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建築工程學院駐三麵井村工作隊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而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化農村發展的需要。基於我國農業機械化人才嚴重缺乏的現狀,河北建院駐村工作組以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為例,探索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承擔起地方高校培育農業機械化技術人才的重任。
一、農業機械類人才培養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
1.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性及要求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農業機械裝備代表著農業先進生產力,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2016—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機械化內容蘊含更多新的內涵,為加快農機化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同時對高校責任擔當的內容也逐漸豐富(劉歡等,2022)。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係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在農也機械發展方麵,明確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
2.農業機械人才培養的緊迫性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農村人口規模不斷萎縮,農村人口結構不合理日趨嚴重。以康保縣蘆家營鄉三麵井村為例。
(1)常住人口少,留守人口老齡化嚴重。年輕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大部分是年老體弱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戶籍人口502人,在村常住人口96人。其中50歲以下的隻有5人,50到60歲的16人,其餘為60歲以上的人員,平均年齡為66歲,年齡結構失衡。
(2)常住人口文化程度低,接受高科技能力差。以三麵井村為例,常住人口大部分人為建國前後出生,大專肄業1人,高中學曆2人,初中學曆5人,小學學曆6人,沒有上過學的占多數,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陳舊,溝通理解和互動接受能力差。對機械操作等知之不多。
一方麵,農村常住人口少,勞動力匱乏,需要發展機械化彌補勞動力短缺的不足;另一方麵,農村人口文化水平低,缺少機械操作知識和技能,農業機械化人才不足,是製約機械化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是鄉村振興的一個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優勢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總綱領,對我國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新時代,地方高校除了承擔“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知識,為社會服務”這些一般職能,還通過向農村地區派出駐村工作組參與到鄉村振興實踐當中來。地方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麵具有天然的優勢。以河北建築工程學院駐村工作組為例。
1.專業技術優勢
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79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02人,副高級職稱247人,博士44人,碩士604人。可以利用教學資源,為幫扶村莊開展土木施工、建築設計、機械、能源、外語等人才培訓;可以利用學校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村莊規劃、環境設計、汙水處理、信息化建設、法律谘詢等服務。
2.人緣優勢
現有全日製在校生1446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720人,本科生13749人),繼續教育在讀生9000餘人。學校“立足河北,麵向全國,服務區域經濟和建築行業”,畢業生、校友遍布京津冀,各個行業。
3.地緣優勢
目前,學校深入實施“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正在為更好地服務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助力首都“兩區”建設而努力奮鬥。2023年1月,張家口市與河北建築工程學院等在張高校在人才建設等方麵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人才引育、智力合作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構建市校“共生共榮、共建共享、互惠共贏”的新型關係。這意味著,學校與地方發展聯係更加緊密。
三、麵向鄉村振興戰略的校企合作機械類人才培養路徑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企業-學校-村莊”三方互動融合
企業根據村莊發展需要製造農業機械產品;學校根據企業需要培養農業機械人才;村莊根據需要提出農業機械裝備要求和人才要求,同時村莊向學校和企業提供了市場。三者圍繞著農業機械設備和人才的需求與供給,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與創新鏈。以山東礦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為例。山東礦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建於1955年,從早期生產農具到煤機產品,再到建材機械、自動編鏈機,後來發展到無人機、航空發動機、工業機器人的製造,走上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路子。無不與其緊密聯係市場需求,不斷加強校企聯合有關。河北建築工程學院機械學院源於1951年成立的機電科,目前學院共有5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焊接技術與工程、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主要培養建築機械為主相關人才。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麵與山東礦機集團人才需求有著很高的契合度,具有十分廣泛的合作前景。通過校企村三方互動,可以拓寬人才培養內容和方向,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需求。
2.優化教學內容,推動“機械+農科”深度融合
地方高校應在人才培養上,應主動對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需求,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推動“機械與農學”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在機械專業核心課程中適當融入挖掘機控製、無人值守排灌控製、收割機控製、農產品加工控製、智能飼喂控製等農業機械控製知識內容,拓寬機械專業知識構成。
3. 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相結合
學曆教育,即堅持本科生、研究生人才的培養,麵向高考生、本科生進修深造人員,這個依托學校的機械學院等。非學曆教育,即短期培訓,麵向在職技能提升需求人員。這個可以發揮學校成人教育學院、機械學院的師資教學資源優勢,與企業、村莊合作開展,針對企業、村莊的需求,開展知識技能的訓練提高。堅持開放性辦學,深入田間、車間,把校內外資源整合起來,開展多樣化人才培養方式。
參考文獻:
[1] 劉歡,楊正勇,趙瓊.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業機械化技術人才的培養路徑 [J].農機化綜合研究,2022(4):153-155.
[2]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http://www.bjszjggw.gov.cn/res/bulletin/0125_18912/1676216792462_m.html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