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強調要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深化體製機製改革,統籌推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標誌著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實質性啟動。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指明前進方向,意義非同一般,作用非同尋常,是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基本遵循。
2015年8月啟幕的“雙一流”建設,既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平穩延續,更是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部署和政策創新,是黨之大計、國之大政。 “雙一流”建設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標誌工程,是支撐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關鍵工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全局的頂梁大柱。認清這個戰略定位,錨定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和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始終保持戰略定力,至關重要。對承擔“雙一流”建設任務的高校來說,這既是學校的實力和榮光,更是學校的責任和使命。
“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按照“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杆、以改革為動力”的建設原則,各項工作有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效明顯。在首輪“雙一流”建設的總結和成效評價中,專家們普遍感到:經過不到五年的建設,各方麵的發展都顯著超越曆史同期,國際可比指標的進步都顯著快於其他國家,呈現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探索發展中大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上開啟了新的曆史征程。
毋庸諱言,“雙一流”建設工作也不盡善盡美,存在著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科研創新能力不足、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足、資源配置需要優化等問題。但是,國內外相當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在過去的幾年內,教育和科研體係的發展是令人尊敬的;中國有希望成為教育強國、成為重要學術來源國。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如何深入推進“雙一流”高質量建設?要錨定目標,保持定力,在已有成績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穩中求進”:“穩”在堅持正確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特色一流,堅持服務國家,堅持持續投入;“進”在直麵問題挑戰,聚焦難點、突出重點、找準突破點,勇於改革創新,努力做到“九個更加”:
——黨的全麵領導更加堅強。黨是“雙一流”建設的領導力量,要加強黨對“雙一流”建設的全麵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治理體係,把黨的領導貫穿於“雙一流”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麵。特別要把握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定位,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學校和學科文化建設,把好方向關、政治關、質量關,建設好協調推進的體製機製,彙聚起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巨大力量。
——高質量人才培養體係更加完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當然是“雙一流”建設的根本任務。人才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核心點。建設高校要在高質量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上下功夫,建成“以本為基、以研為峰”的全麵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係。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體係、教學體係、教材體係和管理體係建設,全麵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特別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基礎學科人才以及麵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等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造就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後備軍,形成自立自強、世界一流的人才方陣。
——學科布局更加優化。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學科,體現著國家對相關學科水平的認可,更是對相應學科衝擊世界一流的美好期待。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布局結構,體現著滿足國家發展多樣化需求的狀況。這種結構應該是動態變化的,建設學科是能進能出的。既有應當長期穩定支持的基礎學科,也有成效卓著、劍指一流的優秀學科,還有適應需要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但也必須淘汰相形見絀的學科,以學科動態優化提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效能,更好滿足國家需要、適應科技進步大潮。學校的學科布局體現學校的麵貌,要避免求全和趨同,體現特色和優勢,形成充滿活力的學科生態。
——科研創新能力更加強大。強化大學創新體係建設,瞄準國家高精尖缺領域、針對戰略新興產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治國理政新領域新方向,承接重大課題,產出重大成果,以貢獻證明實力。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互促進,力爭在原始創新上取得令人矚目的突破,體現大學在基礎研究方麵的特殊優勢。注重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設施、重要創新基地等建設,構建彙聚多方力量、協同攻關的有效機製,培育科研創新的文化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形成若幹創新策源基地。
——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更加顯著。要以建設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目標,統籌國內外人才資源,做好“引育留用”大文章。堅持師德與師能齊抓共進,引導全體教師不斷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和育人水平。特別要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和遴選,用好博士後流動站機製,支持青年人才挑頭擔綱,促進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注重創新團隊建設,促進教學、科研的組織方式與教育教學改革、科研範式變化相適應,以科教結合協同育人,保障人才培養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更加有力。“雙一流”建設高校要融入區域和行業創新體係之中,加強科研成果轉化,促進教育、人才、創新與產業有機銜接,以更加突出的貢獻爭取地方和行業更大支持。區域和行業特征突出的建設高校,要麵向區域和行業重大需求強化特色學科建設,以更加強大的實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學校服務區域和行業發展的成效將作為建設成效評價的重要內容。“雙一流”建設高校還要發揮對地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的引領作用,東部發達地區的建設高校要通過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方式支持西部高校建設,西部建設高校要充分利用共建機製加快學科提升速度,推動形成“點線麵結合、東中西呼應”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對外開放合作水平更加提高。不管國際局勢如何複雜多變,都要堅持全人類共同價值,麵向世界開放合作。要注重提升國際交流合作的水平和質量,建設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平等交流機製,在開放的環境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平等的交流中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有條件的高校可牽頭發起國際學術組織、舉辦高水平常設性學術論壇、創辦高水平有影響的學術期刊,推進國際學術交流與繁榮。特別是麵向人類生存發展共同問題,主動設計和牽頭、聯合國際力量,開展協同攻關研究,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高校主體作用更加激發。“雙一流”建設的責任主體是高校。通過評價機製、管理體製的改革,進一步激發建設高校的主體作用。探索分類建設、分類放權、分類評價的機製,促進高校自主特色發展。若幹瞄準世界一流前列的高水平大學,將全麵自主建設,探索辦學新模式;一批綜合優勢強、特色鮮明的高校也將擴大學科建設自主權。通過深化權責匹配的管理體製改革,進一步激發高校創建世界一流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經費投入機製更加多元。加大建設高校的條件保障力度,是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必要條件。建立中央財政持續穩定支持、地方政府增加配套支持、高校主動爭取社會支持的綜合保障機製,提高“雙一流”建設的保障力度,增強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經費管理,對建設高校和學科實行差異化財政資金支持,擴大建設高校經費使用自主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設高校要深化與政府、社會的聯係與合作,增強吸納社會資金的能力。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經過長期努力、艱苦奮鬥才能實現的事;即使某個方麵一時領先,但要保持局部領先、進而全麵領先,躋身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並且形成國家一流大學體係,更是需要鍥而不舍的奮鬥。隻要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遵循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創新等教育發展內在規律,深化改革、靜心建設,我們的追求一定能夠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 瞿振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 賓陽縣職業技術學校
- 貴港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
- 容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貴陽經濟技術學校
- 黔西市中等職業學校
- 哈爾濱市現代服務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哈爾濱市航空服務中等專業學校
- 哈爾濱市龍江旅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黑龍江醫藥衛生學校
- 黑龍江省林業衛生學校
- 南昌工業工程學校
- 南昌市第一中等專業學校
- 信豐中等專業學校
- 井岡山市旅遊中等專業學校
- 沈陽現代製造服務學校
- 沈陽市信息工程學校
- 沈陽市旅遊學校
- 陝西省商業學校
- 西安交通職業學校
- 韓城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四川省樂山市竹根職業中專學校
- 樂山市計算機學校
- 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旅遊學校
- 重慶市立信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九龍坡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育才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涪陵區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輕工業學校
- 四川儀表工業學校
-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 重慶市醫藥學校
- 重慶財政學校
- 重慶市梁平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涪陵信息技術學校
- 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
- 重慶中意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萬州商貿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涪陵創新計算機學校
- 重慶鐵路運輸技師學院
- 重慶市武隆區職業教育中心
- 新安縣職業高級中學
- 黑龍江省貿易經濟學校
- 江西省醫藥學校
- 江西省信息科技學校
- 江西省化學工業學校
- 江西省民政學校
- 九江廬山西海藝術學校
- 贛州應用技術職業學校
- 南康區電子工業技術學校
- 贛州旅遊職業學校
- 吉安應用工程學校
- 吉安市特殊教育學校
- 上饒市信州理工學校
- 西安現代職業高中
- 廣州市信息技術職業學校
- 廣州市旅遊商務職業學校
- 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
- 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
- 廣州市財經商貿職業學校
- 廣州市輕工職業學校
- 廣州市紡織服裝職業學校
- 廣州市僑光財經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黃埔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番禺區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花都區理工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增城區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增城區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增城區東方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南沙區嶺東職業技術學校
- 珠海市新思維中等職業學校
- 廣州市貿易職業高級中學
- 廣州市海珠工藝美術職業學校
- 廣州市從化區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開州區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重慶市梁平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永川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龍門浩職業中學校
- 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
- 重慶工商學校
- 新餘市中等專業學校
- 會昌中等專業學校
- 南康中等專業學校
- 上猶中等專業學校
- 龍南中等專業學校
- 上高中等專業學校
- 永新中等專業學校
- 東鄉機電中等專業學校
- 嫩江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沈陽市藝術幼兒師範學校
- 瑞金中等專業學校
- 豐城中等專業學校
- 德興市職業中專學校
- 重慶市護士學校
- 重慶市體育運動學校
- 重慶市渝東衛生學校
- 貴州省交通運輸學校
- 南昌汽車機電學校
- 佛山市順德區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三峽水利電力學校
- 重慶市農業學校
- 重慶藝術學校
- 德安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分宜縣職業技術學校
- 江西省冶金工業學校
- 石城縣職業技術學校
- 黎川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黔西市水西中等職業學校
- 南昌鐵路保安中等專業學校
- 江西泛美藝術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南丁衛生職業學校
- 重慶市萬州電子信息工程學校
- 南昌向遠軌道技術學校
- 贛北電子工業學校
- 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
- 樟樹市職業技術學校
-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職業技術學校
- 佛山市順德區陳登職業技術學校
- 廣州市荔灣外語職業高級中學
- 江西省交通運輸學校
- 江西省建設工程學校
- 江西省通用技術工程學校
- 江西省輕工業科技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萬州現代信息工程學校
- 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雲陽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奉節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豐都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巫溪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北碚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商務學校
- 重慶市開州區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墊江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工藝美術學校
- 重慶市墊江縣第一職業中學校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工業管理職業學校
- 重慶市兩江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萬盛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潼南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光華女子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銅梁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璧山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涪陵第一職業中學校
- 重慶市城口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酉陽職業教育中心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綦江職業教育中心
- 重慶市忠縣職業教育中心
- 共青城市高科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九江市柴桑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大餘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餘幹縣英才職業學校
- 江西省遂川縣職業中學
- 撫州信息工程學校
- 贛州市軍科職業技術學校
- 上饒市信賴工藝美術學校
- 贛州現代科技職業學校
- 貴陽職業技術學院
- 密山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 黑龍江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 廣州市電子商務技工學校
- 都江堰市職業中學
- 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
- 黑龍江省伊春衛生學校
- 陝西省涇陽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重慶市交通高級技工學校
- 重慶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
- 重慶市工業技師學院
- 重慶市聚英技工學校
- 重慶市城市建設高級技工學校
- 重慶能源工業技師學院
- 共青技工學校
- 江西文理技師學院
- 大慶技師學院
- 南昌華中技工學校
- 共青鐵路工程技工學校
- 於都新長征技工學校
- 南昌當代藝術學校
- 重慶市萬州職業教育中心
- 江西上饒東南智慧技工學校
- 江西省石油技工學校
- 宜春市技術工人學校
- 江西新餘南鐵技工學校
- 廣州城建技工學校
- 重慶市藝才高級技工學校
- 上饒信工技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