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係統“提升服務意識 推動高質發展”動員大會在贛中教育集團新城校區召開。會上,陸建國局長表示,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推進贛榆教育係統服務意識大提升和贛榆教育事業高質發展。並以《比學趕超 高質發展》為主題作發言,從“教育、贛榆教育、高質發展”三個層麵與大家進行交流探討。
關於教育
陸局長主要談了對於當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認識,希望通過這種探討,理清一些概念,讓贛榆的教育者們能夠穿越迷霧,聚焦主業,力爭上遊。這兩年,因工作需要,他閱讀了一些教育方麵的著作論述,但是讀的越多困惑越多。他認為很多專家學者的文章,各抒己見,莫衷一是。其中還有一些文章雲山霧罩,概念滿天飛,把教育搞成了不可描述之物,很燒腦。譬如下麵這句話,經常被一些論述教育的文章所引用: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單從文字層麵看,這句話的確意境唯美、意蘊深刻、直抵內心,很容易觸發一些感悟感慨。關於這句話的出處,很多引用者標注是出自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可是,根據學者陳俊一的考證,這句話並非卡爾?雅斯貝爾斯所言,屬於以訛傳訛。而以這句話為切入點的文章,有一些也是神神道道,不明所雲。
“被訛傳為雅氏出品的這句話,對當下中國一線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教育學者,乃至家長,影響甚深。正是由於這句話裏“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說,被一些教育人奉為圭臬。於是,在中國教育界,催生了一個流派,我美其名曰“喚醒派”。”陸局長說到。喚醒派的關鍵詞是喚醒和釋放,核心要義就是教育的功能重在喚醒孩子的靈魂,釋放孩子的天性。台灣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表達了類似觀點:好孩子不是考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從技術層麵看,所謂喚醒靈魂釋放天性,前提是人真有靈魂或天性存在。作為唯物主義者,是不相信所謂靈魂的。以色列曆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一書中指出,進化論和科學已經證偽靈魂存在。如果靈魂是臆想的概念,何來喚醒一說?當然,也有人認為靈魂是可能存在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他的一個題為《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學的彙合處》演講中,就提到靈魂可能是一種處於糾纏狀態的量子信息。這篇演講本身也存在很大爭議。
何為天性?人作為生物體,有基因傳承,假定有一種叫天性的東西沉澱蓄積在基因裏,那麼,又如何確定這天性是善是惡?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從科學角度看,沒有依據。說到底,人不過是高級動物,如果有天性,也是亙古以來的動物性。這種天性即使有,又有什麼值得去喚醒釋放的價值呢?喚醒派很有浪漫主義情懷,善意的臆造出一個小天使,被囚禁在每個孩子內心裏,而這個小天使是美麗、善良、智慧、潛力的化身,教育的功能就是去把這個小天使喚醒並釋放出來。這種願望的確美好,可是,怎麼能確定那是個小天使,而不是《漁夫的故事》裏,被所羅門封印的魔鬼呢?
喚醒派的理念,在教育界形成了一定話語權,對於教育工作者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到了教育政策的製定。於是,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要給孩子以選擇權,如是等等,成了主流話語,政治正確。結果呢?我們對孩子越來越多的包容,直至縱容,老師對學生說不得管不得。這樣下去,我們的教育很危險。人性這東西很複雜,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智發育不成熟,三觀尚未定型,一味的順應、釋放,由著孩子,結果隻能是毀了孩子。我一直認為人性如水,是向下走的,而教育則是一個反向作用力,推動人向上向善。所以,管束必不可少。俗話說,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很有道理。
再譬如興趣。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這當然很有道理。可是,對這個問題,我有個疑問:人有與生俱來的對某事某物的興趣嗎?即使網上段子調侃的性別男愛好女,也不是絕對的了,當下流行於小圈子的耽美文,就是一個例證。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抓周,讓周歲大孩子在一大堆東西中抓一件兩件,以此推測這個孩子的誌趣。作為習俗,這種儀式有著對孩子良好祝願的寓意,可是,缺乏科學支撐。的確,我們在教育中,應注意培養、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追求真善美的興趣,以激發其內生學習動力,但是,絕不能無原則的順從孩子的興趣。道理很簡單,興趣很容易隨著年齡增長,外界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所謂見異思遷,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三觀尚未定型的beplay體育手機生而言,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和規製約束,那麼,上網玩遊戲會是很多孩子的第一興趣。有些愛好,開始是需要強製的,逼一逼,習慣成自然,慢慢就有了興趣。2017年有個叫陳安可的鋼琴小神童,紅遍美澳。那年她隻有5歲,琴技過人,聰慧可愛,屬於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在媒體對她父親的采訪中,父親說是他小時候想學鋼琴,由於條件所限沒能學,留有遺憾,因此,現在讓女兒學鋼琴。由此可見,陳安可打小未必對鋼琴感興趣,是父親把夢想安到了女兒身上。於是,她三歲半就開始學琴,每天練習4個小時。不論是否有興趣,這種強度的訓練,對於一個三歲半孩子而言,都是一份沉重的學業負擔。可是在父親強製性的督促下,小安可慢慢就有了樂趣興趣。
新高考改革製度設計中的重要一點考量,就是給學生基於興趣的選擇權。可是,有的地方的改革實踐,已證明了這種選擇權的賦予有一定的缺陷。試想,為什麼大多數國家不給十八歲以下的公民選舉權?因為,麵臨很多重大抉擇時,對於三觀未定型、缺乏閱曆和理性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他們的選擇,容易跟著感覺走。而把高考這類關係他們前途命運的事情,完完全全交給孩子們做抉擇,結果可能是誤了他們。有些事情,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是沒有能力做出正確選擇的。
所以,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當下,我們的教育,要有定力,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左右;我們的老師,更不能無為而治,甚至信馬由韁。所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是讓我們去喚醒靈魂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為了說明教育對於人的成長的極端重要性。“四有好老師”其中一條就是有仁愛之心,但是,老師可以做慈母,不能做聖母。真正對學生負責任的老師,應該是慈母和嚴父的結合,而不是小清新和聖母合體。前段時間,常州一所小學召開聽證會,討論關於建立懲戒製度的問題,網上引起熱議,但是,社會大眾支持的聲音占大多數。在陸局長看來,這個校長是真正對孩子負責任的校長。
“這兩年來,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教育的功能與使命究竟是什麼?這些問題一直縈繞我心。去年,我的思考是:教育,於國家,是培養更有力量的下一代,於個人,是成就更好的人生。現在,我想再加上一句,三句話,三個層麵:教育,於人類,是傳承文明;於國家,是培養人才;於個人,是升級人生。這三句話,很好理解,人類文明因為教育而傳承光大,國家民族因為教育而興旺發達,生命個體因為教育而向好向上。”,陸局長如是說。
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和定位,在基層一線從事教育工作,就能化繁為簡,讓教育回歸常識,而不是搞得神乎其神。他認為教育人要有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教育本質上是農業,是慢功夫,急不得。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其實和園藝師類似,就是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澆水施肥,修枝理葉,有所為有所不為,爾後,靜待花開。但前提,一定是既要澆水施肥,又要修枝理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