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互聯網新經濟潮流的影響,聲音經濟快速崛起,新興的聲音市場催生了上一代人無法想象的嶄新職業,也帶了難以估量的有聲藍海與前景可觀的新興行業。以培養有聲新職業人才為標的的聲音培訓行業正是其一。在市場需求推動下,諸多配音演員和配音工作室開設聲優培訓班,眾多職業教育機構也加碼下注聲音培訓。相關數據顯示,2017-2021年,我國聲音職業培訓市場總體規模呈上升趨勢,2020年開始迎來快速增長期。 隨著有聲市場對於聲音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強,有聲職業教培也逐漸形成了規模化發展態勢,頭部品牌的出現逐漸確立行業秩序,數字職業在線教育科技企業旗下梨花聲音研修院位列其中。作為一位在線下與線上都有著多年資深經驗的有聲培訓行業從業者,梨花聲音研修院教學中心副總監、金牌講師李瑾在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分享了她對在線有聲職業培訓的一些感觸與看法。在她看來,比起此前以普通話和口才訓練為主的傳統聲音培訓,當下的聲音培訓在有聲職業技能人才的市場需求之下,也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梨花聲音研修院教學中心副總監李瑾
線上有聲職業培訓存在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與各類自媒體平台的發展,聲音市場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樣貌與更寬廣的想象空間,配音已經不再是傳統認知裏的商業配音和影視配音。而在播客、廣播劇、有聲書、音頻直播、短視頻配音等眾多新興聲音業態的背後,社會大眾對不同聲音的需求也衍生出極大的聲音職業人才缺口,聲音的從業標準已經有所改變,聲音的應用也從大屏走向小屏,在更多領域發揮價值與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也注意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備受行業追捧的有聲從業者、網紅配音師未必出身科班,受到主流用戶追捧的配音大神也並非個個字正腔圓、音色渾厚,人們對於好聲音的需求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而是在有聲書、短視頻、廣播劇、公眾號美文、兒童有聲繪本、深夜電台等行業中迸發越來越多的生機。
對於此等現象,李瑾解釋表示這是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各種自媒體平台的出現,讓越來越多與眾不同的“好”聲音被聽見被喜歡,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好聲音”。而隨著有聲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聲行業對好的聲播特別是音色具有辨識度的聲播、男聲播、兒童聲播更是存在一定需求。
人才缺口大,但是人才質量卻良莠不齊。在市麵上,大多數有聲從業者都是兼職或個體化居多,真正受過職業培訓的人才數量仍然有限。而基於自己播音主持專業科班出身經驗與從事的線下有聲培訓和有聲配音工作經驗,李瑾明白,傳統院校培養和線下的培訓缺乏針對性的有聲職業技能訓練,難以滿足新時代聲音經濟所需求的有聲人才要求。
專業人士認為,聲音培訓是根據市場實際需求出現的,所以更加注重實用性和商業化應用,學生要求的是快速提升能力,這是傳統高校播音專業目前欠缺的。
“我們有一位從業者是年過半百的老奶奶,她講述的老一輩革命故事非常有代入感,往往一起調,聽眾們就被代入了那個年代,她在這個領域裏有天然的感染力”,李瑾在采訪中提到了這樣有趣的現象。在她看來,“聲音主打的是陪伴,所以音頻作品越貼近生活的,給予聽眾的交流感越強烈”。普通聽眾對播音腔並沒有特殊感覺,因此哪怕是經過播音專業的標準化培養,也未必能讓一個主持人勝於一個非科班配音從業者。
因此,在對於聲音人才需求是否存在缺口這一問題,李瑾也很確定地給予了一個肯定答案。在她看來,因為現在大眾對於好聲音需求的多元化,所以對於從事聲音行業的人才的需求也變得很多元:“兒童有聲繪本對更親近、更有溫度的寶媽聲音的需求明顯大於對字正腔圓播音腔的需求;一些直觸人心的視頻配音更想要一些有人生閱曆的聲音;一些電影、趣味視頻解說更需要一些獨具特色的聲音......”
在線聲音培訓行業正呈現愈發豐富的可能性
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播音專業人士,李瑾在近些年的成人聲音職業培訓經曆中也深刻意識到市場職業化培訓與傳統院校培訓之間的不同。
“傳統的播音主持培訓,承擔的是‘政府喉舌’的作用,更要求我們字正腔圓,在有規定和局限的範圍下去表達,甚至字音都在規定的調上。”李瑾解釋道,“但聲音職業化培訓不一樣,它更加貼近大眾審美與市場需求,會教學習者如何通過聲音去抓住大眾的耳朵,這種特色的聲音培訓以及根據市場有聲人才需求進行針對性技能培訓的課程是傳統院校培訓所沒有的。”
在采訪中,李瑾著重提到了在有聲教培領域,成人教育和科班教育對創作者的扶持有著明顯的分水嶺。
不同於高等學校安排實習、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等對口就業方式,部分有聲職業教培與懶人聽書、喜馬拉雅、荔枝等音頻平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音頻平台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優秀配音,將文字作品轉化成有聲作品進行售賣,因此會定向激勵及扶持配音者。有實力的聲音培訓平台作為一個中間載體,可以將內容端(內容提供方)、平台端(在線音頻平台)、用戶端(用戶)三方主動鏈接起來,直接幫助學員賣作品對接平台,獲得平台的打賞或者獎勵,大大提高了從業者的積極性。
從市場和需求來看,李瑾表示,線上聲音培訓正當時。
首先是線上教育輻射範圍廣,在她多年的線下教培經曆中,一堂課最多隻能賦能三四十人,而借助於線上互聯網科技手段,能將教學賦能範圍擴大至成千上百人,滿足更多地熱對於聲音培訓的需求。
其次,在李瑾看來,針對普通人的聲音培訓給了更多人勇於發聲的勇氣和改變現狀的信心,針對有聲書、廣播劇等新興業態的聲音職業技能的定向培訓也使得更多人開發了新的人生興趣與找到了新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更能滿足聲音經濟時代下多元的聲音行業需求,培養出更為多元化的有聲人才。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下聲音培訓行業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參與者良莠不齊、專業化不足、承諾收入不穩定等問題仍然存在。“從業者收入其實也不太平均,”李瑾表示,“我們的學員裏有10%的人實現了全職有聲就業,收入可上千上萬;但更多的學員以副業的形式進行,投入度不足收入也相對來說不穩定;此外,還有一些學員目標是通過學習培訓實現個人提升或是轉變職業方向,這類也無法以短時間內的收入來衡量”。
據了解,擁有近七年資深聲音培訓經驗,同時又具備有聲行業從業經驗的李瑾在加入十方融海梨花聲音研修院後,就開始承擔起梨花聲音課程教學設計研發以及講師團隊管理責任,也同步承擔起台前教學與幕後統籌賦能工作。
如今,在李瑾與核心團隊的努力下,梨花聲音研修院已經用於能將行業知識與職業技能輸出為理論形成係統化課程內容的研發團隊,課程培訓體係已經發展成熟,能更好適配大多數學員實現從零到一的成長;也對接國內多家專業院校,培養了一批具備聲音培訓所需的理論知識、實戰能力、教學能力的師資團隊;更是與國內近百家配音工作室、出版社、音頻頭部品牌等建立深度合作,在對學員交付上做到極致。
經過這些年在聲音培訓課程內容研發和教學團隊的組建經驗,李瑾也更加認識到,要做好聲音培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的聲音培訓還並未形成標準,但卻在風口之下吸引了眾多缺乏匹配實力的機構入局,從而導致行業在短時間內湧現出規模不一、收費各異的聲音培訓課程,給整體行業與從業者帶來負麵影響,對此,李瑾也深表無奈。
盡管如此,李瑾對聲音經濟的未來充滿了信心,“進入行業的人才越多,這個行業規範化專業化程度會越高,而行業成熟後會對人才培訓進行反哺,行業商業化也就越高”。她認為,聲音經濟將會讓更多年輕人實現靈活就業,“也許這樣反而讓他們的職業周期更長”。
李瑾希望更多的行業人士一起積極推動聲音培訓的產教融合,撬動更多的學界、更多的高校參與到聲音培訓的行業製定標準中來,提供好老師、好課程與好服務,做學員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聲音培訓。
提示:該內容轉載自其它媒體,本網發布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該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