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8日,“味與道:日常生活與中國人的生命哲學”學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辦。本次會議由《探索與爭鳴》編輯部、東南學術雜誌社與泉州師範學院聯合主辦,我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處)、國家語委科研機構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文學與傳播學院承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的近30位專家學者和我校相關學院的部分骨幹教師、在學研究生參加會議。

開幕式由副校長夏侯建兵致歡迎詞,《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和《東南學術》副總編輯鄭珊珊分別致辭。夏侯建兵在致辭中闡述“閩南海絲味”的核心內涵與價值作用,並希望與會專家對我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建言獻策。葉祝弟以詩性語言表達他對泉州古城的讚賞之情,並以之為切入口引出會議主題“以味解道”“以味釋道”。鄭珊珊深情回憶其與泉州的往來交集,並介紹《東南學術》的辦刊宗旨與近期選題規劃。
此次會議分六個單元進行交流,專家學者們圍繞“味與道”的多重內涵及其曆史脈絡、作為文藝美學範疇的“味”“味與道”折射的中華生命哲學、器物文明的“味”之書寫、“味道”與曆史敘事的通道、加速時代的味道與鄉愁、味與道顯影的全球化與地方性知識、味覺書寫與氣氛美學等議題展開內容豐富的討論。
福建省社科聯副主席鄭東育表示本次會議在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歡迎與會師生踴躍向《東南學術》“新時代 新思想”欄目投稿。[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處)、文學與傳播學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