計劃,優必選科技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龍頭企業麵向人工智能等新型產業人才的需求,與揚州市江都區職業教育集團合作,落地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基地,通過整體規劃分階段建設AI 職業教育課研中心、AI 人才認證中心、AI 人才教育運營中心、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實踐中心、引產入教的方式,打造集真實生產、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範性、國際化”人才創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工藝,旨在搭建以政府為主導、以產業為主體、以院校為支撐的人才生態,構建揚州市聚才育才一流載體,助力揚州打造成為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新標杆。
案例六:實施“認證驅動、靶向培養、人職匹配”的華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新模式
推薦委員:戴毅,深圳市訊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案例摘要:2020年12月,深圳市訊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廣東科技學院共建華為ICT學院,雙方圍繞“立足東莞、服務廣東、麵向全國”的建設定位,秉承“內在需求+成果建設”的目標,遵循“結構化+係統化+階段化”的合作原則,通過專業共建方式引入華為生態用人標準、華為認證體係架構。實施“認證驅動、靶向培養、人職匹配”的華為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已初顯成效。其中軟件工程專業立項為國家級一流專業,網絡工程專業立項為廣東省一流專業,累計培育了協同育人講師32名,58名HCIE華為認證專家,300多+名HCIP高級工程師。2023年,廣東科技學院被評為“卓越華為ICT學院”,就業率99%以上,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高水平的技術支撐和人力資源保障。
案例七:“雙高”建設背景下校企協同培養ICT信息技術人才
推薦委員:戴毅,深圳市訊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案例摘要:以“雙高”建設為契機,深圳市訊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於2021年展開深度產教融合,共同培養ICT信息技術人才。企方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教學改革、訂單培養、就業服務方麵深入參與,落實“雙主體、多選擇、三遞進”的培養機製。圍繞軟件技術專業群,按照 ICT 產業“雲、管、端”三大領域的用人要求,建設5個ICT崗位技能訓練中心,1個人工智能科研中心。並實施學徒製培養、構建 “教師+工程師”混編教學團隊、建設優質教學資源、職業認證培訓麵向學生全覆蓋,通過“雙高”建設全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多措並舉助力做強職業教育,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區域高地,創新企業文化。
案例八: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情境化實踐教學
推薦委員:管連,北京曾益慧創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教育研究院院長
案例摘要:自2018年開始,為了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北京曾益慧創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同打造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並啟動“基於真實產業案例的情境化實踐教學”教改項目。雙方以培養滿足產業需要的畢業生這一終極目標,堅持OBE原則,經過4年的努力在專業建設、教學資源包建設、學生培養質量、打造雙師團隊、大賽成績等方麵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校企聯合打造“基於產業需求”的實踐課程體係和“基於真實產業案例的情境化”實訓環境,完成基於情境化實訓環境的崗賽課證融通國家精品課程、實訓教學案例產品的開發。本教改項目中沉澱下的方法論和最佳實踐對於指導深化校企合作有明顯的借鑒和推廣意義。
案例九: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共育5G+現場工程師
推薦委員:孔雷,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行業副總監
案例摘要:2019年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與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科移動”)在5G新技術應用方麵達成合作意向。2020年依托中信科移動的移動通信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校企共建虛實結合的仿真平台。2021年校企傾力創建具有全國示範效應的5G+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以服務產業與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中信科移動技術儲備為支持,依托學校優質教學平台,共同打造5G+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構建真實網絡建設的工程項目場景,實現專業教學與產業工程的深度融合。5G+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成以來,融合校企優勢資源,雙方實施雙元協同育人,共同培養5G+現場工程師,為產業輸送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充分發揮了社會服務功能,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成效顯著。
案例十:北大荒XR產業學院
推薦委員:項征,哈爾濱愛威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案例摘要:北大荒XR產業學院是哈爾濱愛威爾科技有限公司與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共同建設成立,以服務黑龍江省X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產業人才培育為契機,以提升XR產業服務龍江新經濟能力與水平為目標,針對“產學研用”雙向交流合作、實施“雙主體”人才培養、對XR+智慧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人才等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長效機製,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有效銜接,實現學校與產業之間信息、人才與技術資源共享,實現從企業項目進入學校課堂,通過XR技術專業和傳統農業之間的聯係,實現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團隊雙師化、教學場景公司化、教學環境職業化,教學成果商業化,達到企業、學校的雙方共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