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最近幾天,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發布2023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招生簡章都提到,要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選拔一批有誌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進行專門培養,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輸送後備人才。
教育部官網顯示,強基計劃也稱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於2020年在有關高校開始實施,主要選拔有誌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基礎醫學、育種及曆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此前披露,截至2022年9月,強基計劃共錄取新生1.8萬多人,有關高校普遍反映,強基計劃確實選拔了一批優秀學生。
來自教育一線的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對記者說:“這三年,各個試點高校選拔了一批對於基礎學科研究有誌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生。同時也在積極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比如實行小班化、導師製,探索了本研銜接的培養模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曆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年以來,中央提出要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係,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後備力量。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還不夠充分。明東指出,部分高中畢業生缺乏自我認知能力,麵對基礎學科專業選擇時,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和清晰認知。
明東表示:“很多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在中學階段對自我的認知普遍是不足的,尤其是缺乏獨立辨別方向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很難甄別強基計劃裏到底哪些是真正有誌向的學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功利化的傾向,把強基計劃當成進入心儀名校的跳板。
熊丙奇說:“比較典型的是,有的學生沒有基礎學科的興趣,為了進比較好的大學才選擇強基計劃,想以更低的分數進入更好的大學,所以選擇了基礎學科專業。”
為了解決強基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明東建議試點高校把強基計劃覆蓋範圍延伸至初高中,建立生源基地,開設先修課程,讓真正熱愛基礎學科的學生更早明晰方向。
明東說:“早著手、早選拔、早培養,這樣有利於提升選材的精準度,把我們的觸角盡可能早地延伸。不僅僅是選拔,在延伸的過程中也是引導,讓真正有興趣的孩子能夠浮現出來,為培養基礎學科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能夠引導學生明確且堅定基礎學科研究的誌向。”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說,希望參加強基計劃或有誌於從事基礎研究的學生,能夠培養自己“坐冷板凳”的精神。
田軒說:“確實看到很多學生不想或者中途放棄從事基礎學科研究。客觀上講,做類似於基礎性的研究,需要能坐穿‘冷板凳’的精神,不會受外界的幹擾。專注某一個研究問題,不斷地攻關,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試錯,才有可能捕捉到那些瞬間的靈感,實現從‘0到1’的突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