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李誌民:高等教育要調結構,控規模,提質量
2024-02-21 11:51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作者:

本文是應邀為《渭南師範學院學報》撰稿,原文刊載於《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第39卷 第1期),P1-5


高等教育要調結構,控規模,提質量

李 誌 民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北京 100084)

  高等教育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引擎,在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和我國人口出生率急劇下降的背景下,麵臨著調整結構、控製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需求。一方麵,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社會各行各業的巨大變革,原有的學校和專業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用人的需要;另一方麵,出生人口的減少以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也對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

  我國高等教育瞄準世界一流標準,快速建成了一批高層次大學和學科,培養出了一批高素質人才,切實助力了我國的強國建設戰略。如今國內外經濟發展紛紛放緩、國家發展麵臨新的“卡脖子”難題,人口出生率下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這些大環境的轉變,迫使高等教育發展要轉變思路,進行結構性調整。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以國防軍工、財經政法為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高校,也有地質、礦業、冶金、石油等特色專業的高校,但仍有大量常見專業還沒有自己優勢的高校。學科設置過於分散、地區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仍然突出。例如,由於考試成績和學費等原因,造成高校在校藝術類學生占比超過 10%,管理類在校生占比超過 15%,除個別藝術類名校外,還未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藝術類、管理類名校聯盟。

  高等教育應主動適應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逐步進入信息文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變,對此,每個高校都應認真思考自己今後的定位,特別是對那些招生占比大、社會需求少,又不是學校優勢學科的專業,要堅決調減招生計劃。參考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曆程,在未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壯大,不斷催生出大量新業態,這些全新業態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設置,能夠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新業態需求側有效對接。因此,除去頂尖的幾所大學外,學科專業排名的重要性將會大於學校排名,成為學生擇校的首要考慮因素。

  我國高等教育主體結構和布局是在窮國辦大教育的時期形成的[1],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和不合理性,如學科設置過於分散、地區分布不均等問題較為凸顯。為了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改革。

  (一)調整學科專業設置

  要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設置相應學科和專業,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新工科的出現是建立在新經濟、新興產業的基礎之上。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職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發生變化,而學科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載體,必須順應發展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創新醫學人才教育模式,實現醫學從“生物醫學科學為主要支撐的醫學教育模式”向以“醫文、醫工、醫理、醫 X 交叉學科支撐的醫學教育新模式”的轉變。[2] 新農科建設要主動布局新興農科專業,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推進農科與理、工、文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人文社會科學要與自然科學交叉融合形成文理交叉、文醫交叉、文工交叉等新興領域,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家。在學科專業調整過程中,不能因師設課,堅決取消與時代發展嚴重不適應的課程,優化學科結構,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二)優化高校區域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3],把我國建設成為高等教育強國需要構建高水平高等教育布局結構[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周期已經結束。[5]依據近 20 年的人口出生數量看,2034 年之前高校的生源數量每年會維持在現有水平或有少量增長,但 2034 年之後大學的生源將持續下降,每年都會減少 100 萬以上。從現在到 2034 年,僅有 10 年的時間,留給高等教育調結構、控規模的時間並不多,我們要有緊迫感。要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引導高校在區域布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促進資源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整體水平。

  (三)加強產學研用結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進行了專章論述,強調產教融合、科教融彙,高校應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實現產學研用互動互聯。整合高校與企業優勢資源,鼓勵企業深度參與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類學校,培養大批大國工匠。通過企業和用人單位反饋,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 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二、建立對大學的淘汰機製

  科學的淘汰機製是保證質量的重要前提,各行各業都有必要的淘汰機製。為了保證畢業生質量,大學製定了淘汰學生的相關規定;為了保證教學和科研水平,不少大學也製定了淘汰教師的辦法。為了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製定淘汰大學的相應製度。

  我國高等教育缺乏活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沒有建立淘汰大學的機製,應該改變學校辦好辦壞都不會被淘汰的體製。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有嚴格的準入製度,從大學的建立、管理體製(中央部委部管理、省市管理等)、更名以及升格等無一例外都需要層層審批。隻要有準入製度就應該有退出製度,這是管理學的基本理論。[6]從曆年的教育年鑒統計數據看,我國大學的數量一直處於變動中,通過合並、改製等途徑,更名了一些大學,但總體數量基本呈現增長態勢。截至2023 年6 月,全國高等學校共有3072 個(未包含港澳台地區高等學校),其中普通高校 2820 所,提供本科以上教育的大學是 1275 所。然而,沒有哪所大學被淘汰。企業可破產,股票可退市,大學為什麼不能淘汰呢?

  據報道,中國台灣省中州科技大學主動申請停招、宣布解散,辦理時間為 2023 年 7 月 31 日。這所科技大學的倒閉給大陸高校敲了警鍾。曾經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擴招的大陸院校,如今也紛紛進入到招生數量下降、錄取後新生不報到率逐年增長、專業設置高度趨同的慢增長階段。

  除了上述提到的,高校也要參考企業實行“末位淘汰”、允許倒閉退出等機製以外,無限擴張的高校規模是急需被按住的另一端。如果再擴張規模不僅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加劇國家和省市財政負擔、增加運營難度,更降低了高校之間的辨識度和競爭力。要從動輒追求綜合性大學,開設幾十個學院、數百個學科專業的巨無霸,變成更聚焦專業優勢的精品學府。

  4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先進的生產力要素淘汰落後的生產力要素。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國家戰略,主要是從高層次上發展高等教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要發展高層次大學和高水平學科,還要淘汰低層次不合格的大學。政府主管部門要製定相應規劃,有計劃地讓一些辦學水平差、招生困難的學校終止辦學。教育主管部門要未雨綢繆,積極適應信息社會教育形態的變化,製定相應的過渡政策。大學也不要自欺欺人地宣揚自己辦學條件好、教學質量高、招生不困難等,要清醒地認識到,新一代大學生追求的是學習效果而非學曆結果。

 三、大學要盡快適應人類文明社會轉型

  當今社會,海量資源在網絡上都能被便捷獲取,傳統大學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如果學習者能用極低的成本在網上獲取高水平學術資源,學到知識和技能,提升思想修養,那麼大學所能提供的課堂教學與考試的價值何在?大學應思考,除了一紙證書外,高等教育帶給學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人們為什麼要付出時間和學費去大學聽傳統課堂教學效果差的課呢?大學要麼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要麼麵臨招不到學生的尷尬。

  高等教育發展要麵對來自信息技術發展的衝擊,當課堂從傳統的物理空間逐步轉移到電腦等各種電子設備上,優質的課程內容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製呈現在任何終端屏幕上,其普及的動力可想而知。有學習需求的人根據需要,隨時可以在網絡上聽課,數字文憑呼之欲出。此外,網絡課件資源迅速增加和升級方便;視頻等多媒體形式更加形象直觀,學習效果更好;網絡搜索查找資料比起翻閱紙質文獻來具有更大的優勢;在屏幕上加批注標記、下載收藏、總結參考、鏈接分享傳播,這些都是傳統課堂無法比擬的。

  以往傳統的學科劃分已經無法滿足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此,高等教育要聚焦新技術、新業態等學科發展前沿與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積極創新教育模式,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培養具備廣泛知識儲備和跨學科能力的人才,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提供智力支撐,以應對信息社會的挑戰;高校要充分發揮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職能,以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現實問題與緊迫需求為導向,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四、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

  教育質量和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實力的重要標準。高等教育要重點關注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教師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資源,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教育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等教育的靈魂,提高教師素質對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關鍵作用。高校要準確把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時代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選拔,引進國際一流的教育教學人才,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能力好、人才培養水平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麵改革教師管理評價製度,營造有利於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環境,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兩會、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教育部《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文件精神,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手段改革創新,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與信息時代發展相適應,推進課程體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麵的改革,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麵發展,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加強科研創新

  科研創新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高校要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幹意見》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支撐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加大對科研項目的投入,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工作,研究真問題,做真學問,以高水平的科研推動教學水平提升。

  (四)提高教師數字素養

  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重在提高教師數字素養。2022 年 12 月,教育部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7]行業標準,明確了教師數字素養的核心內涵和指標框架,為建設教師數字素養培訓資源、開展監測評價提供了依據。高等教育機構需要提供充足的培訓和支持,以幫助教師提高數字素養和教學能力。

 五、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盡管目前出現了逆全球化的思潮和行為,但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不會逆轉,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各國發展的共同趨勢。[8]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的全麵發展。為了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一)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鼓勵高校教師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項目,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視野的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通過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國可以培養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這些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將具備在全球範圍內工作和領導的能力,為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在國際化進程中,中國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資源,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二)提高我國高校的國際影響力

  通過參與國際科研項目和合作科研,中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可以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和創新思路,推動科研創新,提升學術水平。在與歐美等國家合作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時,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教學合作。要加強對外宣傳,展示我國高等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提高我國高校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完善留學生政策

  要進一步完善留學生政策,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學生來華學習,促進文化交流和人才培養。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有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和地位。通過吸引國際學生和國際合作項目,我們可以展示教育實力和文化魅力,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可和尊重。通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貢獻。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不斷加速,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關鍵結合點,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為了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涉及教育理念更新、資源優化配置、製度創新等多方麵工作的複雜係統工程,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持續努力。

 參考文獻

  [1] 戴井岡,邱國華,杜瑛,等.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布局結構分析與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2005(9):5-11.

  [2] 徐娟,李永生,張雲鵬,等. 新醫科背景下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生物信息學專業特色課程體係[J]. 高教學刊,2021(21):85-88.

  [3]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報,2018-09-11(1).

  [4] 張德祥,賈梟. 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優化路徑:基於資源、能力、公平的視角[J]. 現代教育管理, 2022(5):1-9.

  [5] 張萬朋,王千紅. 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經濟學分析[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31-36.

  [6] 包水梅,常喬麗.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政策運行機製:香港的經驗與啟示[J]. 教育發展研究,2016(23):56-66.

  [7] 教育部關於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的通知[EB/OL](.2022-12-02)[2023-11-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 446634.html.

  [8] 陳學飛. 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誌民,男,山東東明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兼任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科研管理、教育信息化等研究。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
beplay2網頁登錄 2022-12-17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