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網頁登錄
beplay2網頁登錄
西南政法大學:80年 我們不敢忘
2021-06-07 11:12:00
西南政法大學

  6月5日,上午10點30分,重慶上空準時響起防空警報,響徹全城。這是為了紀念80年前的“重慶大轟炸”。

  從1941到2021,曆史的車輪碾過了80圈。關於1941年6月5日,關於重慶大轟炸,這段刻在重慶人民腦海裏的記憶從未隨著時間的飄逝有絲毫消褪。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推出“百年百人”思政實踐項目,用文字、圖片和影像等方式真實記錄和講述在黨領導下重慶每個曆史時期的曆史印記。近日,為了利用好身邊紅色資源,講活大轟炸曆史故事,傳承重慶人民“愈炸愈強”的精神,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該項目組4名同學采訪到重慶日報的蘭世秋記者,深入挖掘了那段揪心的曆史。

  蘭世秋,1976年8月31日出生,199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文係並開始從事新聞行業。2009年,蘭世秋進入重慶日報工作,現為主任記者、重慶日報文旅副刊部副主任。她參與的新聞專欄《逐夢他鄉重慶人》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主創的係列報道《重走古詩路 思君下渝州》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多次榮獲重慶新聞獎一二三等獎,著有《最新經典旅遊創意案例集》一書。

  從尋找鮮為人知的黑石子萬人坑,再到整理抗日時期的文化創作,重慶日報蘭世秋堅守記者的責任與熱忱,書寫著老重慶的記憶。

  歎問眾人 重敘初心

  “我從事文化新聞報道大概有十幾年了。”蘭世秋細細翻看提前整理好的資料,將自己的經曆與故事娓娓道來。

  十年前,蘭世秋剛到重慶日報報社工作,當時的報社位於較場口,較場口有一個重慶大轟炸遺址紀念館,蘭世秋上下班時都會路過。沉重的曆史遺跡佇立在繁華的不夜城裏。蘭世秋曾問過自己的同學、同事是否了解這個地方,令她不可思議的是,同學們都對這段曆史不甚了之。抗戰時期,日本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最慘烈的即“五三”“五四”大轟炸以及“六五”隧道慘案。1941年6月5日,為躲避日軍轟炸,大量民眾湧進十八梯大隧道公共防空洞。入洞人數超量、洞內長時間的高溫和嚴重缺氧導致上萬民眾(人數有爭議)因窒息、踩踏而死亡,其慘烈程度駭人聽聞。

  “這樣慘痛的過去不應該被遺忘。”蘭世秋想要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地方,讓沉默的曆史訴說它的故事。這就是蘭世秋開始做關於抗戰係列報道的契機,也是她認為作為新聞人應有的責任和使命。這麼多人死亡,他們的屍骨被安置於何處?蘭世秋多方打聽,知道了一個被叫做“萬人坑”的地方,位於江北的黑石子。她輾轉找到江北區文管所負責人,又找到了當時抬屍體的人,終於去到了現場。

探索曆史 深受震撼

  2010年5月26日,入夏的重慶迎來了又一輪降雨。蘭世秋跟隨江北區文管所所長張明尋訪了那個悲傷的地方———黑石子“萬人坑”。據蘭世秋回憶,如今的萬人坑是一片荒僻的菜地。當地居民知道這片地的過去,因為他們的父輩以前也在此居住,有的甚至參與過抬屍埋屍。“從在鬧市區的大轟炸遺址,到萬人坑、黑石子,這些重要的曆史遺跡都鮮為人知,我應該把它報道出來。”蘭世秋說。

  2016年6月3日,文章《鮮為人知的黑石子“萬人坑”》見報。采訪中,蘭世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耄耋老人——高榮彬。高榮彬當年是重慶防空司令部下屬的防護團成員,“六五”慘案時負責抬屍體。高榮彬說,當時抬屍體就抬了三天三夜,兩個人抬,一個人抬腦袋,一個人抬腳。從隧道裏麵抬出來,再用板車拉到朝天門,在朝天門用摩托和船運到寸灘、黑石子這些地方。黑石子被挖了一個大坑,運到這裏的屍體全部往裏麵倒,就像倒水一樣。聽到高榮彬的講述,蘭世秋極受震撼。她看到了高先生曆經滄桑後的堅強。一個人的經曆會塑造一個人的性格,一座城的性格與記憶更是千千萬萬人的集合。蘭世秋在高先生的激勵下不斷探索中前行,尋找著當年的故事。

文化遺跡 城市記憶

  重慶是一個抗戰之城,是一個英雄之城。抗戰時期,重慶作為戰時首都,雲集了當時全國最頂尖高校學者及文藝圈人士。這些文人、畫家來到重慶後留下了不少優秀的文藝作品。當代人在幾十年後看到這些作品,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情景,往事曆曆在目。蘭世秋的主要工作是文化報道,她想深度挖掘這段時期重慶的文藝作品以及作家的創作故事。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講述了作家蕭紅的故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片段,提到蕭紅曾來重慶。蘭世秋敏銳地聯想到,蕭紅有沒有在重慶寫過什麼,留下過什麼。蘭世秋請教了她的大學老師王本朝教授——現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順著王教授提供的信息,蘭世秋找到了蕭紅的一些關於重慶的文字記錄,看到了另一個視角之下的重慶。

  林軍老人的版畫《靠我們的雙手艱苦奮鬥》

  此外,蘭世秋也曾關注過當年到重慶的藝術家。抗戰時期,版畫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工具,蘭世秋曾采訪過著名版畫家林軍老人。林軍向蘭記者詳細講述自己在延安學版畫的經曆,也頗感欣慰地介紹了幾幅自己的作品。蘭世秋在與林軍等老一輩藝術家、文學家的交流中,對抗日戰爭時期的藝術創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藝術源於現實,藝術連接古今,藝術是曆史的反映,也是文化的延續。“很多文化名人、藝術名人,他們一生中的創作高峰都是在重慶,真的,重慶是一塊寶地,值得我們好好挖掘。”采訪最後,蘭世秋由衷感歎。

 “百年百人”項目第三小組同學和蘭世秋記者合影

  “大轟炸”給重慶人民帶來了傷痛,也塑造了重慶人民“愈炸愈強”的精神品質。“重慶人民是炸不垮、擊不倒的。”采訪小組成員幸雨函表示,要珍惜和平年代,更要傳承“愈炸愈強”的精神,重慶人民的堅韌樂觀是曆史留下的寶貴財富,當今的我們更應該不畏艱難,不懈奮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走進曆史,留住那些不可泯滅的文化記憶。采訪後,小組成員王茜雯表示:“我們身邊處處都是紅色曆史,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新時代青年更要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堅定理想信念,矢誌不渝地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而奮鬥。”

  據悉,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依托重慶市馬克思主義傳播人才培養特色學科群優勢,發揮新聞傳播學院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係帶動輻射作用,實施開展以黨史教育為主題、青年學生為主體、優秀黨員人物故事為主線的“百年百人”實踐育人項目,組織新聞傳播學科專業教師擔任領隊,先後帶領500餘學生深入到重慶各地采寫百年黨史湧現出的百位優秀黨員人物故事,用文字、圖片和影像等方式真實記錄和講述在黨領導下重慶每個曆史時期的曆史印記,並通過線上傳播線下講述的方式,讓黨史教育“活”起來,引導廣大學生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