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地方承載著厚重的記憶,烏當拐九村便是這樣一處充滿紅色傳奇的存在。2024年7月20日,貴州農業職業學院農藝工程係“科教興黔·情係‘三農’”青春長征誌願服務隊,踏上深入探索紅色文化對拐九村的文化振興的影響,旨在感受當年紅軍長征的過程,回顧那段英勇鬥爭的歲月,汲取力量,繼續前行。
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都銘刻著紅軍的足跡,每一段故事都傳頌著英雄的讚歌。那蜿蜒的山路,仿佛是時光隧道,引領著誌願者們回溯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誌願者們沿著先輩的足跡,來到了紅軍井。在這太平盛世裏,不再使用的紅軍井靜靜地躺在山腳邊,竹子蒼鬱,井壁苔蘚滿布,充滿了歲月的滄桑感。但有關紅軍井的故事卻依然口口相傳,烙印在當地群眾的記憶裏。懷著崇敬的心情,誌願者們小心翼翼地打了一壺水,感受著這跨越時空的力量,那清涼的井水潤澤著心靈,也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精神的信念。
接著,一行人來到了穿洞。走進洞中,能夠明顯感受到當年紅軍為了革命熱潮而奮鬥的不屈精神,牆壁上似乎還遺留著他們待過的痕跡。洞中的神秘與奇特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令人心生敬畏的是紅軍曾經在此留下的生活歲月。
而後,大家沿著蜿蜒的山路,心懷敬仰,步伐堅定地朝著紅軍橋的方向前進。這座橋曆經風雨,卻依然堅固如初。它見證了紅軍戰士的英勇無畏,承載著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站在橋上,微風拂過,仿佛能聽到當年激烈的槍炮聲和戰士們的呐喊聲。橋下潺潺的流水,似乎在低聲吟唱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而一旁的宋家渡渡口,地處南明河下遊,位於烏當、龍裏、開陽三地交界處,承載著當年百姓們的軍民魚水情”,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奮進。
踏著先輩的足跡,誌願者們深刻感受到了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隨後,誌願服務隊到鎮上采訪了百歲老人楊昌學老先生,他為我們講解了當年百姓如何幫助紅軍渡過宋家渡渡口的故事,在他的講解中,誌願者們被紅軍與百姓之間的魚水情誼所感動,也對那段曆史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住在隔壁的阿姨,用飽含深情的山歌唱出了對紅軍長征的讚美和敬意。那質樸的歌聲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個人的心中,喚醒了大家內心深處對紅色曆史的敬仰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臨行時阿姨的那一句"希望你們年輕一代創輝煌,我們老一代才有福享"。不僅是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期待,也是對我們的一種鼓勵。
通過這次重走長征路,誌願服務隊不僅深入了解了拐九村的紅色曆史,更深刻地認識到紅色文化對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紅色文化是拐九村的寶貴精神財富,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將其轉化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可以激發村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學習,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同時,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也能夠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和動力源泉。
未來,貴州農業職業學院農藝工程係“科教興黔·情係‘三農’”青春長征誌願服務隊將繼續努力,深入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拐九村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紅色基因將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書寫出鄉村振興的壯美篇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