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年度TOP10!2021年鄭州大學科技創新亮點公布!
2022-02-16 17:39:00
beplay2網頁登錄河南站

2021年,鄭州大學站位一流目標,前瞻30年、謀劃30位,錨定“兩個確保”,落實“十大戰略”,研究製定《國家創新高地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案(2021-2025)》,布局建設基礎研究、戰略技術、生命科學、人文社科、開放與人才彙聚“五大高地”,積極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河南實驗室建設、省科學院重建重振,牽頭組建嵩山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參建神農種業實驗室,大學科技園獲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落實“萬人助萬企”啟動“百名教授團隊助力企業創新驅動發展”行動,全年發布422項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6項、自科基金項目383項,科研經費超12億元,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全力服務河南國家創新高地建設,產出了一係列具有標誌性和“鄭大標簽”的重大成果,讓我們一起走進《鄭州大學科技創新工作十大亮點》:

“鄭大製造”麵窗搭載“神十二”“神十三”飛向太空

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也圓滿成功。在這兩次任務中,“鄭大製造”麵窗“飛”向太空。


航天員戴著由鄭州大學橡塑模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製的新一代艙內服麵窗及出艙服麵窗,經曆了長期太空環境下作業的考驗,兩次在艙外作業時間均超6小時,也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自2005年3月,鄭州大學國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接受解放軍總裝備部航天委托研製宇航員出艙頭盔麵窗任務以來,模具中心的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在申長雨院士的帶領下團結協作,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上百次的反複實驗,終於突破了航天和軍工塑料製品的成型和模具技術,成功研製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麵窗、新型戰機光電作戰頭盔護目鏡等關鍵防護裝置,為“神舟”係列飛船與“天宮”實驗室交會對接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作出重要貢獻,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鄭大貢獻。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現場

“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製備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鄭州大學何季麟院士團隊主持完成的“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製備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技術突破性解決了高性能ITO靶材製備全流程工序的關鍵技術與裝備“卡脖子”問題,填補了國內空白。


“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製備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榮獲2020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何季麟院士及其團隊進行研討

團隊聚焦戰略新興平板顯示器,用關鍵基礎材料研究,創新發明了ITO靶材粉體製備、素坯注漿成形、無壓氧氣氛燒結與靶坯綁定--關鍵技術體係,建立了ITO靶材製備新型工藝流程,形成了完善的全流程工藝裝備體係及控製標準,實現了ITO靶材粉末冶金技術的創新應用,其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項目產品在國內首次成功應用於世界最大麵板企業京東方的高世代TFT線,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完全可以替代進口,推進了我國戰略新興顯示產業用關鍵基材的國產化進程。在研發過程中,還建立了高水平靶材研發平台與團隊,為行業培養了一批領軍與骨幹人才。這些都為靶材料“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做出了示範引領性貢獻。


ITO成品靶材

學校考古團隊發現世界最古老鑄幣作坊

2021年8月,學校曆史學院考古團隊經過碳十四測年確認,河南滎陽官莊遺址鑄銅作坊在公元前640—550年開始出現製式化金屬貨幣的鑄造活動。這一數據首次提供了有關中國早期鑄幣遺址的絕對年代信息,也使官莊遺址成為世界範圍內已知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遺址,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考古刊物《Antiquity》發表。


官莊遺址鑄幣生產相關遺存平麵分布圖

在研究中,鄭州大學考古團隊選擇遺址中浮選的小米作為測年樣品,並通過選取連續堆積單位樣品提高測年精度。樣品經由美國貝塔年代學實驗室測定,確認官莊的鑄銅生產活動大致開始於公元前814-750年間。在此後的約150年內,該作坊主要集中生產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產品。官莊作坊的鑄幣生產活動發生在公元前640-550年之間,作坊在繼續進行青銅禮器、兵器等產品的生產同時,開始出現了製式化金屬貨幣的鑄造活動。這一數據首次提供了有關中國早期鑄幣遺址的絕對年代信息,也使官莊遺址成為經碳十四檢測確認的世界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遺址。官莊鑄幣作坊的國別歸屬目前還在研究當中。


官莊遺址出土的標號SP-1號空首布幣成品

“長碳鏈及耐高溫尼龍生產技術”實現專利技術成功轉移 轉讓費4000萬

鄭州大學與上海中能企業發展集團山西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簽訂“長碳鏈及耐高溫尼龍生產技術”專利技術轉移合同,專利技術轉讓費達4000萬元。


鄭州大學與山西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技術轉移合同簽訂儀式現場

據悉,“長碳鏈及耐高溫尼龍生產技術”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民英教授主持完成,團隊長期從事尼龍工程塑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能關係的研究,近十年圍繞耐高溫聚酰胺的生產全流程(成鹽技術、聚合技術、裝備設計)申請了一係列的專利保護,形成了一整套的獨有知識產權,為我國實現耐溫尼龍這一關鍵材料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上海中能企業發展集團將采用該科技成果,計劃投資100億元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年產20萬噸長碳鏈尼龍和耐高溫尼龍生產線,使我國成為特種聚酰胺生產、加工的世界級產業基地,為我國集成電路、汽車、軌道交通、光纖通信、清潔能源、特種裝備提供重要材料支撐,解決上述領域一些重要工程材料方麵的“卡脖子”難題。


劉民英教授

協同創新重大專項係列成果牽引“中心城市·一流大學”共建

鄭州大學與鄭州市開展“中心城市·一流大學”共建,鄭州市每年出資2億元支持鄭州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鄭州大學設立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學校製定了《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鄭州大學)管理辦法》,強化目標導向、過程管理和績效考核,以項目實施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截止2021年底已立項23項。

目前,協同創新專項項目庫已成為學校高水平成果的孵化器。在專項支持下,鄭州大學牽頭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黃河流域中原城市群重點行業固廢協同利用集成示範”等項目2項。張少軍教授的鎂基新技術與材料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創複式豎罐鎂冶煉技術並研製開發專門的工藝裝備,可將鎂冶煉能耗降低20—40%,成本降低30%左右。梁學民教授團隊研發的“鋁電解槽雙端節能技術及成套工業係統(HORRS係統)”2021年3月已成功投入工業運行,首次將電解槽餘熱與城市熱網和火電機組實現互聯,綜合能量利用率提高5—8%,噸鋁實現節能800kWh以上。單崇新教授團隊開發出雜質濃度在ppb量級的高純金剛石單晶和兩英寸光學級金剛石晶體,並研製出金剛石日盲紫外成像係統和通訊係統,研究成果通過中國·鄭州雙創周活動暨重大關鍵技術需求“揭榜掛帥”,團隊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等榮譽。


複式豎罐鎂冶煉還原爐


鋁電解槽雙端節能技術及成套工業係統


左為兩英寸光學級金剛石晶體右為寶石級金剛石

穿心蓮內酯衍生物及其3,19酯化物在製備抗肝纖維化藥物中的應用”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銀獎

以鄭州大學為專利權人的國家發明專利“穿心蓮內酯衍生物及其3,19酯化物在製備抗肝纖維化藥物中的應用”(專利號:ZL201710214066.4)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銀獎。學校戴桂馥教授團隊成功突破了前人羥基酯化、雙鍵氧化還原等簡單修飾的思路,在傳統中草藥穿心蓮(Andrographispanicultata ( Burm.f) Nees)活性成分14-脫氧-11,12-脫氫穿心蓮內酯的C15位引入了新的藥效團,進一步結合C3,19位、C8,17位、C12,13位的修飾,獲得了一係列結構新穎的衍生物。


發明專利證書


發明專利獲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銀獎

該專利涉及15-苄亞基-14-脫氧-11,12-脫氫穿心蓮內酯衍生物及其3,19酯化物,首次公開並保護了其在製備預防和治療HF藥物中的應用。目前,團隊已累計申請(授權)相關國內外發明專利30餘項。團隊結合生物醫藥產業實際,通過河南省科技特派員計劃、與企業聯合承擔科研項目等方式,曾先後深入河南孟成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後羿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濮陽泓天威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在促進相關企業技術進步、新產品開發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中,通過與濮陽泓天威藥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鹽黴素高產菌株選育研究,使產量由2000單位/mL提高到15000單位/mL,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團隊的研究成果—治療肝纖維化I類新藥ADN-9專利成功落地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目前研究正在順利進行中,力爭早日造福廣大患者。


鄭州大學與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簽署成果轉化及合作研發協議

“鎳基負載型低溫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劑”創新技術助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鄭州大學牽頭聯合國內知名科研院所承擔的“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團隊攻克單段等低溫甲烷化新技術路線的等低溫甲烷化催化劑研製、快速移熱反應器設計製造兩大關鍵技術難題,建成合成氣/熱解氣處理量1億立方米/年的等溫甲烷化示範工程,解決了現有甲烷化技術反應流程長,氣體循環量大、電力消耗大的問題,實現了煤製天然氣自主技術的開發與工程應用,項目成果通過了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的綜合績效評價,獲2021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催化劑現場動態原位監測


等溫甲烷化示範裝置

團隊開發了“鎳基負載型低溫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劑”,通過催化劑結構精確調控,解決了燒結、積碳等弊端,利用可控移熱技術開發的新型快速移熱反應器實現工業應用40多台/套,總產能達1000萬噸,大大降低了煤化工領域水煤氣變換單元的能耗,形成了世界領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製天然氣技術,為工業催化劑開發與應用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方法,對我國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劉炯天蒞臨金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調研並實地查看企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示範項目進展情況

“根固樁和擴體樁理論與技術創新及工程應用”項目獲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鄭州大學周同和教授團隊經過10餘年的探索研究,首創根固樁和擴體樁技術,並構建了相應的理論體係,係列成果先後榮獲2019~2020年中國建築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21年建華工程獎一等獎,2021年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周同和教授介紹項目成果技術應用情況

該技術突破了傳統灌注樁能耗高、泥漿排放量大,預製樁技術工藝落後、穿越硬土層難等技術發展瓶頸,大幅提升了我國樁工技術現代化水平,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與傳統灌注樁、預製樁相比,該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綜合造價降低20%~30%,資源消耗降低40%~60%,減少碳排放量30%以上。近年來,項目研究成果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得到快速推廣應用,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116億元,累計減少碳排放量312萬噸,被國際土力學和岩土工程學會主席評價為“對中國乃至全球樁基工程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全麵應用項目成果的鄭州107輔道快速化工程


全麵應用項目成果的鄭州龍湖金融中心

“神經退行性疾病精準診斷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鄭州大學滕軍放教授團隊開展了針對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精準診斷及新治療方法的係列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精準診斷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榮獲2021年度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在建立磁共振量化評估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用於評估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技術等方麵具有重大突破,達到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已在國內外90多家醫療機構推廣應用,使相關神經退行性疾病診斷率提高了6%-24%。此外,該項目引領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診治發展,是轉化醫學研究的成功範例,對推動整個臨床醫學研究進步有巨大的作用。


成立河南省神經疾病醫學中心

據了解,該項目最早闡明了α-突觸核蛋白、TDP-43包涵體沿神經通路雙向播散分別是帕金森病及漸凍症的病理機製;首次建立了采用動態增強核磁共振技術評估腦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為標準的帕金森病早期精準分型體係;率先發現了泌尿生殖係統磷酸化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可作為多係統萎縮早期精準診斷分子標誌物;發現了泌尿生殖係統磷酸化α-突觸核蛋白聚集體可作為多係統萎縮早期精準診斷分子標誌物;創新性的開發了微生態菌群移植技術治療漸凍症。


項目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Medicine雜誌

項目獲得“國家優青”資助

“心肌梗死早期預警精準防治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獲2021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根據健康中國戰略的需要,針對心血管疾病高發病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點,鄭州大學張金盈教授團隊圍繞心肌梗死早期預警和精準防治進行了一係列全方位多維度的係統研究,在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早期預警和精準防治關鍵技術創新方麵實現了眾多突破,項目成果整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榮獲2021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張金盈教授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實驗以及進展

該項目明確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階段標誌性基因表達異常的規律,建立了精準定位和動態監測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程的新技術,闡明了心肌梗死後心力衰竭的發生機製,發明了基於生物材料搭載細胞用於心肌梗死早期治療的關鍵技術,支撐了舒張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等臨床指南的製訂等,項目成果在多家醫院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降低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對保證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動心血管乃至臨床醫學科技進步作用巨大。


張金盈教授與其研究生畢業合照

回望2021鄭州大學科技創新成果斐然,未來鄭州大學將繼續凝心聚力、踔厲奮發,著力推進“五大高地”建設,助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努力在中原大地上“起高峰”,續寫百年奮鬥,繪就宏偉藍圖!

beplay2網頁登錄 來源:鄭州大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