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為深切緬懷抗戰英雄,追尋先輩足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貴州醫科大學“青春醫行 尋跡長征”實踐團隊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實踐團隊赴貴陽圖雲關抗戰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並共同見證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貴州醫科大學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
圖雲關是抗戰期間全國紅十字救護中樞、世界援華醫用物資集散中心和軍醫培訓基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曾在此駐紮6年,為前線輸送了大批醫護人員和醫用物資,圖雲關作為戰地救護的“心髒”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走進圖雲關抗日紀念館,先後參觀了“烽火仁心 人道光輝”“救死扶傷 博愛恤兵”“功勳卓著 奉獻永續”三大主題展館,並不時駐足觀看了展館內陳列著的曆史文化資料、圖片、實物等相關展品,這些沉澱著時間的展品無一不在向實踐隊員們講訴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曆史,同時也生動展示了救護總隊在艱苦的抗戰歲月中做出的傑出貢獻。
在莊重的揭牌儀式上,學生們近距離聆聽了王辰院士飽含深情的講話,在講述到以林可勝、李宗恩為代表的協和先輩們的英勇事跡時王辰院士幾度哽咽,讓現場老師同學深受感染,家國情懷油然而生,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是一堂生動而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課堂,作為醫學生,將銘記醫學生誓言,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於人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將繼承和發揚抗戰時期醫護工作人員的奉獻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將這份責任、擔當及家國情懷融入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在中國紅十字救護總隊紀念碑前,全體師生瞻仰先輩紀念碑,默哀鞠躬並敬獻花束,以表達對抗戰英雄們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表示將繼續深入學習先輩們艱苦奮鬥、救死扶傷、敢於犧牲的精神,銘記抗戰曆史,汲取精神力量,傳承愛國基因!
實踐隊員感想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指導教師張永明表示,聆聽了王辰校長飽含深情的講話,家國情懷由心而生,深受感染。圖雲關記載了抗戰時期中國紅十字會向前線輸送大批醫護人員和醫用物資,開展衛生防疫和醫學教育,參與現代公共衛生體係創建、極大推動我國現代醫學發展的曆史,也記載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林可勝院士在圖雲關開創中國國防軍事醫學的重要曆史。同學們一路跟隨王校長,在講解員的講解下,認真學習了那段彌足珍貴的曆史,進一步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先烈無私忘我、堅韌不屈的革命鬥誌。作為一名教師,他要引導同學們奮發圖強,刻苦鑽研,永葆家國情懷,立誌報效祖國!
貴州醫科大學“青春醫行 尋跡長征”實踐團隊指導教師王義表示,圖雲關抗戰紀念館靜靜矗立,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故事,走進那裏,每一麵牆都鐫刻著英勇與犧牲,每一件展品都閃耀著不屈的光芒,使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不懈努力。此次參觀學習,實踐隊員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革命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正是這些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不屈精神和堅定信念,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作為一名教師,他將引導學生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投身於學習和工作中,發揚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為實現民族複興的偉大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生實踐團隊隊長鍾子涵表示,非常榮幸能來到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圖雲關舊址。在抗戰時期,以林可勝教授、李宗恩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協和人和國內國際的醫務工作者一道,在密林深處組建了一支專業的醫療隊伍,起到了戰時救護心髒的作用,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走在這片土地上,傾聽這段曆史,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激勵了她,作為新時代協和學子,我們要紮實專業技術,更要利用自己的能力,積極投身民族偉大複興的事業當中。
貴州醫科大學“青春醫行 尋跡長征”實踐團隊隊長羅倩表示,站在這片曾經見證過無數英勇事跡的土地上,深感曆史的厚重與深沉,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的故事是烽火歲月中最為動人的篇章之一。他們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道主義精神。在王辰院士的講話中,他談到了先輩們的崇高品德及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王辰院士也幾度哽咽。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先輩們的敬仰和懷念,更有著對這些後輩的殷切期望與激勵。作為當代的醫學生,她將以先輩為榜樣,將他們的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為人民的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