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森,男,土家族,六盤水師範學院教師工作部人事科科長,碩士。2019年12月在六盤水師範學院民主評議黨員中被評為“優秀”等次,2020年7月被六盤水市委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優秀黨員”,2021年7月被六盤水市委評為“全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21年7月被貴州省委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
工作勤懇,用真情服務學校
2011年,剛畢業的田森懷揣著滿腔熱忱考入六盤水師範學院。當時學校環境很差,陳舊的辦公室,幾個木櫃,幾張課桌在一間教室裏呈弧形擺放,簡陋得不能再簡陋。時任院長李鬆指著一張擺放有老式電腦的課桌告訴田森:“這是你的辦公桌”。這與田森想象中寬敞明亮的教室、高堂廣廈、碧瓦朱甍的辦公樓相差甚遠。但他堅信,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把這份職業當成事業,當成幹事創業的平台。
入職第一年,田森在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當時叫生命科學係)辦公室工作,負責來文登記、處理、擬辦、會議記錄、簡報撰寫、網站管理等工作,沒有公文處理係統,需要的文件得去行政樓相關部門領取,有時田森一天得來回跑10餘趟。由於人手緊缺,田森同時承擔著教學秘書的工作。為了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他把每一個待辦事項列出來記在筆記本上,把每天的辦事時限控製規定時限類,在一個小時內必須完成幾項規定的任務,完不成不吃飯、不午休,晚上也必須完成工作才能下班。
田森認為,開展工作得更講效率、講創新,不能安於現狀、按部就班。於是每年年初他就研究學校上一年度的考核目標,把考核目標中的考核要點提煉出來製成表格,形成工作計劃,掛圖會戰、有序推進。如每年前、中、末三期檢查是規定動作,5月和10月開始做教學計劃、任務、排課;聽課評課、教研活動等材料收齊都有一定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提前謀劃、對標對表、有序推進,才會臨危不亂。
在學校科研管理係統沒有運行之前,科研材料非常繁雜,評建評估、考核檢查都需提供這些材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大工程”,搞不好就會出錯。幾次下來,田森決心把教職工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於是他收集原件,掃描命名,加班加點花了兩個月為每一個教職工建電子檔案,檔案包括身份信息、獎勵信息、文章和項目、職稱評聘等。科研管理係統運行後田森把舊版科研材料導入係統,和同事一起補充完善,實行階段收集和分類管理,一師一檔,檢查評估中學院不再要求老師們提供這些材料。老師們從提供材料中解放出來了,學院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2022年2月,田森從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務工作轉崗人事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勇擔重任。他對待老師們的谘詢總是耐心細致給予解答,入職初評聘、考核考勤、疫情防控等教職工關心的問題他格外關注,主動幫助教職工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力求讓老師們走進人事處就有家的溫暖。
立德樹人,用教育影響教育
2018年,田森開始指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團隊,2020年暑假,田森牽頭成立“撥浪鼓”支教隊。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暑期,他帶領團隊申請到水城區玉舍鎮舍戛小學、六枝特區兩路口小學等貧困地區支教。
“撥浪鼓是一種吸引小孩子注意力的玩具。”他說,支教隊的名字蘊含著深刻寓意,寓意著“喚醒孩子對教育的認知,讓他們形成‘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理念。”。田森希望通過支教的方式,培養師範專業學生的教育情懷,喚醒大學生對教育的定位、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大學生到山區支教,讓山區孩子接受別樣的教育理念,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
準備階段,田森一邊與當地政府及學校聯係,闡明支教目的、工作安排等,爭取多方支持。一邊對團隊進行分組,做好教學設計、備課、試課等工作。2021年支教期前夕,他因工作過度勞累生病住院。值此期間,支教隊出發,田森始終擔心他們的安危,放心不下。經過與醫生交涉,田森中途離開,拔掉針管就立即驅車、長途跋涉前往支教點開展工作,直到各項工作理順,教學秩序穩定後他才返回醫院繼續治療。支教期間,田森擔心孩子無人照料,索性把女兒帶到支教點,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生活。他說“我自己的孩子在,村民們知曉後一定會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支教期間,田森身體力行,指導支教隊家訪、指導課堂教學、帶頭參與勞動、執行各項紀律,親自為支教隊隊員們做飯,在生活方麵給予團隊無微不至的照顧。
支教期間,田森對支教隊要求十分嚴格,要求早上7點前到教室陪同早讀,晚上磨課和總結反思,讓各位支教隊員充分交流工作方法、回顧如何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放學後,支教隊分組送孩子回家,田森便帶領他們到最遠的村組家訪,教會支教隊大學生與村民的溝通技巧,與家長探討育兒之道,引導家長們重視家庭教育,關注小孩的身心健康。田森時常告誡支教隊員,心裏要裝著群眾、裝著孩子,敢於吃苦,勇於戰勝困難,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他以身作則,深刻地影響著支教的大學生們。雷娜說,支教地公共設施不是很好,環境衛生有待改善,在田森老師的帶領下,團隊所有成員自發組織打掃學校、清潔廁所。團隊負責人聶燕說,在田森老師的引領下,團隊成員學會了主動關心關愛學生,經常幫助學生梳理頭發、整理衣冠、護送孩子們回家,像極了他們的父母。
一次,田森帶著團隊成員王才權家訪,回來的路上,王才權對田森說:“田老師,參加‘三下鄉’支教是我上大學以來參與的最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教師的定位,甚至找不到未來踏上教育崗位的底氣在哪裏。”雷娜說,在田老師的引導下,她產生了紮根基層、投身教育的想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田老師帶我們送小朋友回家,一開始小朋友都不說話,後來田老師就帶著孩子們認識沿路的昆蟲和植物,小朋友們都圍著他,臉上綻開純真的笑容,那個場景令我特別感動,也讓我明白了教育的意義。”。
“我喜歡和學生待在一起,他們的活力、進步讓我很慶幸,我願永遠做他們的引路人,我也很樂意通過‘三下鄉’這種形式培養支教隊大學生的教育情懷,促進他們成長。”,田森說,見證支教隊大學生從扭扭捏捏到從容自若的成長,像極了一顆顆小小的花蕾,從含苞欲放到驚豔綻放,綻放的不僅是青春與活力、知識和力量,更像是釋放了教師的人格與魅力。
根植群眾,用情懷助力發展
“在我看來,能有更多機會為人民群眾服務,是我們黨員兌現黨的宗旨的機遇,是組織給我們鍛煉的平台。”作為一名黨員,田森一直有著強烈的為老百姓做事的意願,用他的話講,“生於農村,服務農業,回饋農村,是雋刻在內心的鄉土情懷。”
2018年,懷揣著“為貧困群眾多做一些實事好事,為脫貧攻堅多貢獻一份力量”的堅定信念,田森主動申請作為貴州省科技特派員選派到六枝特區新場鄉新寨村、落龍村、黑塘村開展服務“三農”工作。
通過近一個月的走村串戶,田森大致理清了新場村、落龍村、黑塘村致貧的內因和外因。麵對地理環境惡劣、土地貧瘠、勞動青年大量外流、“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他判定在實施農業產業化困難較大,走適度規模養殖和個體散養相結合的路子比較切合實際。明確思路後,他深入農戶家中宣傳科學種植養殖技能,他情真意切地與群眾交談得到了部分群眾的回應,有10戶群眾答應接受他贈送的600隻毛血土雞示範養殖,經過他悉心指導、示範養殖技術,這10戶群眾率先脫貧。2019年3月他和同事購買烏蒙鳳雞閹中雞和一些飼料免費分發給95戶農戶飼養,定期到現場協助修建雞舍、示範飼養技能、講解防疫知識、協調商家回收等。年底這批雞苗全部售完,為這部分群眾創造了不錯的經濟效益,78戶貧困戶脫貧出列。
“在群眾看來,科技特派員是農業專家,是他們遇到困難時的救星。”田森知道群眾需要什麼,關心什麼。在新場鄉新寨村科技幫扶期間,他把貧困戶當作自己的親人,把六枝特區新場鄉當作第二故鄉,認真梳理排查致貧症結,傾心盡力尋求發展良方。看到群眾勞作的身影他都會主動搭話,到田間地頭講授生產技能,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知心人”。
服務“三農”期間,田森先後200餘次來到服務村寨,多次為服務鄉鎮幹部和群眾上技能培訓課,現場培訓160人,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生產200餘次,幫助群眾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對群眾精選產業、科學生產提供了很多幫助。
“其實這份工作一直在延續著。”直到現在,當地村民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會電話谘詢他,家裏的養殖獲得好收益,也會與他分享喜悅。
工作以來,從最初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辦公室工作人員到教學秘書、教學科研科副科長,黨委專職組織員,再到現在的人事科,每到一個新的崗位田森都認真對待,踏踏實實把本職工作做實,認認真真把工作做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片丹心永向黨,不負韶華守初心”的使命情懷。
文/楊誌連 殷宏煒 王一典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