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並發布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新增了“中國古典學”專業,成為了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設立該專業的高校。該專業的培養單位為人大國學院。
“中國古典學”是一門怎樣的專業?
“中國古典學”是以中國古代經典研究為主要的教學和研究主體,以古代中國的本體研究為目標所設立的新專業。
在研究方法上,“中國古典學”更加強調繼承中國傳統學術方法,入乎“小學”,參稽“漢學”,出乎“大學”,在中國傳統文獻學的基礎上,加強對於中國古代經典的詮釋;同時,“中國古典學”還重視古代中國境內其他民族曆史語言文化的研究,推廣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下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觀念。
中國古典學專業,旨在培養精通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和古代經典,掌握中國傳統學術路徑,熟悉中國古典知識體係,具備世界人文學術視野,善於從大人文的視角從事古代中國研究的學生。學生經過專業學習,能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並具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
中國古典學專業有哪些特色課程?
中國古典學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周易研讀》等大量經典研讀課程,以及《中國古代術數》《校讎學》《小學基礎》《中國古典學史》《中國古典詩文寫作》《歐亞古代文明》《歐亞古代語言文字導論》等課程。
同時學院開設有大量不同方向的選修課程,這些課程圍繞中國經典,既聚焦儒家典籍,也兼顧其他漢文文獻;既注重漢語經典,也關注滿、蒙、藏、西夏、察合台等少數民族的曆史語言文獻;既關注中國境內的典籍和考古材料,也密切注意中亞、歐洲的古典文獻和考古發掘。與之相配套的實踐學習包括遊學、讀書班、共研課題、古琴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習得等。
學院通過全新的學科規劃和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實現本碩博知識與課程縱向貫通,為本科生的校內校外、國內國外升學、就業打下紮實基礎。
中國古典學專業有哪些特色培養措施?
一是本碩培養七年貫通。有別於現有其他人文學科的課程體係,國學院的課程設計以目錄、版本、校勘、文字、音韻、訓詁等“小學”課程為基礎,引導學生打下堅實的文獻學和曆史語言學根底,最終引導學生進入“大學”即經典解讀與詮釋的領域,實現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依照學校製度,凡本科階段學習成績優良者,均可獲得碩士研究生推免資格。
二是五育並舉。通過科學且具備前瞻性的培養體係,不僅注重學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培養,還設計有專業課程、實踐訓練、係列競賽、學術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美育、體育和勞育。
三是重視基礎,突出融通。注重古代語言功底和文獻分析能力的培養,前者通過設置豐富的古代語言文字選修課程來實現;後者通過安排大量原典精讀選修課程及專題讀書班來實現。
四是全時段導師製。按照雙向選擇與統一協調的原則,從本科一年級開始,為每位學生安排學業導師,幫助學生規劃知識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文獻和撰寫論文。
五是知行合一。學院開設古琴研習、古文字和古印章摹刻、中醫與武術研習等學術實踐課程;本科階段將有一定學分要求的遊學實習,由資深教師帶學生赴外地學習考察。
中國古典學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其前提是兩個結合,這將成為今後政府各機構、企事業單位、媒體、出版社以及新興數字人文產業的發展重點。
中國古典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正是具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能力,具備深厚的古代文化基礎的新一代青年。國學院培養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中95%以上都會進入這些單位從事相應的工作,發揮自己的能力。
目前,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各地高校、研究單位、文化單位都亟需大批能夠在人文學術領域進行綜合性研究並且整體性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年輕學者,未來學院的博士畢業生90%以上會進入各地高校和研究單位從事學術研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