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時代】安徽建築大學建規學院在動態保溫隔熱技術理論與方法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安徽建築大學建規學院陳薩如拉博士研究團隊在零能耗建築圍護結構能碳雙控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Thermal insulation solutions for opaque envelope of low-energy build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陳薩如拉博士為該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簡稱RSER),在中科院期刊分類表裏屬於1區top期刊,2022年影響因子為16.799,在2021年7月22日發布的穀歌學術 (Google Scholar) 最新學術期刊及會議出版物影響力全球排名中,RSER憑借其高達225的h5因子(h5-index)位列全球第18位(高於絕大多數Science和Nature子刊),在可持續能源領域全球排名第1位。

2021年穀歌學術期刊影響力綜合排名

2021年穀歌學術可持續能源領域期刊影響力排名

雙碳目標背景下,探索和研發出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願景的高性能建築圍護結構至關重要。隨著低品位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的普及,建築圍護結構逐漸被視為可同時起到結構和能量作用的多功能部件,這也為建築圍護結構提供了從高碳屬性到低碳甚至零碳屬性的發展機遇。然而,當前建築節能工作過度依賴於使用熱性能恒定的靜態保溫隔熱材料以及熱性能可切變的動態保溫隔熱材料,而對於通過調節核心層溫度從而控製熱負荷形成的傳熱溫差最終實現建築節能目的的新興動態解決方案,國內外研究人員尚未充分認識其理論價值並將其重要性提升至與熱性能恒定的靜態解決方案和熱性能可切變的動態解決方案的同等水平,導致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始終處於非結構化和碎片化狀態。因此,該研究從圍護結構負荷形成的獨特分類視角出發,從概念、方法和技術原理上闡明了當前不同建築保溫隔熱方案的工作機製,並從特征、性能、應用和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麵對靜態型和動態型建築保溫隔熱解決方案進行了係統回顧。從理論上厘清了不同建築保溫隔熱技術方案的理論和實踐差異,並據此揭示未來建築能碳雙控設計的適宜方法路徑與潛在機會。

上述研究得到了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安徽建築大學科研項目儲備庫項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建築能效控製與評估教育部工程中心開放課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資助。(作者:陳薩如拉 王昊禾;審核:唐勁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beplay2網頁登錄”,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係。