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上海科技節活動貫穿整個中國教育——上海高中生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
創辦於1991年的上海科技節,今年迎來了30周年慶祝活動。在一周的科技節期間各類科技活動紛紛登場。如向市民展示醫療、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科研成果,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和院士科學家向青少年做報告,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但是能否把科技活動貫穿到全年?能否把科技活動的主體從院士和科學家變成我們的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做出很大的努力。
上海高中生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就是我們所作的一個嚐試。這個活動是從中國大學生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移植而來的。2018年,在上海市教委指導下,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中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組織了一個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5MRP)大賽,在全國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展開。這個演講比賽要求參加者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選擇一個課題進行研究,收集數據,最後寫出科研報告,然後用視頻方式用5分鍾的時間向沒有專業背景的觀眾進行介紹。大賽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三屆。
看到效果後,我們在2021年初開始把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引入上海市高中。雖然高中生沒有專業,我們依然要求學生用團隊形式結合自己的科研興趣開展研究。從啟動到最後決賽,活動幾乎延伸半年。最後複旦附中,交大附中和上海中學等全市30多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119組約500學生(每組3-5位學生不等)遞交了他們的視頻作品。通過懂英語的高中和大學專業教師的線上評審,最終有17組進入決賽。決賽采用線下落地方式。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位科學家或專業老師參加評審。
從賽後對評委專家和參賽學生的訪談,我們發現有以下四個方麵的積極意義。
第一,活動促進了青少年早早涉入科研活動。這次參賽內容涉及理工科的49組,生物醫學21組和文科49組,而進入決賽的基本上都是理工醫。如題目(經過翻譯的)有“果皮堆肥對貧瘠土壤的影響”、“不同類型小鼠缺氧病理情景模擬研究”、“交通環境空氣質量實時檢測與動態研究”、“語音控製的音頻測調機器人設計”、“防幹燥智能燃氣灶研究”和“不同條件對魚浮靈增氧能力影響”等。評委科學家對上海高中生的小發明和表現出來的科研潛力非常吃驚:“5分鍾科研英語演講能讓學生從小培養科研興趣,這對於當前中學教育中的應試傾向是一種很好的糾偏”。
第二,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如這次特等獎“Intelligent Voice-Controlled Elevator System”(智能聲控電梯升降),兩個一等獎分別“A New-Type Air Battery Design” (新型空氣電池設計)和“A Novel Automobile Splash Shield”(新型汽車防濺裝置研究) 都是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為避免手觸電梯鍵感染新冠,為減少傳統電池對環境汙染,為防汽車雨天行駛對行人濺水),並通過實驗,獲得一定數據設計出來的,解決了提出的問題,這些發明成果具有一定的原創性。專家對學生采用恰當的科研方法,尤其采用實驗方法大為讚歎。“他們的研究能力不遜於我的研究生”,“文獻回顧也非常到位,而且還在PPT上專門顯示了他們文獻參考,科研寫作方式非常規範”。
第三,活動也促進了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國基礎教育是普通英語學習而且帶有應試傾向。這種刷題應試教學的英語不僅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懈怠,而且對學生要麵臨大學的專業學習幫助不大。而這次活動要求學生用英語寫科研報告,用英語進行陳述演講,這種把英語與學科知識學習和研究結合起來的方法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方式的革命。參賽學生反映“科研活動用全英語進行對提高我們的英語水平提高特大。我們要用英語查閱文獻資料,要用英語寫出科研報告,最後還要用英語進行演講,太刺激了,比單純涮題有趣多了”;一個評委說:“上海高中生小朋友們的英語真的很厲害了。竟然能用英語去探究學術性專業性的問題”。
第四,活動也促進了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這次活動的規則之一就是要求參加者以3-5人為小組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式學習在國外中學非常普遍,但中國中學課後活動基本上是完成大量的書麵作業和參加各種輔導補習班為主。單槍匹馬式的學習方式不僅影響他們今後科研事業,而且也影響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我們看到這次參加線下決賽的17組都是小組成語集體上台,他們有的分別介紹成員的任務如收集數據的,撰寫論文的。也有充分利用這5分鍾,每個成員分別介紹背景,簡述方法,彙報結果,展示模型和闡明發現意義。這種國外常見的團隊合作方式在上海高中生中看到了。
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希望在beplay體育手機青少年,在課後各種豐富的科研活動,而不是輔導補習班的滿座。以色列是世界公認的科技創新型國家,是誕生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這和他們把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的科技素質,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貫穿於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有關。如以色列教育部每年專門舉辦全國中學生科學與技術研究成果大會。最近一次大會展示了65所小學300餘名學生類似“以自然方法淨化河流”和“混合燃料汽車對空氣汙染的影響”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我們這次活動是借鑒了他們的理念。
上海高中生5分鍾科研英語是一個嚐試。明年我們將把這個活動推向全國高中。我們目的就是將一周的科技節活動貫穿到全年,滲透到整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和科研能力要從小做起。
作者:蔡基剛,係複旦大學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