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麵回顧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學校黨的建設、學科專業、教育教學、人才隊伍、科研創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校園建設、國際合作、辦學條件保障等各項事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及走過的光輝曆程,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努力營造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氛圍,學校特舉辦主題為“我們這十年——獻禮二十大,奮進新征程”辦學成就展示活動。充分利用全媒體平台開辟“非凡十年,出彩理工”專欄,刊發係列報道,展現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綜合改革,統籌疫情防控、事業發展和安全穩定的特色亮點,展示理工人踔厲奮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奮力加快“雙一流”創建、國內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步伐。
非凡十年 出彩理工——河南理工大學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巡禮
一、全麵發展,立德樹人開創新格局
全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加強人才培養模式頂層設計,根據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四度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強化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基礎上,將體美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統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生全麵發展,構建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體係圖譜。
開足開齊開好思政課程,高質量開設“四史”類思政課程,重點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築牢理想信念根基,厚植鮮明成長底色;全麵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著力推進“樣板課程、教師團隊、示範中心,研究課題、建設指南”課程思政五大工程,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學校先後獲批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河南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省首批課程思政示範高校;先後立項15門河南省課程思政樣板課程、2個河南省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河南省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特色化示範中心,建設校、院兩級各類課程思政專項256個,實現課程思政各專業全覆蓋。
二、重塑鍛強,專業建設開啟新局麵
堅持“四新”引領,主動聚焦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以及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通過撤、增、鍛、塑,建立健全本科專業動態調整長效機製,先後布局“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采礦工程”等戰略新興專業10個,撤銷專業8個,進一步優化了專業結構布局、增強了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強化示範引領,積極對接教育部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和河南省一流專業建設規劃和建設要求,全麵建設麵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共有44個專業獲批教育部“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國家級24個、省級2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量居河南省第三位。
16個專業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3個專業獲批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6個專業獲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6個專業獲批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7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被評估專家譽為“小城辦大學”的典範。
三、凝練特色,課程建設取得新進展
按照堅持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的原則,凝練支撐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專業課程,設置體現學科前沿、跨學科交叉、創新性學習的課程,著力構建“兩平台四模塊五融合”的特色課程體係;著力打造“金課”,堅決淘汰“水課”,持續建設一批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於一體,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精品優質課程。
先後獲批7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36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5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1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7個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個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
四、提質增效,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新成效
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堅持教研結合、實踐檢驗、整體推進,引導廣大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聚焦教學和人才培養改革重大命題,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和協同育人機製,持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過程管理質量,本科教學改革與建設成效顯著。
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1項、一等獎46項、二等獎58項;承擔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省級教研教改項目重大項目5項、重點項目37項,其他各類項目103項;建成省級本科教學質量工程384項。
五、創新引領,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新轉變
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與人才鏈有效銜接機製,構建基於以“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為培養路徑、以“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和特色行業學院”為培養載體的“兩路徑三載體”人才培養新發展格局,促進多主體協同育人,培育多元化人才。
先後獲批建設鯤鵬產業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和新材料產業學院等3個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和河南省首個未來儲能技術學院,推進了新工科建設持續深化、持續拓展和持續突破;獲批共建安全應急行業特色學院和北鬥+行業特色學院2個省級行業特色學院,促進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實現全方位融合,助推高素質綜合人才培養。
六、多維推進,教學能力獲得新突破
充分發揮教學競賽在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中的示範引領作用,以賽促教、以賽代培、示範引領、重點培養,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教師教學創新能力;建立完善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激勵與約束機製,營造重視教學、重視本科教育、重視學生的氣氛,促進良好教風、學風的形成;完善對教風優良、教學質量優秀、教學貢獻突出的教師激勵製度,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幸福感。
學校新增河南省中原名師4名,河南省教學名師10名;獲得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二等獎1人,河南省課堂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3人、一等獎8人、二等獎8人,獲河南省教學技能大賽特等獎1人、一等獎21人、三等獎15人;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2-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分析報告中,我校排名全國本科高校第24名、全國理工類本科院校第15位、全國地方本科院校第5位、河南省內本科高校第1位。
七、協同育人,學生創新能力達到新水平
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競賽為抓手,以國家-省-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保障,持續培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校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單位,河南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銀獎1項、銅獎11項,省級獎勵120項,其他學科競賽國家級獎勵583項,省級獎勵7985項,位居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科競賽六輪總排行榜河南省第二位。
立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272項、省級167項,榮獲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優秀成果獎6項。將創新創業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有效銜接,榮獲河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54篇。
八、價值引領,教材建設邁出新步伐
成立河南理工大學教材選用與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出台《河南理工大學教材選用與建設管理辦法》,聚焦“馬工程”教材、規劃教材和數字化教材,規範教材選用,加強教材建設,不斷提高教材建設水平。
“馬工程”教材應用盡用率100%,各類規劃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優質教材占比超過80%,總體上實現了優質教材進課堂的預期目標;新增國家級規劃教材6部、獲批建設省級規劃教材50部、入選煤炭規劃教材建設61部;榮獲全國優秀教材二等獎1部、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1人、煤炭部優秀教材獎19部、河南省教材建設獎11部、河南省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獎2個、河南省教材建設先進個人2人。
九、以本為本,本科教育資源建設得到新發展
圍繞本科教學中心工作,統籌配置教學資源,著力推動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堅強條件支撐。
新增教室187間、國家教育考試標準化考場228個、智慧教室305間(其中高級型8間、拓展型62間,普通型235間),高標準建設虛擬演播室和微課錄製室3間;持續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建設Sakai(賽課)、藍墨雲班課、中國大學慕課(MOOC)等網絡教學平台3個,獲批河南省首批智慧教學建設示範校;強化校內外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獲批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5個、省級4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國家級1個、省級3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5個、省級12個。
十、建章立製,教學管理以“十大體係”實現新作為
不斷創新教學管理機製,以“十大體係”整體推進本科教學管理上水平上台階,在守正創新中實現新作為。
先後構建了基於“兩平台、四模塊、五融合”的本科人才課程體係、基於“教學評價、教學競賽、示範教學、學生最喜愛教師和元培名師”製度的“動力塔”式發展性教師教學榮譽體係、基於“學分轉換、評先評優、推免就業、表彰獎勵”的“多元驅動”學科競賽激勵體係、基於“教學評價、教學督導和學生信息員”製度的三位一體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係、基於“校、院兩級教學管理模式”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體係、基於“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專創融合”的全方麵立體化實踐實訓體係、基於“價值引領、思想引領、選建結合、質量為本”的教材建設與管理製度體係、基於“對標建設、創新引領、常態評價、持續改進”的一流專業(課程)建設體係、基於“讓所有的老師都成為導師,讓所有的學生都有導師”的學業導師製度體係、基於“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實施體係,2020年教務處獲得河南省本科高校“出彩教務處”榮譽稱號。.
(beplay2網頁登錄 來源:河南理工大學)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