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師範大學網絡與新媒體係聯合湖南省社會輿情監測與網絡輿情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內參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全國首份《2021年度湖南鄉村振興輿情分析報告》《2021年度湖南鄉村振興輿情熱點、問題及建議》,引起良好反響。網絡輿情分析涉及新聞傳播專業知識、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可視化設計等多學科知識和能力,報告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共同完成。一直以來,學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以文、工、藝交叉融合為核心,著力培養具有良好政治素質、理論素質、技能素質、融通素質、創新素質,注重理論與實踐並重的交叉型複合型全媒體人才。在該專業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模式方麵,網絡輿情的分析與研判隻是其中之一。
湖南師範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2012年全國第一批、湖南省第一個新媒體專業,2018年設置新媒體傳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向,形成本碩博人才培養體係。2019年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獲批全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僅僅8年時間,從零起步,到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再到最新公布的具有權威影響力的2021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進入第一梯隊A+,且全國排名第三,“一流”數據的背後,體現的是拔尖新媒體人才培養的創新思路。
一、充分挖掘“雙一流”大學、“傳媒湘軍”的屬地優勢和地方特色
湖南師範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育部與湖南省重點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專業所屬新聞傳播學科是全省唯一省級重點學科,全省第一個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全省第一家部校共建新聞學院。2018年,評為“國內一流培育學科”;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第12名。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加快推進高水平本科建設,構建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係,推動本科教育質量革命,教學質量保障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持續提升。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長沙成為中國首個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全國聞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充分發揮“雙一流”大學、“傳媒湘軍”的本土優勢,積極、穩妥、高效地推動一流專業建設和卓越研究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近五年學生主持省級和國家級科研、創新創業項目40餘項,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多個研究成果被共青團湖南省委、長沙市委宣傳部等單位采納,產生良好效益。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舒斌接觸過多名本專業畢業在紅網工作的學生,他認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利用學術科研和媒體屬地優勢,深入挖掘特色,培養和打造出了真正適合新媒體領域需要的拔尖人才”。
二、全麵落實“五個一流”目標,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入腦入心
把握媒體融合大勢,“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等新思想新理念入腦入心,提升了新媒體專業教師育人意識和育人本領。強化頂層設計,以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創設一流育人環境、鍛造一流師資隊伍、打造一流本科課程、培養一流本科人才等“五個一流”為目標,從健全立德樹人體係、全麵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激發新媒體專業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等方麵入手,科學謀劃了一流專業建設路徑。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組建了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首批入選者尹韻公院長領銜,教授和青年博士參與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研團隊,在全國首創並率先開設了《習近平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解讀》課程;上線省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原著選讀》;出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典論著解讀及闡釋》;成立了“青馬學習小組”“黨報黨刊學習小組”,開展黨、團、班主題教育及“紅色論壇”等活動,使“馬新觀”入腦入心。尹韻公院長一貫堅持,麵對多元化的新媒體技術和形式以及複雜的新媒體環境,拔尖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必不可少,而且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三、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打造學科交叉、文理交融、情技糅合的育人體係
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實驗室、“中國傳播與現代化研究中心”“湖南省傳媒發展研究基地”“湖南省社會輿情監測與網絡輿情研究中心”、全國獨家首創的“縣級融媒體建設研究中心”等教研平台,健全新媒體專業動態調整機製,增設“網絡輿情分析”“大數據技術”“數字設計藝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興課程,編著出版《新媒體數據分析與應用》《新媒體數據新聞》《網絡輿情教程》等一批“新文科”交叉融合典範教材,有力激發了專業發展內生動力。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引領新媒體專業創新發展、質量發展、內涵發展。以“跨界”與“融通”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創造性實施“學科交叉、文理交融、情技糅合”的卓越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多學科知識深度交叉融合,能夠使我們的專業能力真正得到提升,這也支持了我專業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增強”,被推免錄取為清華大學研究生的2020屆畢業生袁雨晴如是說。2016屆畢業生劉葉子分別於2016年、2019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碩士和博士階段均獲國家獎學金,她深有感觸地說:“本科課程學習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知識儲備對於學術科研道路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新媒體數據分析技術的掌握在我科研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四、緊握新媒體發展態勢,不斷完善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製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教師11位,其中教授6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瀟湘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授數量居全國同類專業前列。業界教師12人,全部擁有高級職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項(其中重點2項),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獲省級教改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雙一流”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媒體大數據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等8項。新媒體專業依托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優化實踐育人平台,建設國家、省、校三級實驗教學中心、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與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日報社、湖南廣播電視台、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新湘評論雜誌社等單位積極開展協同育人,與中國人民大學協同共建新聞學院開展協同人才培養,建立了一批校企、校地、部校、校際人才合作培養基地、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創新作品導向製任務驅動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打造《新媒體專業實踐作品展映與分析》等特色實踐課程,豐富實踐教學方式。2021年9月,學生陳美琴、劉家馨獲抖音´剪映全國大學生短劇新番計劃大賽銀獎(金獎缺失)。她們認為,新媒體專業學習與實踐實習聯係緊密,理論與實操緊密結合,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增強了自己作為新媒體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曾獲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0年公安交管新媒體矩陣聯動優秀個人嘉獎的2018屆畢業生張航認為,在讀期間專業提供的多種實踐平台和融合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為一體的培養模式,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專業實踐能力,而且塑造了自己在實踐中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在工作中有想法、有方法、有創意。
五、持續厚植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質量文化,錘煉德才兼備的卓越全媒體人才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以追求卓越為價值引領,以學生學習效果和有利於學生未來發展為教學行動指向。秉承湖南師範大學“仁、愛、精、勤”的優良傳統,確立了符合時代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專業思想,遵循“立足湖南、服務全國、強化特色、永創一流”的專業定位,課程設置以新聞學、傳播學、信息技術科學、藝術設計為主幹,努力為媒體、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培養人文素養深厚、文史知識紮實、專業基礎雄厚、專業技能過硬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人才培養不僅實現了班風學風提升和專業能力提升,而且得到了學界、業界和社會普遍認可。近五年來,三支學生團隊獲評全國百強實踐團,一支學生團隊獲評全國千校千項優秀團隊;獲中國新聞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中國大學生新媒體創意大賽、全國原創網絡視聽節目大賽等國家級獎勵13個,省級獎勵27個。學生保研beplay中心錢包體育錢包率均在30%以上,且半數推免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名校以及國外知名高校。畢業生在各行各業表現出色,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專業基本技能、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合作精神等滿意度達99.7%。剛剛被湖南廣播電視台評為2021年度十佳“先進員工”的2019屆畢業生梁潔鈺認為:“個人的長遠發展不僅要依賴於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厚實的人文底蘊和創新精神”。
“拔尖新媒體人才的培養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注重培養學生一流的新媒體內容生產能力、新媒體技術運用能力、新媒體經營管理能力,而且要培養立足國家、心係社會、關注民生的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的全媒體人才,就如我們針對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網絡輿情的分析和研究一直關注鄉村發展一樣”。鄉村振興輿情報告的負責老師段峰峰如是說。
(來源:湖南師範大學 段峰峰)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