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南京師範大學王成斌|傳承百廿薪火 再譜時代華章 加快建設特色鮮明、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
2022-08-29 15:23:00
南京師範大學

[摘 要]今年是南京師範大學百廿華誕。南京師範大學肇始三江、校史崢嶸,是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的南方發祥地,在120年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過程中,始終堅守“教育報國”理想,為國家民族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過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行政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雙一流”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承載百廿榮光,邁入第三個甲子新征程,南京師範大學將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明確方向、科學擘畫,從四個方麵狠下功夫: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進學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堅持特色發展與整體建設相結合,加快提升學校綜合實力;三是選好育好用好“第一資源”,大力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四是持續改善學校的保障條件,不斷彙聚事業發展新動能,以此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啟學校事業發展新篇章。

[關鍵詞]南京師範大學;百廿華誕;教育報國;立德樹人;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2022年9月10日,南京師範大學將迎來建校120周年華誕。肇自三江,校史崢嶸。120年來,一代又一代南師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書寫了波瀾壯闊的百廿曆史和值得銘記的歲月詩篇。麵向未來,再起新航。新征程中,南師人將傳承弘揚百年厚生傳統,紮根中國大地,不斷追求卓越,堅定走好特色鮮明、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建設之路,奮力開啟學校事業發展新篇章。

  一、雙甲子櫛風沐雨,跨世紀弦歌不輟

  創辦於中華危難之際、成長於國家奮進之中、發展於民族複興之時,伴隨著中國社會與中國教育的曆史變遷,南京師範大學始終堅守“教育報國”理想,堅持與祖國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相偕行,為國家民族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京師範大學的辦學淵源,可以追溯到1902年劉坤一、張之洞、魏光燾等人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這是我國最早獨立設置的師範學校之一,是中國高等師範教育的南方發祥地。1906年5月,三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師生星散、學堂停辦,至1914年改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0年南高師各專修科改辦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以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合並江浙9所高校成立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不久又改稱國立中央大學。新中國建立後,國立中央大學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另一源頭為1888年創辦的彙文書院,後發展為金陵大學,1951年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曾稱金陵女子大學)合並,成立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時,在原南京大學、公立金陵大學等有關院係的基礎上組建南京師範學院,校址選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所在的隨園。1984年改辦南京師範大學,辦學水平和服務國家建設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1996年,學校以全國省屬師範大學第一的序列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2000年,南京動力高等專科學校並入,綜合型大學辦學格局進一步形成。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22年,學校再次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雖幾經變革、屢易校名,百廿南師始終學脈綿延、弦歌不輟。這裏人文薈萃,名家雲集,曆史上一大批教育家和名師學者在此潛心耕耘、著書立說、培育後學,為學校的創建和發展壯大作出了卓越貢獻。李瑞清主政兩江師範學堂六年,銳意革新,悉心治校,將一個草創不久的師範學堂,治理成一所較具現代性的高等師範學校。郭秉文在先後擔任南高師、東南大學校長的十年時間裏,踐行“學者治校、學術自由、學生自治、綜合平衡”的辦學思想,倡導“寓師範於大學中”,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南高師教務主任、後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首倡男女生同校,實行學分製、選科製,改教授法為教學法,在現代中國教育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南京師範學院首任院長陳鶴琴,創立中國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體係,為中國高等師範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以“厚生”作為校訓,倡導“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今天,“厚生”已成為南師始終秉承的精神傳統。此外,還有“丹青巨擘、教育巨子”徐悲鴻、“獨創新風、一代大師”傅抱石、“詩情師心、一代風標”孫望、“名滿樂壇、德高仰止”陳洪、“詞府千年仰泰鬥”唐圭璋等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名家大師曾執教於此,對南師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為中國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120年篳路藍縷、艱苦奮鬥的曆程中,南京師範大學曆史性地生成了“嚴謹樸實”的學術品格,育就了“以人為本”的厚生傳統,砥礪了“團結奮進”的拚搏意識,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形成了“正德、厚生、篤學、敏行”的校訓,積澱了“嚴謹樸實、奮發奉獻”的校風。今天的南京師範大學擁有仙林、隨園、紫金三個校區,隨園校區有著“東方最美麗的校園”之美譽。學校設有二級學院28個、獨立學院2個。目前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近年來,學校綜合性大學學科生態持續優化,重點領域實現顯著突破,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辦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學校事業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立潮頭勇擔使命,譜新篇爭創一流

  進入新世紀,經過百年發展與積澱的南京師範大學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事業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和全麵從嚴治黨,大力推進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雙一流”建設取得標誌性成果,改革和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聚焦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學校核心競爭力持續增強

  學校瞄準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與南瑞集團共建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先後成立環境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與製藥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形成多學科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推進新工科、新文科、新農科、新醫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學校每年新增1個ESI全球前1%學科,目前已有11個學科躋身ESI全球前1%,其中化學、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3‰。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6個學科被評為A類,A類學科數位居全國高校第34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勢明顯。學校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社科項目立項數一直穩居全國高校前列。學校榮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2項、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4項。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學校主持國家重大重點項目59項,其中科技人才項目15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在Nature、Science、PNAS上發表論文37篇。人才強校戰略深入推進。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成立黨委人才(知識分子)工作領導小組。十年來,共有65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項目。教師榮獲“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2支教師團隊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師範特色不斷彰顯。學校實施新一輪教師教育改革,推進教師教育創新示範區建設。作為全省唯一高校入選“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高校”。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學校在籍學曆留學生總數超千人,與43個國家和地區的235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實現了在國家級國際人才引進平台領域的重大突破。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三全育人”格局不斷完善。教育科學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學院。培育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1人、江蘇省“最美高校輔導員”1人、江蘇省輔導員年度人物6人。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重點馬院。獲批教育部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創新中心、全國高校思政課“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網絡+課堂”模式在全國10個省市推廣。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實現本科課程思政全覆蓋,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2項。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深化。啟動全國首批複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改革項目。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評選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2項,獲獎總數、一等獎數在全國師範院校中位居第三,特等獎數位居第一。十年來,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1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獲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學生在各類國家級競賽中成果豐碩,本科生就業質量不斷提高,2021年升學出國(出境)率超過41%,獲評“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三)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推進政產學研用結合,與省委宣傳部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與地方共建6個研究院。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成立江蘇省地理信息產業研究院、前沿物理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等。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動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江蘇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江蘇省藝術與科學中心等建設。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打造形成南師大科技園蘇州園區、棲霞園區和玄武園區的一園多區體係。大力開展決策谘詢類研究,高質量決策谘詢報告獲教育部、江蘇省委等領導重要批示近20次。持續加強文科智庫建設。道德教育研究所入選2018CETTE“雙一流”高校教育智庫核心榜單,並成為全國“雙一流”高校10家核心教育智庫之一。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8年度高校智庫百強榜,研究成果《法治現代化藍皮書》受到中央領導同誌肯定。服務基礎教育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累計為國家培養超過8500名教師教育類的本碩畢業生。在“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入選的150名培養對象中,南師大的校友占據半壁江山。教師教育向著“好生源到好學校、好學校培養好老師”的良性目標發展,為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校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科布局有待優化。高原學科基數不多,高峰學科缺乏。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建設亟待加強。二是支撐保障條件有待提升。高層次人才、高水平科研教學團隊建設成效不夠突出,資源獲取能力相對偏弱。三是科技創新服務能力有待拓展。科研組織化程度、交叉集成能力、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足。四是教師教育改革有待深化。教師教育體製機製需進一步理順,對江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貢獻度和引領性需進一步彰顯。

 三、新征程薪火相繼,向未來再鑄輝煌

  學校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既是全校師生員工攻堅克難、艱苦奮鬥的成果,也成為學校未來發展的重要曆史積澱和現實基礎。麵對新的征程,我們要立足現實、守正創新,披荊斬棘、團結拚搏,為古老的南師接續奮鬥,為未來的南師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複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1]南師人同樣要有“爭第一”的意識和勇氣,爭做第一的南師、唯一的南師、最好的南師。正所謂“取法乎上,居其中;取法乎中,居其下”,隻有瞄準第一,才會在第一方陣。我們將主動迎接競爭和挑戰,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和省內的項目競爭、資源競爭、人才競爭,善於謀劃、善作善成,集小勝為大勝,集大勝為完勝,在更多領域爭創更多的江蘇第一、全國第一、世界第一。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進入大融通時代,技術迭代加快、學科融合加深、創新周期縮短,科技、教育、產業深度融合成為新趨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

  承載百廿榮光,邁入第三個甲子的新征程,麵對這些新形勢、新變化、新趨勢,南京師範大學必須準確把握世情、國情、校情,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明確方向,找準定位,科學謀劃,積極搶抓“雙一流”建設機遇,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此,必須在四個方麵狠下功夫: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進學校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堅決擔負起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切實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領導職責,為實現學校發展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持續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優化校內管理體製,完善績效考核和分配製度,推進內部管理機構改革,完善校院兩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各項工作力爭做到“至真、至善、至精、至美”。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建立完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安全穩定工作體係,立足於抓早抓小,全麵提升應對處置各類風險的能力。

  二是堅持特色發展與整體建設相結合,加快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從優化學科建設總體布局出發,持續打造文科高峰學科,發展高水平理科和戰略性新興工科,做到“師範特色、文科特長、理科特強、工科特新”。強化師範教育特色。師範是南師大的底色和旗幟,是學校發展的根和魂,必須不斷強化拓展,提升教師教育服務能力,擴大社會影響。持續鞏固和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地位。整合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資源,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科大師名家和學術成果。強化理工科建設。聚焦戰略性領軍人才、高水平科研、重大獎項申報、重大平台建設,持續用功、搶抓機遇、尋求突破。加快發展交叉學科。主動順應經濟發展新需求和學科融合新趨勢,圍繞“智能、健康、生態、文化、善治”五個領域,在學科交叉融合中培育新的學科與科研增長點。加大力度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對標世界一流大學,把南師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

  三是選好育好用好“第一資源”,大力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堅持黨管人才,把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擺在事業發展首要位置,係統謀劃、精心製定人才政策,走適合南師校情、具有南師特色的人才工作之路,力爭實現人才引育重大突破。健全完善人才引進機製,實施項目化管理,積極推進成建製引進人才團隊,加大力度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外籍專家,探索柔性引進、延聘返聘等多種引才模式。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不斷提高人才待遇,千方百計解決人才後顧之憂,推動“高人與高台”相結合,把大平台變成人才發揮作用的大舞台。

  四是持續改善學校的保障條件,不斷彙聚事業發展新動能。建設一流大學要有一流保障。要努力拓展學校辦學空間和辦學資源。鞏固擴大多渠道的收入來源,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持續提升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教育基金會及社會捐贈等籌資渠道的貢獻力度。完善科研經費、社會培訓等領域的管理和激勵政策。積極鼓勵文科學院開展培訓、谘詢等社會服務,引導理工科學院爭取重大科研項目,大幅度增加縱向和橫向科研經費。

  從三江師範學堂興師重教、倡導新學,到南高師革故鼎新、融會中西;從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學科齊全的南京師範學院,到如今的南京師範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曆經百廿奮鬥,南師鑄就了令人矚目的輝煌辦學成就。當前,學校正在全麵建設“特色鮮明、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這是時代賦予南師的光榮使命,也是艱巨而崇高的壯麗事業。學校黨委將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員工,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國之大者”,繼承和發揚百廿南師精神傳統,不斷彙聚團結奮鬥、幹事創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全力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真正使南京師範大學成為“高水平創新之師、高質量發展之範”,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注釋

  [1]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光明日報》2014年5月5日,第2版。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