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團隊始終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重大任務,始終關注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重大決策背後的哲學社會科學問題,積極研究闡釋“貴州新路”,助力區域發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獲批立項數連續6年位居全省前列,獲批國家級、省部級人文社科平台10個;
貴州師範大學自然科學研究團隊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赤水”“中國貴州梵淨山”申遺項目提供科技支撐,使貴州成為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最多的省份;
貴州茶雲數據平台通過收集、整合省內外茶科物種的基因組數據21TB,為貴州茶樹、油菜等茶科物種遺傳多樣性分析、貴州茶科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現代育種體係構建提供數據、標記體係和工具支撐,該平台是由位於貴州師範大學的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開發的。
10年來,貴州師範大學緊緊把握時代脈搏不斷發展和完善學科體係,始終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繪就學校高質量發展新畫卷,也為助推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助力哲社科學繁榮,擔當育人育才使命
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在助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中,貴師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效顯著。
早在2013年,貴師大就成功獲批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兩個博士點結束了我省文科博士點“零”的曆史。2019年,貴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為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截至目前,貴師大已打造一批集思想政治文化科學研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的平台。有全國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貴州蠟染;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貴州師範大學多民族文化融合與區域發展研究基地;國家語委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貴州師範大學國家“推普脫貧攻堅”語言文字推廣貴州基地;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培育)——貴州師範大學中國—東盟文化研究中心等。
在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麵充分展現了貴師大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具有的顯著優勢。
以肖遠平教授為核心專家的非遺研究團隊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轉化與社區營造研究上成果豐碩,學校獲批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碩士點,團隊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般項目等40多項,連續8年以名錄式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法律保護、數字化保護為主題,出版《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成為國內首部以少數民族非遺為專門研究對象的藍皮書,這也使我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處於領先水平。
以易聞曉教授為核心專家的中國賦學研究團隊長年深耕在中國詩學、中國賦學、晚明文學研究和詩賦創作上,將文論、哲學、創作和文字、音韻、訓詁等多學科結合起來,將傳統語言文字學、名物考據與文學研究結合起來進行賦學研究,開拓了語用和名物研究的新路向。易聞曉教授的名作《海口賦》享譽海內外,被稱“當代無出其右”;創作的《孔學堂賦》成為貴州的文化新名片。
令人矚目的優秀文化作品創作,也進一步展現了貴師大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神韻豐采。李俊教授搭檔貴州省文聯主席、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創作的電視劇《偉大的轉折》,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優秀電視劇首部展映劇目,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首播。學校與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麗英等聯手編排的經典民族歌劇《黨的女兒》2019年9月在黔首演後,入選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貴州省高校喜迎建黨百年藝術黨課”。由貴師大與省科協聯手打造的國內首個“天眼”題材大型舞台劇——《天眼之魂》在2019年麵向全省高校公演以來,2020年在全省高校進行巡演。學校師生合作創編演的大型原創曆史話劇《王陽明》,於2016年入選“第五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參演劇目,囊括該屆戲劇節設立的全部兩個獎項:“優秀展演劇目”和“校園戲劇之星”,省內外多位知名專家對該劇給予充分肯定。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擔當綠水青山使命
在貴師大,科研團隊也始終把擔當綠水青山使命融入黔山大地!
學校熊康寧科研團隊通過科研攻關,探索出石漠化綜合治理的“花江模式”,構建了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9種模式與衍生產業技術體係,為貴州治理“石漠化”這個生態癌症找到了方法。為全麵開展以貴州高原為中心的南方8個省(區、市)451個縣(市、區),尤其是貴州省78個縣(市、區)同類環境石漠化綜合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撐、治理模式和示範樣板。
曆時12年的努力,熊康寧科研團隊還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一期、二期)和“中國丹霞赤水”“中國貴州梵淨山”申遺項目提供科技支撐,使貴州荔波、施秉、赤水、梵淨山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使貴州成為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最多的省份。
學校周忠發團隊在貴州省30餘個縣市和10餘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應用推廣縣域、園區農業資源生態環境信息集成技術,攻關的喀斯特高原山區雷達遙感農情監測與識別關鍵技術填補了喀斯特山區的應用空白;開展的貴州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和易地扶貧搬遷評估等,為貴州省國土空間利用和保護、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提供了決策依據與科技支撐。2018年,該團隊獲批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學校李秋華科研團隊圍繞高原水庫、河流的水體富營養化機製與環境效應、藻類群落演變機理、調控技術,通過10餘年科研關攻,形成了一套“外源控製-內源削減-群落調控”綜合集成技術體係,為水庫河流水體富營養化綜合防治與水生態修複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在貴州20餘座水庫推廣運用,保障了貴州近50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
助力脫貧攻堅戰役,擔當鄉村振興使命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產業支撐。隻有開啟“生態寶藏”,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村民們真正富起來,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才能真正守住青山綠水。對此,貴師大科研團隊也在努力加強科研關攻,把擔當鄉村振興的使命植入廣袤山鄉!
在畢節市中部,有一片125.8平方公裏的原始杜鵑林帶,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然而,野外高山杜鵑盛花期僅15天左右,成為製約當地杜鵑旅遊產業發展的瓶頸。以乙引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研製出高山杜鵑花期調控的專用噴灑劑,讓杜鵑花期延長了10天左右。同時,通過從世界各地引進改良並種植在不同時期開花的杜鵑新品種,也是百裏杜鵑花期延長的又一重要方式。目前,已有6種杜鵑雜交繁育獲得成功,開始進行花苗培育,並將大規模種植。屆時,百裏杜鵑的花期將從2月中旬延續到7月底。百裏杜鵑景區的發展,帶動農戶2059戶增收,實現精準脫貧1980戶,讓百裏杜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變為農民致富的寶藏。
同時,乙引科研團隊還與校外有關團隊、企業合作,成功解決了石斛資源稀缺、種苗少、栽培難、提高石斛產量和品質等難題。通過校企項目合作,研發了膠囊、滴丸、飲料、石斛堿含片、石斛堿純品等石斛產品,為貴州四大主要中藥材的石斛產業發展拓展出新路。
針對貴州豐富的藤茶資源,餘正文科研團隊先後5次開展了中國藤茶資源普查,收集到了全國25個產地411株野生藤茶種苗,初步建立了中國藤茶資源圃;研發3款藤茶新品上市,年產值500餘萬元;創製新茶飲品,開發減肥抗腫瘤產品,生產茶護膚藥妝品,茶麵膜、茶肥皂等係列產品,將發酵茶提取物應用於飼料行業等,著力進行成果轉化與推廣,累計實現產值1000萬元。
陳慶富團隊則通過培育和審定蕎麥新品種,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等,推廣應用種植蕎麥超過387萬畝,總產值達13億元,助力約10萬貧困戶脫貧。
多年來,貴師大在幫扶長效機製的指引下,充分發揮自身科研、教育、人才等方麵優勢,培育產業“造血”細胞、教育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並在黨建、科技、生態等方麵對石阡實施全方位幫扶,為石阡貧困農戶托起希望之舟。2017年以來,貴師大還以“校農結合”為引領和突破,通過精準對接,完善產銷銜接機製,建基地、建立長效銷售機製等方式,為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助力添彩。
助力大數據大戰略,擔當科技革新使命
在貴師大,科研團隊不斷把擔當信息技術革新使命寫入“雲上貴州”,服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
在貴師大,有個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貴州省所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收費標準,都由該實驗室進行測算製定。
據介紹,計算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費標準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貴州省高速公路計費原則為最低費額路徑收費,最短路徑拆分。計算出正確的費額公式後,根據公式套入計算原則、計算條件、優惠政策等,才能得出兩個結點之間正確的應收費額。初期,製定貴州首條高等級公路——貴黃公路的費額標準,用手持計算器都能完成。但隨著路網建設的網格化發展,人工計算已經無法完成。同時,貴州高速公路費額計算方式複雜的重要因素還在於橋隧比例大,橋、隧,都是單獨計費的。每增加一條高速公路,都會與現有路網發生關係,從而改變原有的費額計算方式,這也需要大量的數據計算。每次計算,將產生1億多條數據量,生成數據報表超過5萬頁。
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團隊為全省高速公路聯網收費513個收費站通行費征收,提供收費標準,為23家聯網高速公路運營單位拆分結算,提供基礎拆分標準數據。目前共完成78條線路的聯網收費費額計算工作,保障了貴州省通車裏程7607公裏的聯網收費費額計算工作。
在貴州省信息與計算科學重點實驗室,高速公路費額計算並非唯一“接地氣”的研究項目,這裏還有基於互聯網的無紙化閱卷係統、為貴州非遺提供數字化保護的逆向建模成套信息技術等。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後,該實驗室迅速成立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團隊,出色完成了雲南、安徽、河南、廣西、湖南等省份的第三方評估工作,圓滿地完成了國務院扶貧辦交待的評估任務,獲得國務院扶貧辦表彰。
助力中國天眼發展,擔當天文教育使命
在貴師大,科研團隊還助力中國天眼發展,擔當天文教育使命,助推貴州天文學科和天文教育事業發展。
2011年,中國天眼(FAST)在貴州平塘開工建設;2014年,貴師大與國家天文台聯合成立早期科學數據中心,為FAST海量數據管理、數據綜合分析與應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共建“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的基礎上,貴師大還與國家天文台聯合建設了貴州省射電天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2021年4月9日,貴師大與國家天文台簽署“中國天眼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協議,雙方通過合作研究、聯合培養學生、開展各類天文培訓等,助推貴州地區天文學科和天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天文學平台的支撐下,貴師大科研團隊也取得累累碩果。
以謝曉堯教授領銜的團隊先後參與兩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為FAST海量數據管理、數據綜合分析與應用提供了重要保障,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分布式脈衝星搜索計算軟件係統、脈衝星候選體篩選軟件係統,協助國家天文台發現了120多個新的脈衝星,參與建設“國家未來網絡”工程貴州主節點,為實時從貴陽向北京傳輸FAST數據提供了通訊保障。
2019年,貴州省射電天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的支啟軍教授科研團隊與國際科研團隊一道,對一顆編號為J1926-0652的脈衝星進行係統分析,首次發現這顆脈衝星幾乎囊括了以往觀測到的脈衝星的所有輻射現象。這一新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研究脈衝星的輻射機製和輻射過程,進而推動輻射模型和輻射理論的發展。基於“中國天眼”的觀測,2022年5月,該實驗室科研團隊和國內科研團隊一道,對“黑寡婦”脈衝星B1957+20的掩食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了“黑寡婦”脈衝星之前沒有觀察到的掩食新現象並揭示了其物理機製。
人才資源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貴師大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天文學科。2018年,貴師大天文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19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19年12月20日,貴師大與國家天文台聯合成立貴州省首個天文係;2020年10月26日,貴師大與國家天文台共建的“南仁東班”開班,聘請中科院院士汪景琇任第一屆“南仁東班”班主任,貴師大和中科院共同組織專家授課、以國家天文台為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接觸天文前沿課題的機會。2020年,獲批天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2022年獲批天文大數據與計算物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共建天文學科,為貴州天文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的、永久性的崇高榮譽。2022年10月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向世界宣布,由國家天文台1998年8月22號發現的,貴師大申請的IAU永久編號58941的小行星正式以“貴師大”星(58941=1998QK29)命名,名字“guishida”。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