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建設教育強國,大學何為?同濟何為?
2023-12-13 17:49
beplay2網頁登錄
作者:

在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接受了beplay2網頁登錄的專訪,就教育強國建設、“雙一流”大學的使命與責任、土木建築類專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等問題,分享了他的觀點,以及同濟大學的實踐。

做好、做強優勢學科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beplay2網頁登錄:“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麵對時代的變革,在推動國家、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麵,我們的高校承擔著什麼樣的使命?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彭震偉:同濟大學建校於1907年,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誌,在出席同濟大學百年校慶時指出:“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一百年,是與祖國科教事業心手相牽的一百年,是與上海城市發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這三個“一百年”,既是對同濟大學百年辦學經曆的總結,更是對包括同濟大學在內的所有高校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的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出了要求——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

  可以看出,這個要求與對同濟“三個一百年”的定位是一致的。同濟大學在2007年之後的辦學過程中,也始終遵循著“三個一百年”的要求,這也正是對“大學到底應該幹什麼”“大學應該發揮什麼作用”的回應。

  作為985高校或“雙一流”高校來說,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工作:

  第一,要加強基礎研究,解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科技發展當中“卡脖子”的科學技術問題。想要做好這一點,就要重點做好、做強相關優勢學科及研究工作。要加強有組織科研,持續推進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目前,同濟大學在複雜工程建設、工程防災減災、城市交通、人工智能、深空探測、深海研究、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比如,獲批建設了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自主智能無人係統前沿科學中心兩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在深海研究領域,牽頭建設了海洋領域唯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在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幹細胞、結核病防控等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2020年,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這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同濟師生的光榮,學校測繪學科為我國嫦娥三、四、五號和火星天問一號著陸懸停避障和著陸緩衝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二,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高校作為科技、人才與創新的策源地和交彙地,理應服務於國家的發展戰略。

  作為985高校和“雙一流”高校,同濟大學積極用學科特色和優勢來支撐國家和區域的建設。比如,為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同濟大學率先牽頭成立了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聚焦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綠色低碳發展新範式提供“同濟模式”。作為地處上海的高校,同濟大學與上海市發展同舟共濟、同頻共振。例如,依托同濟建設的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聚焦超大型城市在數字化轉型中的理論問題和技術問題,助力上海打造國際數字之都。學校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脫貧“摘帽”,在滇西大地上書寫了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此外,學校還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一大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貢獻了“同濟智慧”。

beplay2網頁登錄:說到學科特色和優勢,作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麵向未來,同濟大學在學科建設和布局方麵有什麼樣的考慮和舉措?

彭震偉:麵向未來,在學科建設方麵同濟主要有兩個方麵的考慮。第一,我們的優勢學科要進一步加強。同濟的學科布局,在116年的發展進程當中,已經形成了非常有特點的學科體係,工科、理科、文科和醫科四大類學科各有特色,這是我們未來發展中需要堅持的方向。

  第二,在學科的發展過程當中,要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以及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當中,我們有8個一流學科,基於這8個一流學科,我們構建了8+2的學科體係。這個體係包括8個一流學科領銜的8個一流的交叉學科群,以及2個支撐性學科。第一個支撐性學科是馬克思主義,它引領和指導我們如何去培養人才,如何培養出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這是最高層麵的要求;第二個支撐性學科是人工智能,它本身是一個學科,同時也在賦能其他學科。

  因此,同濟大學在學科發展過程中構建了8+2的學科體係,作為未來整體架構的基礎。從根本上來講,這個架構正是在回應國家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中國要建設教育強國,大學何為?同濟何為?

土木建築類專業建設要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beplay2網頁登錄:同濟的土木建築類專業作為國內的翹楚,是非常有特色和優勢的,也備受關注。近幾年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全國範圍內土木建築類專業的報考人數呈現下降趨勢,同濟這方麵情況如何?對土木建築類專業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前景,您怎麼看?

彭震偉:非常好的問題,也非常有指向性。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強調一下,專業的設置以及人才的培養始終要和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實際上,同濟大學每年都在動態調整專業設置的數量與內涵。

  例如,在土木專業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智能建造”這一新興專業。另外,機械類專業作為傳統專業,現在要融入數字化元素,就要進行更新調整和學科交叉。

  近兩年來,對於土木建築類專業,社會反響不像前幾年那麼熱。我想借此機會向社會作一個說明,實際上,建築類專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不可能沒有需求,今後的需求隻會越來越多,且對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那麼,我們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怎麼應對這種需求的變化?這也是與全國眾多開設土木類專業高校的一個交流。首先,我們需要練好內功,明確未來土木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是什麼?因為需求在不斷變化,如果我們還是按照過去幾十年的培養模式來做,勢必走入死胡同,因此必須作出改變。近年來,同濟大學已經在推動的建築業的BIM(建築信息模型),以及CIM(城市信息模型),從建築到建造,再到城市的智能化、信息化,通過與新技術的結合來不斷地調整、完善相關專業的培養模式。

  另外,當前的學科發展,越來越注重交叉融合。那麼,我們究竟是傳授給學生一堆知識,還是教會他們掌握學習知識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我認為我們更應注重“授之以漁”。

  同濟大學也在做相應的分析,就是麵對目前社會上對於土木專業、建築類等專業的認識,我們怎麼來做調整?不能簡單地把專業停掉,那樣的話又是走入另外一個誤區,走進一條死胡同了。我們恰恰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完善專業的知識結構與培養體係。實際上,同濟大學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新生院”模式的設置,就是通過“三大類”——大類招生、大類培養、大類管理,來加強學生的基礎。通過大類培養,學生能夠適應更多社會發展當中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當中找到自己能力的確定性內容,然後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從1989年進入大學任教至今,對於土木建築類行業的發展一直是充滿信心的。

beplay2網頁登錄:挑戰本身也是機遇,是往更高質量發展的契機。

彭震偉:是的。

beplay2網頁登錄:謝謝您。

  (以上為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彭震偉在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的訪談實錄)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