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2网页登录
beplay2网页登录
安徽理工大學袁亮院士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署名文章
2024-04-02 09:48:00
安徽理工大學

  4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袁亮院士在《中國經濟時報》發表題為《以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署名文章。袁亮指出,新時代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在結構上由原煤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潔化轉變,發展動力由傳統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轉變。煤炭消費比重持續降低,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高,從追求規模擴張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麵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製化石能源消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發展成效

  中國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在不斷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係,推動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升,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一是資源型產業有序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調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步伐加快,改變過多依賴資源消耗、過多依靠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對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落實煤炭減量替代等要求,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資源消耗量高、汙染物排放量大的行業實行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政策。

  二是化石能源利用清潔高效。以促進煤電清潔低碳發展為目標,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新增煤電機組執行更嚴格節能標準,發電效率、汙染物排放控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推動終端用能清潔化,推行天然氣、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煤炭。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有序推進天然氣高效利用,發展天然氣熱電冷聯供。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專項行動,用不到1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30多年成品油質量升級之路,成品油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減少了汽車尾氣汙染物排放。

  三是非化石能源消費持續增長。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積極穩妥發展海上風電,積極推廣城鎮、農村屋頂光伏,鼓勵發展鄉村分散式風電。因地製宜發展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積極發展氫能源,大力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係統,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考核,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納。截至2023年底,煤炭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5.3%,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

  能源結構綠色轉型麵臨的挑戰

  我國能源行業在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係為目標的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麵臨能源碳排放總量大、分布式能源高質量發展與儲能規模化布局難、能源科技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等問題。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麵。

  一是能源碳排放總量大與實現碳中和時間短矛盾凸顯。中國能源領域碳排放總量大且實現碳中和時間短。2022年,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21億噸。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僅有30年時間(全球最短時間),歐盟將用71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時間分別是中國的2.4倍、1.4倍和1.2倍,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煤炭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工業原料,為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據統計,2022年我國原煤生產、消費分別占全國能源生產、消費總量的68.9%和56.2%,與此同時,煤炭領域碳排放也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80%,對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最大。因此,能源領域減排時間緊且任務重。

  二是分布式能源高質量發展與儲能規模化布局難矛盾凸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我國支持分布式能源發展的政策正在不斷增加,發展分布式能源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已經基本確定。截至2022年,我國分布式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約為250GW,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為59.8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25%,其中,抽水蓄能裝機量為46.1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首次突破10GW,但分布式能源高質量發展與儲能規模化布局仍存在較大缺口。規模化儲能應用將成為新型電力係統的重要標誌,需求高景氣疊加應用場景多元化,儲能工程化和規模化布局亟須進一步突破。

  三是低碳技術突破難與培育能源新質生產力矛盾凸顯。當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2022年,我國單位GDP電耗713.7千瓦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雖然我國節能降耗減排穩步推進,但支撐低碳低能耗的技術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甲烷全濃度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多能耦合、新型儲能、CCUS等關鍵技術仍須進一步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新質生產力提到了十多個產業領域,其中多個領域與能源直接相關,同時提出“綠色低碳發展”,全國碳市場相關的碳資產管理以及國際碳規則銜接都是新質生產力的範疇。由此,打造能源領域“三高”(即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通過創新技術和產業模式,推動能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統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當下,需要在建立健全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監測評價與組織協調機製、加強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構建“多能互補”能源體係、推進能源技術革命的總體思路下進行。

  一是建立健全能源結構綠色轉型監測評價與組織協調機製。重點監測評價各地區能耗強度、能源消費總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能源消費碳排放係數等指標,評估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相關機製、政策的執行情況和實際效果。加強各能源品種之間、產業鏈上下遊之間、區域之間的協同互濟。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能源安全與發展協調機製,加強省際、區域間電網互聯互通,進一步完善跨省跨區電價形成機製,促進可再生能源在更大範圍內消納。協調開展跨省跨區電力、油氣等能源輸送通道及儲備等基礎設施和安全體係建設,加強能源領域規劃、重大工程與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銜接,及時研究解決實施中的問題。按年度建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實施、重大工程建設台賬,完善督導協調機製。

  二是加強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構建“多能互補”的能源體係。煤炭、油氣是傳統保供能源,推進能源革命並不是要革傳統能源的命,而是要以係統觀念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風、光、水、核、儲等高效耦合,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以我國主體能源煤炭為例,要建立煤礦綠色發展長效機製,優化煤炭產能布局,大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支持煤炭深度加工、對路消費和高效利用,推動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有序推進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推動煤炭轉化向高端高固碳產品發展,大力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完善綠色智能煤礦建設標準體係,健全煤礦智能化技術、裝備、人才發展支持政策體係。鼓勵利用廢棄礦區開展新能源及儲能項目開發建設。按照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和保供需要,加強煤電機組與非化石能源發電、天然氣發電及儲能的整體協同。深入開展煤炭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耦合發展的新模式研究。促進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推動熱儲能、氫儲能、電化學儲能等各類儲能形式發展,支撐多能互補能源體係建設,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儲能並舉,積極發展源網荷儲控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同時創新儲能產業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

  三是構建能源結構綠色轉型重大科技協同創新體係。健全科技創新體係,完善研發投入機製,支持創新技術成果轉化,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支持在深部煤炭安全開采領域具有領先創新能力的國家級科研平台建設。形成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能源技術創新體係,加快突破一批清潔低碳能源關鍵技術。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遊企業共建國家能源領域研發創新平台,推進各類科技力量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圍繞能源領域相關的大型科學裝置、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實施能源重大科技協同創新研究。加強新型儲能相關安全技術研發,完善設備設施、規劃布局、設計施工、安全運行等方麵的技術標準規範。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分級建設智能化平台,探索服務新模式,持續延伸產業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人才隊伍保障能力,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效率。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需要推進能源革命,促進能源結構轉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綠色低碳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為中國能源結構轉型提供製度保障,為世界貢獻更多的中國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經驗。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宣傳部 夏雅鳳、陳穎

審稿:李長虹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网页登录”,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