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華理工大學“普惠鄉村”赴新疆社會實踐隊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開展以“推普”為主要內容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踐行“三字”、弘揚“三氣”、把握“三關”中受教育、增見識、長才幹,在社會大課堂中收獲別樣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錘煉 踐行“三字”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普惠鄉村”實踐團隊用實踐淬煉青春,踐行“三字”準則,堅持實字托底,深字為先,細字為要,助力推普之路。
實字托底,掛牌共建
學校實踐隊與阿克陶縣雪鬆中學共建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實踐基地,簽署共建合作協議,為持續開展麵向阿克陶地區的民族教師、青壯年勞動力、基層幹部等重點領域人群和社會大眾的普通話推廣工作打下基礎,以實際行動提升阿克陶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助推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文字工作發展。
深字為先,價值引領
實踐隊成員充分挖掘周邊資源,將思政課堂搬出教室,深入車廂、社區、巴紮,將推普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打造了一堂有深度、有想法、有意義的“行走的思政課堂”。在車廂裏,成員們共讀《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引來同車廂的許多新疆籍孩子們湊上前一起學習;在社區中,隊員們帶領居民朗誦《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紅色詩篇,在此起彼伏的誦讀聲中,感悟崢嶸歲月;在學校內,實踐團成員利用校內“紅色故事石”與小朋友們分享畫麵背後的故事,實地感受先輩誌士的高潔精神品格。學校持續擴大思政課堂的場地“半徑”,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讓思政教育更接地氣、冒熱氣。
細字為要,見微知著
為深入分析、全麵掌握當地普通話水平與易地搬遷後的生活現狀,實踐隊邀請學生進行麵對麵訪談,“孩子們的家長有很多是守邊員,常年需要在山上守邊。也因此不能時刻陪在家人身邊。舍小家為大家,值得我們敬佩。”訪談後,一位成員激動地說。為將推普工作落細落實,實踐團為部分幫扶對象製作普通話水平檔案,持續更新其普通話學習掌握情況,解決幫扶他們的語言問題,提升當地普通話使用率。
同心與共 弘揚“三氣”
最是團結見力量,弘揚“三氣”譜新章。實踐團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探索推普新方法,打造了有朝氣的陽光舞台,有生氣的金色課堂,有靈氣的特色活動。
朝氣,是文化交融陽光舞台
“山綠起來,人富起來,麵朝大海中國春暖花開……”,實踐隊帶著舞曲《美麗中國》登上富有新疆色彩的第九屆瑪納斯國際文化旅遊節的舞台,感受柯族文化魅力,為奏響多民族文化“交響曲”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巴紮集市開展普通話實地調研時,村民們聽說實踐隊來自江西,專門為實踐隊伴奏一曲,熱情邀請團隊成員共舞,在音樂和舞蹈的交織中,一場小型舞會在巴紮集市的一角上演;此外,實踐隊還舉辦了“推普進萬家,藝韻新征程”主題文藝晚會,以促進民族團結為主線,邀請各族群眾與實踐隊員同台演出,通過詩朗誦、舞蹈、歌曲串燒等表現多民族文化的靚麗風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體會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內涵。
生氣,是校地文化金色課堂
天山雪鬆根連根,陶贛人民心連心。在推普課堂中,實踐隊開展了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帶領孩子們體會“兩彈一星”精神、井岡山精神。生動演繹了以鄧稼先為原型的紅色情景劇《榜樣》,借助“表演+講述”的模式,以“童言童語”編創了一係列受青少年兒童喜愛的“井岡山小故事”。讓“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從單一的“聽課者”變為“講授者”,使推普宣講變得更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
靈氣,是開動腦筋靈活創新
如何讓當地少數民族居民從心底願意學、學得好、用得上普通話,一直是實踐團在不斷思考的問題。在實地調研過程中,實踐團隊了解到,當地從事護林員工作的人數較多,孩子們與父母處於聚少離多的狀態。為此,實踐隊開展“最美全家福”活動,為長期在外從事邊疆防衛工作,難得休假在家的護林員們定格一家人的溫馨瞬間。此外,實踐隊精心製作了雙語明信片,涵蓋柯語、拚音、漢字三種形式,分發給前來拍攝全家福的家庭,在幫助當地家庭留住精彩瞬間的同時推廣普通話,以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普通話推廣工作。
打通壁壘 把握“三關”
實踐地以柯語維語為主要交流語言,推普難度較大。實踐團隊致力於打通交流壁壘,一步步過好“認知關”“應用關”“常態關”。
從理論傳授過好“認知關”
據實踐團隊調研了解,當地學生在課堂上雖然以普通話為主要交流工具,但仍存在“平翹舌音”“前後鼻音”不分、表達不順暢、斷句易錯等問題,當地語言文字理論的“認知關”亟待打通。對此,實踐團隊帶來文化斷句課堂、誦讀課堂、詩詞課堂等多層次理論課堂,用普通話打破溝通壁壘,築牢推普基礎。
從寓教於樂過好“應用關”
實踐隊根據當地學生推普需要,開設“陽光推普”係列課程:以“寫好規範字”為主線,將繪畫與書法相結合開展“推普+書畫”課堂,呈現漢字之美;“推普+音樂”課堂,以愛國古詩為文本,采用“吟誦唱”有機融合的模式,沉浸式感受千年曆史的文化傳承;“推普+情景劇”課堂,把糾正發音貫穿在情景劇表演中,在寓教於樂中把“說好普通話”的意識深植進孩子們的心裏,進一步營造了實踐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的氛圍。
從宣講建站過好“常態關”
“農民夜校”是昆侖佳苑社區的傳統推普形式,實踐隊語言文字專家劉豔紅和新疆籍成員阿卜杜瓦依提前來到農民講習所,從拚讀入手,通過圖畫、漢字等方式,共同為夜校學員帶來一堂“日常交流用語”課;為更好滿足當地的語言谘詢需求,實踐隊在服務地設置“推普振興鄉村驛站”,發放“雙語”推普宣傳手冊,創新推普模式,用易懂易接納的方式拓寬人民群眾日常用語詞彙量,助力語言文字走進千家萬戶。
此次東華理工大學“普惠鄉村”赴新疆社會實踐隊以普通話為橋梁,為少數民族居民打開向外溝通“常態化”的大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注入新動能。下一步,學校將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積極深入尋找工作結合點,增進學校推普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化、規範化、科學化,為邊疆的建設發展和民族團結貢獻東華理工青年力量。(來源:東華理工大學;文/王玉穎 李瑩 高雪妍 圖/湯穎 李欣懌)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