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宋愛國,東南大學首席教授,現任東南大學電儀控製學部主任、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機器人傳感與控製技術研究所所長。宋愛國教授長期從事機器人傳感與控製技術研究,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國家973課題1項、國家863項目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麵上項目6項、載人航天921預研項目3項、國防預研項目2項、科技委創新特區項目1項、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科技項目9項等重要課題45項。
宋愛國在力傳感研究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多年,用他的話說,前二十年,是埋頭科研,而這十年,則是成果集中轉化。從實驗7號衛星機器人,到嫦娥3號月球車,再到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他的團隊研製的高端機器人不斷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方麵獲得突破,改變著世界和身邊。
2022年7月24日,問天實驗艙與中國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對接。問天實驗艙所攜帶的柔性太陽翼在軌成功展開,是本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的重要標誌。
“看到柔性太陽翼成功展翅的瞬間,我內心很激動,由我們參與研製的柔性太陽翼推拉杆的推拉力測量傳感器與測量儀器,為柔性太陽翼在軌成功展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穿越天地間,該怎樣用“力”控製航天器,這個問題貫穿了宋愛國教授的科研人生。1992年,當代號為“921”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時,宋愛國正在為成為一名博士生做準備。那時的他未曾想到,此後的30年,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將助力托舉中國的航天事業探月問天。
臨場感機器人是一種先進的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通俗地說,機器人工作在遠端,人在本地。通過各種傳感設備,測量人肢體的運動信息,並作為控製指令,去控製機器人的運動與操作,同時,再將機器人的視覺、力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反饋給人,實現人與機器人的深度耦合。
這十年,是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碩果累累。也正是從十年前開始,宋愛國主持的《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的力覺感知與反饋技術》項目,加速進入研究成果轉化階段,致力於我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核電工程等重要領域的應用。
“隻有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才能打破國際壟斷,‘智造’屬於中國自己的高端機器人!”
“遙操作”是月麵巡視機器人的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宋愛國團隊負責研製的兩套地麵模擬實驗月麵巡視機器人,2013年12月,在“嫦娥三號月麵巡視器”工程任務中立下了汗馬功勞。2016年9月,“天宮二號”上天,宋愛國團隊研究成果成功保障了航天員在軌訓練任務。2018年,《人機交互遙操作機器人的力覺感知與反饋技術》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科研成果既要實現“頂天”,又要實現“立地”。宋愛國團隊緊密圍繞我國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實現機器人在工業、服務、特種作業新領域的布局,搶占發展新賽道。
康複機器人是宋愛國團隊研究的另一個領域。2017年開始,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支持下,研製了四款上肢康複機器人。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複中心,康複機器人幫助病人提高肢體能力,縮短住院時間,服務了上千名患者。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複科主任王紅星告訴記者:“通過上肢機器人,進行一些主動、助力或者是被動的訓練,來促進他的上肢功能和神經肌肉的恢複。”患者說:“剛開始手臂沒有勁,慢慢地適應,手會越來越有勁。”
近五年來,宋愛國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載人航天工程項目等重要課題36項,取得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成果。不過,在宋愛國看來,依然還有許多難點要攻克。科研,永遠在路上。
“降低動態耦合誤差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隻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實現機器人整機的優化。希望在未來十年,我們團隊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方麵,做出更多的貢獻。充分發揮創造力,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生產力,把人才智力優勢轉化為國家發展優勢。”
潛心科研 攻關克難
踔厲奮發 篤行不怠
宋愛國教授和團隊
展現了東大人
在止於至善之路上
最美奮進者的形象
期待下一個十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