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破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就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拿出更為有力的舉措。
近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
如何破除教師發展深層次體製機製障礙,實現教師隊伍從基本支撐向高質量支撐轉型?如何充分發揮好人才戰略資源作用,堅持正確的人才使用導向,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製改革,推動各類人才“帽子”、人才稱號回歸榮譽、回歸學術的本質?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有哪些新舉措?高校教師職稱製度有哪些重要改革?高校教師職稱評價破“五唯”之後,怎麼立?1月27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相關問題作出回答。
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師風建設為首要任務
針對當前高校教師隊伍仍存在個別教師思想政治意識淡薄、師德失範、教書育人能力亟待提升的情形,《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強化高校教師“四史”教育,明確製度化要求,在一定周期內做到全員全覆蓋,引導廣大教師厚植信念情懷。推進常態化師德培育涵養。將各類師德規範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全員培訓必修內容,達到一定學時、考核合格方可取得高校教師資格並上崗任教。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要建立健全師德違規通報曝光機製,依托政法機關建立的全國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庫,嚴把教師職業入口關。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製高點,高校教師是製高點的製高點。”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認為,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是一個階梯式進步、不斷發展優化的過程。高校應根據要求,係統梳理學校相關製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製,多維度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營造靜心教書、傾心育人、潛心治學的良好氛圍。
推進高校人事製度改革為突破口
堅持正確的人才使用導向是大學治理體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核心抓手,是教師隊伍永葆創新活力的核心密碼。完善現代高校教師管理製度,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切實保障高校教師待遇,吸引穩定一流人才從教。《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高校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辦學實際需要,自主製定教師聘用條件,自主公開招聘教師。不得將畢業院校、出國(境)學習經曆、學習方式和論文、專利等作為限製性條件。
落實高校內部分配自主權,要結合實際健全內部收入分配機製,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向紮根教學一線、業績突出的教師傾斜,向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傾斜,向從事基礎前沿研究、國防科技等領域的教師傾斜。把參與教研活動,編寫教材案例,承擔命題監考任務,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就業、創新創業、社會實踐、學生社團、競賽展演等情況計入工作量。激勵優秀教師承擔繼續教育的教學工作,將相關工作量納入績效考核體係。不將論文數、專利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直接掛鉤,切實發揮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不斷完善教學質量評價製度,繼續強化教學業績和教書育人實效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要繼續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製,推進代表性成果評價,探索引入貢獻評價機製,突出質量導向,切實發揮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積極營造寬容失敗的學術環境,進一步凸顯鮮明的評價導向,牽引教師隊伍建設持續高質量發展。
細化落實教師評價改革為關鍵路徑
1986年中央職稱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轉發國家教育委員會《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試行條例》等文件,建立了高校教師職稱製度,對調動廣大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完善高校教師職稱製度的需求日益迫切,仍存在評價標準和評價機製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進一步鞏固成果、改革完善。
《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製度改革等6項舉措,出台高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完善教師職稱評審標準,分類設置評價指標,確定評審辦法;破除“五唯”和論文“SCI至上”。建立院校評估、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和教師評價政策聯動機製,優化、調整製約和影響教師考核評價政策落實的評價指標。
破“五唯”之後,評價標準怎麼立?《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落實高校職稱評審自主權,圍繞健全製度體係、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製,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高校教師職稱製度。
突出教育教學能力和業績。加強教學質量評價,把課堂教學質量作為主要標準,嚴格教學工作量,強化教學考核要求,提高教學業績和教學研究在評審中的比重。規範學術論文指標的使用,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情況、期刊影響因子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SSCI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核心是評價研究本身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
同時,建立重點人才綠色通道,引導教師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注重工作實績,其工作成果不簡單以發表論文、獲得獎項等進行比較評價。對取得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突破、解決重大工程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作出重大貢獻的教師以及招聘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等,在嚴把質量和程序的前提下,可製定較為靈活的評價標準,申報高級職稱時論文可不作限製性要求,暢通人才發展通道。
“健全教師考核體係。堅持‘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通過綜合評估師德師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隊伍引育、團隊建設等情況,不以量化管理來製約教師的創造力,鼓勵優秀學者勇攀學術高峰。”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認為,隻有堅持多主體多元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才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推進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激勵和引導高校人才隊伍堅守初心使命、矢誌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
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
《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一方麵強化青年教師培養,一方麵支持用多種方式切實解決青年教師後顧之憂,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
“建立青年教師多元補充機製,大力吸引出國留學人員和外籍優秀青年人才。鼓勵青年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和到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訪學。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根據學科特點確定青年教師評價考核周期,鼓勵大膽創新、持續研究。”
“通過發展租賃住房、盤活挖掘校內存量資源、發放補助等多種方式,切實解決青年教師的住房困難。鼓勵采取多種辦法提高青年教師待遇,確保青年教師將精力放在教學科研上。鼓勵高校與社會力量、政府合作舉辦幼兒園和beplay體育手機,解決青年教師子女入托入學問題。”
“深化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的評價改革,目的還是要摒棄浮躁和功利之心,營造良好環境,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使教師這一立教之本更加穩固、興教之源愈加豐盈。”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劉益春說。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